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文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文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来源:作者:2008-03-19
文昌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抢抓机遇,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稳步扩大。
据核算(已经省局评估),全年GDP突破70亿元,达到72.6294亿元,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增加10.9938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13776元,可比增长11.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2.2%,二季度增长13.0%,三季度增长13.3%,四季度增长13.2%,四季度增幅有所减缓,全年经济在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68948万元,同比增长1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0095万元,同比增长9.3%,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80734万元,同比增长15.1%,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361万元,同比增长2.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7251万元,同比增长13.5%。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为54.7%,第二产业贡献率为14.2%,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1.1%。
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来看,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50.8:19.3:29.9。
二、农业
农业继续引领经济较快增长。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推广农业新技术为手段,不断推进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全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在四个季度经济中,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49%-51%之间,使农业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引领力量。
据统计,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8925万元,现价同比增长20.9%。
其中:农业产值171497万元,增长8.1%;林业产值38979万元,增长31.5%,牧业产值175274万元,增长26.2%;渔业产值186661万元,增长2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514万元,增长27.9%。
农、牧、渔三者产值所占一产比重之比为29.6:30.3:32.2,这比例充分说明我市的农业形成了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的农业产业结构。
这一结构的形成,可以说我市的农业发展,在生产结构层面上表现为从过去的以种植业为绝对主体的传统农业结构向农、牧、渔、林全面发展和综合经营的转变,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种植业稳步增长。
我市瓜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发展良好,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力军。
全市2007年瓜菜种植面积345887亩,产量518112吨,分别增长2.6%和0.1%;其中,椒类面积
105357亩,产量135170吨,分别增长9.8%和3.7%;西瓜种植面积79018亩,产量151409吨,分别增长21.6%和26.0%。
水果种植面积86424亩,产量100233吨,分别增长19.3%和23.0%;其中,香蕉面积28010亩,产量48195吨,分别增长12.0%和21. 2%;荔枝面积25192亩,产量13800吨,分别增长17.21%和26.93%;石榴面积6111亩,产量9601吨,分别增长2.5%和2.0%。
今年以来除香蕉价格较低外,我市椒类、西瓜、荔枝、龙眼价格都比较好,引领我市瓜菜和水果产值完成122399万元,同比增长20.21%,占种植业产值的71.4%,占据种植业的主导地位。
林业生产恢复发展。
受2005年“达维”台风影响,橡胶、胡椒、椰子等热带作物受到打击,全年林业产值头次呈现了-5.7%的负增长,经过两年时间的补种和恢复性生产,以热带作物为主的林业生产逐渐恢复,加上今年干胶和胡椒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收获面积增加,发展速度加快。
据统计,全年椰子种植面积231648亩,收获面积155079亩,产量5530万个,分别增长1.0%、8.7%和9.1%;橡胶种植面积920367亩,收获面积76025亩,产量4752吨,分别增长16.6%、16.9%和25.7%;胡椒种植面积78878亩,收获面积61673亩,产量7467吨,分别增长4.1%、15.0%和3.0%。
牧业和渔业发展较快。
文昌鸡、罗非鱼养殖是我市农业的二大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市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增长亮点。
据统计,2007年禽类出栏4132万只,增长9.8%,家禽产值140898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81%。
全年肉产量79863吨,增长7.9%;其中,禽类产量62385吨,增长9.9%;生猪产量15327吨,增长1.8%。
今年生猪生产起伏较大,进入第三季度以来,生猪生产受“蓝耳病”和“高热病”影响,出栏量减少,发展受阻。
全年生猪出栏177415头,增长0.6%;其中第三季度37228头,下降4.7%;第四季度43736头,下降2.5%。
这是今年进入8月以来,猪肉价格一路攀升的主要原因。
罗非鱼养殖在我市已形成一定规模,养殖面积和产量都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全市罗非鱼养殖面积已达12万多亩,产量达118900吨,分别增长28.5%和62.0%。
在罗非鱼的大力拉动下,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86900吨,增长25.0%。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2855吨,增长9.6%;淡水产品产量90348吨,增长62.6%。
今年随着肉、蛋、禽等畜禽产品价格的上涨,使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价格也有所上涨,经济效益提高,全市水产品产值完成186661万元,同比增长27.8%。
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较快。
随着渔业养殖规模的不断加大,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较快。
全市天然采捕种苗1325592万尾,增长36.0%,人工培育对虾126亿尾,增长34.0%,鲍鱼235万尾,增长47.0%,罗非鱼65100万尾,增长6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稳健、较快增长。
据统计,全年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276990万元,同比增长17.2%,完成增加值80734万元,同比增长15.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38049万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增加值42095万元,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下工业实现总产值138941万元,同比增长15.0%,实现增加值38639万元,同比增长14.1%。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优于轻工业发展。
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1885万元,同比增长21.1%;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164万元,同比增长21.4%。
分经济类型看,除
国有企业小幅增长外,其余都呈快速增长态势。
增速遥遥领先的是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231万元,同比增长53.6%;其次是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99万元,同比增长28.7%,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203万元,同比增长2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065万元,同比增长23%,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952万元,同比增长6%。
