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
一、对比阅读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注】①成就:轮廓。

②信宿:两三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哀转久绝.()
(4)故.行者谣曰()
(5)犹.望见此物()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水又东,迳黄牛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水的_____________特点;【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写出水的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歌谣,请说说两文引用歌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三峡》和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此石经始禹凿,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①魄。

其水尚奔浪万寻②,悬流千丈,鼓③若山腾,浚④波颓垒,迄⑤于下口。

方知慎子⑥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悸:惊动。

②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③鼓:鼓荡。

④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⑤迄:到,至。

⑥慎子:慎到,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
...)
A.素.湍绿潭素.气云浮
B.哀转久绝.猿则百叫无绝.
C.其水尚奔.浪万寻猛浪若奔.
D.古之.人有言实是欲界之.仙都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作手法相同的一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

8.苏轼《新滩》这首诗描写了自然景物之美,其中一句与文中“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的内容相近。

下面与文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A.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B.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C.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

D.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蜂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

”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引凄异.亦可异.也B.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C.沿溯阻绝.哀转久绝.D.春冬之.时有丝竹之.音
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B.猿鸣三声泪沾裳
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D.山脚/直插江中
1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乙文作者把景物描写与诗文引证熔于一炉,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C.甲乙两文都属山水游记类散文。

D.甲文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三峡》)【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①,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②。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③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④之胜境,静者⑤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选自《右溪记》)【注释】①欹(qī)嵌盘屈:石头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

②洄悬激注:洄,水回旋而流。

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

激,被石遏制而形成急流。

注,水急如灌注一般。

③逸民退士:退隐的人。

④都邑:都市,城市。

⑤静者:喜欢安静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县。

15.解释下列加点词。

(1)沿.溯阻绝()(2)不以.疾也()
(3)不可名.状()(4)悉皆.怪石()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文都写水,其中【乙】文哪些句子是写水的?【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阙:同“缺”,空隙、缺口(2)这里指飞奔的马(3)消失(4)所以(5)还是、仍是
2.(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
3.湍急纡回或回环曲折
4.【甲】文: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秋天凄清的氛围。

【乙】文:写出黄牛滩山岩高耸、江水湍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注意:(1)阙,通假字,同“缺”,空隙、缺口;(2)奔,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3)绝,古今异义词,消失;(4)故,一词多义,所以;(5)“犹望见此物”,还能看到这块奇岩。

犹,还。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月,太阳和月亮。

(2)又,继续;东,向东;迳,经过。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湍急迅疾。

乙文,结合“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分析,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写出水的“纡回”或“纡深”的特点。

4.考查文言文中引用歌谣的作用分析。

结合具体语境和主要内容分析。

甲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乙文,引用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写出了黄牛滩山岩高耸,江湍纡回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壮美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
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

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

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

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说的就是黄牛滩这里水路迂回幽深,每次回望那块山石感觉还在原地一样。

5.C
6.(1)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水虽然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7.示例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侧面描写,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示例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

非驷马之追也”侧面描写,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8.B
【分析】5.A.素:白色,意思相同;
B.绝:消失,意思相同;
C.奔:飞奔/这里指飞奔的马,意思不同;
D.之:的,意思相同;
故选C。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清(清澈),荣(茂盛),峻(高峻),良(甚,很)”、(2)“非(不是),凿(凿子),而(却),入(进入)”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7.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要读懂语段,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

[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是侧面描写,突出三峡两岸山高岭连,高峻险拔。

[乙]文中“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这句话是侧面描写,句意:在远处行走观看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

非驷马之追也”这句话也侧面描写,句意: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突出水的湍急。

8.A.句意:小船刚刚转过蜿蜒的山峰,还没到就让人大吃一惊了,这句诗写出诗人惊讶之情;
B.句意:白色的浪花横排着在江面涌起,错落不齐的浪头如同雪白的城墙垛口。

这句话正面表现水势之盛大,同时有颜色描写,与文中“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的内容相近;
C.句意:鸬鹚不敢下水,扇动翅膀飞过水面,从侧面写出水势汹涌;
D.句意:船上的几个凡夫俗子,怎么敢把驾船的技术表现出来呢?也是从侧面突出水流湍急;
故选B。

[甲]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
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参考译文: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

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9.D
10.C
11.D
1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13.甲文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1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分析】9.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怪异/奇异;
B.有时/或许;
C.断绝/消失;
D.都是助词“的”;
故选D。

10.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C项句子翻译为: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

据此应该停顿为: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故选C。

1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分析。

D项中“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侧面烘托”。

故选D。

1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句中重点词: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甚,很。

(2)句中重点词:议者:议论的人。

皆:都。

奇: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异的景象。

13.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

两文都写到了山,其中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了山雄奇,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中“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突出了山的高峻,奇异,“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突出了山的秀美。

1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两文都是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甲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乙文描绘了巫山十二峰和神女峰的秀美。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

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

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能听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庙的后边的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

”在石坛上看有十二座山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船只。

15.(1)顺流而下(2)如此、这么(3)说出(4)全部,都
16.(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我在小溪岸边走来走去,为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感到惋惜。

17.【乙】文写水的句子是: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18.①借景抒情。

【甲】文借长江三峡夏季和春冬季的美景,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②动静结合。

【甲】文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中“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分析】附【乙】文参考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阴影相互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成为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

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我在小溪岸边走来走去,为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感到惋惜!
【甲】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年代:北魏
【乙】选自《右溪记》作者:元结年代:唐
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意,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溯:顺流而下。

②句意为: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疾:如此、这么。

③句意为: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

名:说出。

④句意为:全都是怪石。

皆:全部,都。

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茂”,草盛;“良”,实在;“徘徊”,走来走去;“怅然”,惋惜。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找出乙文中写景的语句和分析水的特点即可。

乙文写水的句子是: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然后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写作手法,找出相同点即可。

①甲文借长江三峡夏季和春冬季的美景,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②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都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