亲近鲁迅一次充满发现的温馨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近鲁迅:一次充满发现的温馨之旅
作者:刘建辉
来源:《湖南教育·中》2010年第06期
一、印象鲁迅
究竟有多少人看过鲁迅的书,又有多少人知道鲁迅其人,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倍感汗颜。
因为我一向不太喜欢阅读鲁迅的作品。
定格在记忆中的,除了先生那冷峻而清瘦的面容、根根直竖的头发、好似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胡须、竹枝似的手以外,就只有学生时代读过的几篇文章而已。
就是凭着这种先入为主的视觉记忆,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从未曾想过要深入地去了解先生,更不曾想过要去研究先生。
我只是把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以及教参上提示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战士、匕首、投枪”等标签式、脸谱化的“政治图解”原封不动地交给我的学生罢了。
尽管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时也曾体味到他作为儿童的天真与顽皮,尽管在解读《少年闰土》时也曾感受到他作为少年的孤独与渴望,尽管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也曾领略他作为长辈的幽默与风趣……可这一切,都像羽毛般轻轻飘落,并没能真正引发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触动。
二、温暖鲁迅
直到我参与湖湘语文的主题策划——《鲁迅,原来如此温暖》的那一刹那,我幡然顿悟:原来,我一直未能找到的就是“温暖”这两个字。
为了重新认识先生,我以一种虔敬之心走近他的文章,走近他的亲人,走近他的朋友,走近他的学生,也走近他的研究者。
随着与先生的接触越来越多,心中那种温暖的感觉也随之愈来愈强烈。
(一)童年鲁迅——童心、童趣
曾有人这样评价鲁迅的作品: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还是冷。
可当我再次翻开《朝花夕拾》,先生洒落在文字中的童心、童趣却随处可见,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贪玩好奇”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百草园是先生人生长途的起点,是他一生中有趣无忧的幸福天堂。
园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物让年幼的他何等地羡慕和陶醉!正如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字字句句,我从中读到的都是先生对充满童趣的童年生活和亲切熟悉的温暖故乡的深情追怀。
而这种感觉,对我们这些早已远离童年、远离故乡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长妈妈是先生儿时的保姆,也是他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第一感受的人。
先生用大量平实、近乎直白的语言回忆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不良习惯,而我从字里行间读到的更多的是有趣而非厌恶。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先生更是跳出了他一直使用的孩子视角,深情地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句话分明让我看到了一个率真可爱、爱憎分明的“迅哥儿”。
少年闰土是先生童年的伙伴,这个憨厚勇敢的乡野孩子给先生带来了另一个世界。
他可爱、能干、见多识广,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如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等,这些都是先生所不知道的。
于是先生发自肺腑地感叹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简短的话语里,对闰土的羡慕、敬佩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溢于言表,跳动着的是一颗天真烂漫、可掬可捧的童心。
创作《朝花夕拾》时,先生时年46岁,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可里面收录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其中有七篇是从童年生活写起。
他就像一位慈祥的爷爷在面对孙子,细细地讲述自己曾经拥有的“烂漫童年”。
我想,这也许就是因为童年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最美丽、最亲切的记忆吧。
也正因为如此,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成为先生文学作品里最难得的美丽风景。
(二)成年鲁迅——人情、亲情
照片上的先生大多是一脸严肃,满目沧桑。
其实,在亲朋好友眼中,先生是一位笑声爽朗、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师长,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老顽童”。
侄女周晔这样回忆作为长辈的他:无论是谈“水浒”还是谈碰壁,每一次伯父和“我”交谈的时候,都是“笑了笑说”“微笑着问”“笑着说”“哈哈大笑”。
浓浓亲情和款款童趣,令人回味无穷,倍感温暖。
儿子周海婴先生这样回忆作为父亲的他:鲁迅对我来说是一个宽厚的父亲,从来不骂人打人;父亲从不逼我学这学那,让我自然成长;父亲的仁爱之心,至今仍时刻在温暖着我,也使
我认识到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先生更是直言不讳地向世界宣告: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独有“爱”是真的;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作为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怎不令人想钻到他的怀里去享受那充满温情的爱抚。
瞿秋白夫人杨之华这样回忆作为朋友的他:“白色恐怖时期,秋白住在鲁迅家亭子间里。
鲁迅从外面回家,把鞋脱掉,轻手轻脚拎着鞋上楼,猛地把亭子间门推开又在身后关紧,压声大叫:‘喔!我回来喽!’把大家吓了一大跳,旋又大笑不止。
鲁迅那一举动恰像玩捉迷藏的调皮小男孩。
”
学生萧红女士这样回忆作为老师的他:“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通过广泛阅读先生与家人、朋友的故事,我发现:原来,先生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颗如此火热的心,炽烈得让人无拘无束。
三、还原鲁迅
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
如何将空洞化的鲁迅,还原成一个“生活化的鲁迅”,一个作为“人之子”的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鲁迅;如何将符号化的鲁迅,还原成一个彩色的鲁迅,一个集冷峻、韧性、挚爱、深情于一身的真实的鲁迅,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鲁迅从小到大再到老,一直就是个不听话的“顽童”,他和儿童之间有着一份天然的“童趣”。
不识鲁迅的童心,哪识鲁迅的童文?由此可见,紧紧把握鲁迅的这颗童心,是我们引领孩子走进鲁迅文字最关键的一步。
亲近鲁迅的主阵地是课堂。
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从小亲近鲁迅,因为他是我们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是我们立人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引导孩子们去品味鲁迅文字的独特魅力,去触摸鲁迅文字中跳动的童心,让鲁迅润泽学生的童年岁月。
在忙碌的日子里,但愿语文教师自己别忘了亲近鲁迅。
因为,打开鲁迅这扇窗,他就永远为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