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结果及其转阴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
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梅毒血清检测结果
及其转阴情况分析
陈兵月1,杜景林2,杜文功3,雷蕊1,金舒慧1,顾焕颖4,史春光5
(1.廊坊市中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2.廊坊市妇幼保健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3.廊坊市中心血战,河北 廊坊 065000;
4.廊坊市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5.廊坊市广安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
目的:梅毒患者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以及转阴情况的探究,为新生儿梅毒预防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尽早进行新生儿的梅毒抗体以及免疫情况诊断。
方法:随机择取我院120例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综合组与单一组,综合组实施青霉素联合中药治疗,而单一组仅采用青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先天梅毒患儿以及不同阳性、正常患儿,并依据转阴时间,确定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
结果:基于RPR、TP-PA等试验结果发现,单一组中的先天梅毒患儿有10例,显著高于综合组患儿,两组的梅毒患病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综合组患者的母体平均滴度显著低于单一组,综合组患儿的RPR、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均低于单一组,两组转阴时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新生儿血清 TP -IgM - WB进行梅毒诊断,能有效提升阳性结果诊断的准确性。
由于胎传梅毒主要是由于孕妇带有隐性梅毒,为有效防止先天梅毒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干预,低滴度能保护患儿。
关键词:
隐性梅毒孕妇;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测;转阴情况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
陈兵月,廊坊市中医院。
本研究为获取有效血清梅毒诊断以及先天梅毒防治措施,选取随
机择取我院120例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采用不同的诊断与干预措施,以验证新生儿血清 TP -IgM - WB 的早期诊断价值与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措施效用,以下是主要的研究过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我院120例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综合组与单一组,综合组患儿67例,单一组患儿53例,两组患儿分别在出生后1月、3月以及6月、12月进行血清 RPR/TPPA/19S-IgM 检查。
其中综合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34例, 采用青霉素联合口服中药(金银花口服液)治疗。
单一组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30例,给予单纯青霉素治疗。
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分布等一般情况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检测方法。
两组患儿检测均取新生儿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RPR、TPPA、TP - IgM -WB 检测。
所有新生儿均在出生后就进行 RPR/TPPA 筛查,对检查结果为阳性患者进行TP - IgM -WB 检查,并长期对TP - IgM -WB 检查结果为阴性患者进行长期的转归跟踪随访等,血清学的监测时间间隔为1月、3月以及6月、12月。
(2)干预方法。
孕妇在怀孕期间一律进行苄星青霉素针 240 万 u 的抗梅毒治疗,每周1次,连续3周进行治疗。
梅毒患者妊娠基本上都是在初 3 月、末 3 月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
在梅毒患者确诊后立刻进行治疗,且要在孕期每月复查1次,进行常规的梅毒血清试验。
新生儿抗梅毒治疗,则要依据分组,两组都进行青霉素静脉滴注,G 10 ~15 万 U/(kg·d)连续进行十天后,对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进行苄星青霉素 G 5 万 U/kg 1 次的两侧肌注。
综合组患者在青霉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金银花口服液,每天2次,1次1瓶。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9.0数据包完成数据解析,检测结果对比中,P <0.05,则代表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基于RPR、TP-PA 等试验结果发现,单一组中的先天梅毒患儿有10例,显著高于综合组患儿,两组的梅毒患病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综合组患者的母体平均滴度显著低于单一组,综合组患儿的RPR、TPPA 的平均转阴时间均低于单一组,两组转阴时间有显
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两组患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母体平均滴度、转阴时间对比
组别例数
(n)检测结果(n)(%)
母亲 RPR 滴度情况RPR 转阴时间(月)T P P A 转阴时间(月)全阳性R P R /T P P A
双阳或单阳
全阴性
综合组674(5.97)34(50.74)
29
(43.28)
≤1∶
82.53±1.124.96±1.58单一组5310(18.86)30(56.60)
13
(24.52)
≥1∶ 164.63±2.466.87±1.62T/X 2值11.215 4.41218.769 2.346 2.923 1.879P 值<0.05<0.05<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转阴例数以及血清诊断结果
组别新生儿治
疗情况不同时间转阴例数平均转阴时间
(月)1月3月6月12月RPR 综合组131852 3.24±2.12单一组171175 2.87±1.87TPPA 综合组310232 5.21±2.08单一组
414211 5.29±1.62T/X 2值
12.215 5.41812.443 2.346 5.143P 值
<0.05<0.05<0.05<0.05
<0.05
3 讨论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这种疾病也会通过
母体胎传,母亲血液中的梅毒相关抗体也会随着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中,所以隐性梅毒孕妇所产的新生儿可能患有梅毒也可能是携带者或是健康的,为控制好疾病要在孕妇妊娠阶段就开始干预,以减少先天性梅毒疾病的发生。
临床中对隐性梅毒孕妇,会定期进行梅毒血清血检,通过快速测定血浆反应素试验或者是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急性梅毒血清学阳性处理,不断地提升临床先天性梅毒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现阶段临床正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先天梅毒诊断方法,单一依靠 RPR 和 TPPA 的阳性结果进行诊断缺乏充分的证据。
因此,现阶段为更加准确地进行梅毒检查,临床将梅毒的血清特异抗体作为诊断标准——TP -IgM -WB ,能有效地提高先天梅毒检查灵敏性。
因而,目前我国不单单以临床和血清学结合进行梅毒诊断,在早期诊断和干预中也不局限于西医,中西医结合共同进行新生儿先天梅毒的防治,成为临床先天梅毒治疗的主流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玉坤. 妊娠期梅毒患者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149.
[2] 袁军,田丽闪,谭艳,杨祖庆,吴秋红,罗珍胄. 476例疑似先天性梅毒新生儿
血清学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业,2017,26(1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