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螺的回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捉螺的回忆
人越大,有了必须阅历后,做事会更谨慎。

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越来越害怕危险,怕出事。

比如,你说池塘有很多螺,此刻能够让我捉,我都会思考这有危险的,而不敢去尝试!但是,捉螺这活儿,在我的童年时代,真是做得多了。

虽然我从小到大,都不是一个粗野胆大的人,可我还是做了粗野胆大孩子才敢做的捉螺行当!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华还处于农耕时代,小孩在广阔的农村天地自由成长,出门口不远,就是池塘。

而那个时候的池塘阿,很脏的。

村民养猪、养牛,洗猪粪桶,在池塘解决;村民牵牛在池塘喝水,牛粪就落在池塘。

站在这天的角度,这样的池塘环境,十分不适合游泳。

可在当时,村中的孩子,却不管这些,都斗胆在池塘游泳。

大环境使然下的那年代,家长为了生计,都忙得焦头烂额,没有多少心思管小孩。

而充满猪粪牛粪味道的池塘水,却很适合石螺生长,故而小孩除了游泳,也会趁势捉螺。

在池塘里捉石螺,是我们那代人最深刻的童年记忆。

石螺,最喜欢生在池塘边的石壁上。

捉螺时,水都浸到嘴边,小孩闭紧嘴巴,只为了不让脏水入口。

可水下状况是看不见的,什么状况都不清楚,只能挨个捉着石缝碰运气。

石壁每个缝隙里,都不会放过。

小孩不怕脏,不怕死,不怕风险。

具有农村经验的人都明白,池
塘石壁里,除了有石螺,一些小鱼小虾,还有水蛇的。

手在水下捉来捉去,一旦不慎,很容易受到伤害。

而且,村民很多东西,比如玻璃之类的杂物,都会随手扔到池塘里,脚板碰到尖锐物,也容易被割伤。

但事实上,在那时候,没有那个小孩会想到这些问题。

小孩年少,所以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大胆!犹如我,当时就是那群捉螺小孩的一员。

可这天,在世上行走时间长了,到了必须年纪,越害怕行差踏错,越来越没有年少的无知无畏的那种冲劲,反而多了很多顾虑,会有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

而小孩,他们觉得这做,是快乐的,是好玩的,是刺激的。

他们肯定不会如大人那样从危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这方面角度看,真不明白是好事还是坏事!
除了捉螺,小孩还喜欢在池塘底捉河蚌。

河蚌喜欢长在池塘底的淤泥中,捉河蚌有一个窍门,用脚踩淤泥,踩到硬物,椭圆形的,就能够确定了是河蚌。

空的河蚌,一般壳比较脆,踩上去不会滑。

确定硬物后,然后再扎到水里,用手捉上来!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村里的果树、池塘,都实行承包制。

因此,池塘也不是“无主池塘”,是给村民承包了。

村民承包后,养鱼养虾。

池塘里的石螺,也都属于承包户,塘主也是不准小孩捉的。

但是,话虽如此,承包人不可能24小时都看着池塘,小孩也不管池塘是有主人的。

小孩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他们需要寻求一种打发时间及精力的爱好,而捉螺,还能够满足口欲呢。

所以小孩总
爱相约在一齐,找准机会,一旦发现池塘主人不在,就下池塘捉螺。

附近的池塘捉完了,就去远点的。

在这天,建设北路和京广线夹着的广阔地带,此刻都城镇化了。

但在过去,那里是水稻田,是荔枝林,是菜地,是溪流,还有很多池塘,完全没有看不到一点城市的影子。

我村的小孩,常会相约到这天的三华村那里的池塘,趁人不备,偷偷下塘去捉螺。

当然了,会有专人放风,一旦看到塘主人过来,就吹口哨。

塘里的人听见,立立刻岸,拿着塘边的衣服,就跑。

塘主人看到人走,指着背影大骂,骂完了,以为小孩不再来了,回家。

小孩看到他走远,又折返再度下塘捉螺。

石螺捉回来,很快会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的。

用井水养石螺一天,螺会吐出肚里的脏东西,这样才能没那么重的泥味。

把螺洗干净,放两到三勺盐去搅拌,再用水洗干净,然后用钳子把螺的底部钳走,这样煮熟螺后方便吸吮食用。

做螺这道菜,能够蒸,能够炒。

在八十年代,更多是蒸螺,因为能够节省燃料(当时主要是晒干的稻草)。

放些葱、蒜、豆豉、盐、豉油等调味料品,蒸熟后,汁还能够捞米饭,美味可口,不自觉会多吃一碗饭。

当然了,此刻的人,更多是爱炒螺。

把锅子烧热,倒进油,把蒜、葱(喜欢的,也能够放辣椒)放进去爆香,紧之后倒入钳好的螺,不断翻炒。

炒的差不多,就放紫苏(紫苏叶炒螺,是绝配,能够去螺的腥味),适当放点清水,这样更能带出螺的鲜味。

差不多好的时候,
适当放点盐,不久,一碟和味炒螺,大功告成。

这是童年最值得怀念的味道之一!
童年,这些关于螺的场景,真是刻骨难忘,是满满完美的的回忆。

小孩觉得很快乐,而快乐往往和这些事情(捉螺、美食)紧密联系在一齐。

可此刻,农村都转成城中村了,池塘不见了,溪流不见了,早没有石螺生存的土壤了。

还去哪里捉螺阿!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