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垂直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垂直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our urban infrastructure, the municipal drainage plan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unty drainage planning instance, for certain aspects of the special plan of the drainage work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Keywords: Survey; drainage plan; drainage system; the volume of effluent prediction
引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产业、技术、资金的高度集中,使得城市以高强度、高速度地发展,城市规模急速膨胀,集约化和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时,为了缓解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人们意识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意义。
据《简氏城市年鉴》,从1863年伦敦建成6.2公里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到2000年底的一百多年里,全世界己有44个国家近99个城市修建了336条,线路总长超过5000公里(其中地下线路近3000公里)的地下铁道交通系统。
全球范围内都开始对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随着地下综合体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功能利用范围扩大,不仅包括地下轨道交通,还包括娱乐设施、广场、商业、地下停车场等等。
1、地下综合体的概念
地面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随着城市的立体化开发而将其置于城市地下空间中,使得多种类型和多种功能的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连接到一起,形成功能互补、空间互通的综合地下空间,称为地下城市综合体(Underground Urban Complex),简称地下综合体。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模的发展,把各种类型地下街与其它各种地下设施进行组合并连接起来,或者城市中若干个地下综合体通过地下道路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形成规模更大的综合体群(Complex Cluster),或称为“地下城”。
2、地下综合体的发展概况
2.1地下街的形成
城市地下综合体在发展早期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地下街”的形式出现。
“地下街”最初是因为与地面上的商业街相似而得名,因为在地下街发展初期,其主要形态是在一条供步行用的地下连接通道的两侧开设一些商店。
早期地下街主要解决交通问题,例如地下过街道,后来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在过街道的两边增加商店等商业设施,但功能仍比较简单。
我国有专著这样定义地下街:“修建在大城市繁华的商业街下或客流量较大的车站广场下,由许多商店、人行通道和广场等组成的综合性地下建筑,称地下街。
”图2.1
图2.1线性商业街图2.2巴黎卢浮宫地下综合体
2.2地下综合体的形成
伴随着地下街建设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下街逐步承担了城市所赋予的多种功能,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地下街同各种地下设施综合考虑,如地铁、市政管线廊道、高速路、停车场、娱乐及休闲广场等与地下街相结合,形成具有城市功能的城市地下综合体。
图2.2
3、我国地下综合体规划利用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早期,我国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研究集中在民防的意义上,随着地下空间利用指导思想的改变,地下民用建筑成为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已成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研院所。
2001年12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和地下空间分会”在厦门成立,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地下综合体开发的经济性前提问题
地下空间的开发价值是使用价值(使用后所能创造的效益)中扣除开发成本(工程投资)的价值。
同类型同规模的公共建筑,建在地下时(不含土地费用)一般比在地面上高出2~4倍,如果要保持不低于地面建筑的内部环境标准,耗费的能源比在地面上要多3倍左右,因此,只有在地面上已经没有多余土地,或有土地但价格过高的情况下,地下空间的开发价值才有可能显现出来。
2001年,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已达到世界上其它国家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水平。
面对即将来临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对已建成的地下建筑空间进行综合的考察,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3.2地下空间建设长期性、系统性问题
国外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一般是结合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造起步,而我国则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地下开发的主体则始于人防工程建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并且长时期内没有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这就造成了缺乏统一的规划,在功能上比较单一,其形态呈分散、点状和浅层的布局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未能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地下交通的发展滞后,使目前的开发呈现出短期效应。
地下基础设施的不足将严重阻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这也为以后形成地下综合体增加很大难度。
3.3国内地下综合体内各功能比例的合理性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公共性地下工程几乎全是用作商业开发,其实这种形式上的专业化、单一化,恰恰是对地下资源的浪费。
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综合因素,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文化娱乐设施、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以及高层建筑地下室等,形成一套集交通、商业、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完整地下空间体系。
这也是城市中心区立体化开发的重要部分。
3.4空间环境差、缺乏人性化设计问题
3.4.1外部空间形象
外部空间形象单调,不具艺术魅力。
外观缺乏统一的形象、出入口不明显、地上显现物布置分散等等,不利于人们识别和对空间内部布局的整体把握。
从外部空间进入地下空间时,缺乏过渡空间的处理,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3.4.2内部空间环境
多数地下人防空间尺度小而封闭,通风差、自然光线不足、湿度大、空气污浊、环境恶劣,不适宜长期的工作与生活。
内部空间的尺度不人性,可识别性差,缺少与外界的联系,从而极易使人迷失方向,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和恐惧。
4、地下综合体整合设计的原则
地下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应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地下综合体整合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4.1公共空间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公共空间一体化的设计原则要求地下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具有有效的衔接与协调。
横向是指与城市整体地下空间的关系;纵向是指与地下综合体上部地面空间的联系与统一。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开敞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已被证明是克服城市矛盾、改善城市环境、改进城市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地下空间在开发的需求预测时就应将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综合考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现状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科学的需求量。
另外,地下空间作为立体化开发的一部分,不能仅仅内部空间自成一体,还必须兼顾地面开发,成为地面城市空间有机延伸;反过来,地下空间通过自身环境的提高,又能为地面环境的改善提供可能性。
总之,地面地下以及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原则应该是我们进行整合设计的总原则。
4.2功能空间的综合性原则
城市中心立体化开发的趋势,使得地下空间开发应与城市有机系统保持高度的对应协调。
大型的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写字楼等通过地下空间相互联系,形成更大的商业、文化、娱乐区,而地下空间则成为联结城市网络的核心节点。
大型的地下综合体担负着巨大的城市功能,应根据地下空间的特性,将适宜进入地下的城市功能尽可能的引入地下。
城市地下空间应做到功能综合性,充分发挥其社会综合效益。
并且根据各不同功能运行的时段性,保证地下综合体的高效使用。
另外,技术的进步也拓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范围,原来不适应的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变成适应的,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与地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差别不断缩小就证明了这一点。
4.3流动空间的连续性原则
城市中心区的再开发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区内交通系统的立体化改造,使机动车流高速、高效地通行,同时在地面上最大限度的实现步行化。
地下空间离开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木,必须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动的地下交通系统,配合城市步行网络形成空间的有机整体。
便利的地下流动空间将促进不动产的开发,创造就业机会,繁荣城市经济;有助于中心区的振兴和发展,吸引投资者。
4.4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要领域,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切活动应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总目标,同时还要坚持城市地下空间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充分认识到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种资源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旦开发就很难改变,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必须从前期决策到项目实施,具体规划设计都要做出详细的论证。
5、结语
地下空间,尤其是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对土地容量和使用价值改变产生了很大效益。
大规模地下空间尤其是地下综合体的开发,一方面扩大了地面绿地广场的面积,从而极大地缓解城市尤其是中心区城市空间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有步骤地进行地下交通开发,缓解了城市中心区交通矛盾。
另外,地下空间在社会效益和公众反应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点: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快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国防能力,不受地面气候影响。
我国目前还处于地下空间利用的起步阶段,在利用设计上要制定出适合我国
基本国情的政策措施,使之更完善,更科学化,为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吉迪恩·S。
格兰尼,旧]尾岛俊雄著,许方,于海漪译,《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9
[3]童林旭,《地下建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耿永常,赵晓红编著,《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1
[5]陈志龙,王玉北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
[6]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