中小企业成长迅速,规模以上工业支撑作用明显。
止1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家,比2006年增加2家,其增加值占整个工业比重为57.4%,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1%,其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据经济增长主导地位作用的企业(按生产规模由大到小)依次是:海南电网文昌电业公司增长4.6%、海南奥瑞金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增长56%、三联矿业有限公司增长5.4%、宏图高科海南电缆厂增长137%、海南海力生食品有限公司增长47%,这5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6143万元,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同比增长25%。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增长迅速,如春光食品有限公司增长152%,海南电网清澜电厂增长142%,海南衡信实业有限公司增长98%及13家企业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些企业的快速运行推动了今年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
主要行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增长。
在全市13个工业行业中,除家具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制品业分别下降4.7%和26.9%外,其余11个工业行业都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增速较快的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产值10407万元,增长152%;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6511万元,增长81.9%;金属制造业完成产值21415万元,增长54.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产值9327万元,增长27.8%;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3144万元,增长15.5%。
建筑业稳步发展。
2007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3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
全市共有建筑企业2家。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320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8891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3%;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0469千元,增长99.9%;上缴税金5316千元,增长2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进入第二季度以来,固定资产一直处于恢复性增长中,一季度下降50.6%,二季度下降17.5%,三季度下降3.7%,四季度增长10.1%。
其增速在逐季加快,增幅在不断快速回升。
2006年我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房地产等方面实施大个项目较多,固定资产投产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去年一年来增速一直在高位运行,而今年固定资产的小幅增长大大减弱了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也是今年GDP增长幅度不如去年的主要原因所在。
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下降主要是跨年度工程少,再加上去年底,一些影响较大、进度较快的大项目如电力、交通、房地产等相继竣工,而且在新开工项目中,缺乏投资额度大、拉动效应明显的大项目,造成我市今年投资开局起点低的被动局面。
进入第二季度来,一些大项目步伐相继加快,如诒喜、宝名、阿何、东环铁路文昌段等一批大项目的加快进度和上马投产,较大程度拉动了我市投资的快速回升增长。
据统计,全年全市5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已达到20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5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1个,现已完成总投资额167198万元,同比增长10.1 %。
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37015万元,同比下降15.3%;其他城镇投资完成121277万元,增长28.0%;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8906万元,同比下降33.3%。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2417万元,下降57.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131万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113650万元,下降9.2%。
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4.02亿元,增长13.9%。
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6353万元,同比增长7.5%。
五、消费市场与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及居民储蓄存款较大幅度的增长和社会商品购买力及消费信心日益增强的影响,较大程度推动了商业贸易的持续发展。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648万元,同比增长17.5%。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水平快于农村。
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76766万元,增长20.0%;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03882万元,增长15.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34814万元,增长17.3%,餐饮业43543万元,增长19.0 %,其他消费品零售额2291万元,增长0.4%。
物价居高不下,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自今年6月来,各项价格指数涨幅明显,特别是食品类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水涨船高,止12月底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了6.1个百分点。
从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来看,除了文化娱乐教育及用品类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2%外,其余都持不同幅度的上浮,形成了“六升二降”的格局,涨幅位居首位的仍然是食品类。
按照涨幅高低依次是食品类上涨11.9%;居住类上涨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0%;;衣着类上涨2.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7%。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了5.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了7.0个百分点。
以食品为主的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尤其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较为明显。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2007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6482万元,同比增长16.5%。
交通运输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市货物运输量285万吨,同比增长16.8 %,货物周转量4212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0.5%;旅客运输量1408万人,增长14.9%,旅客周转量83386万人公里,增长15.9%。
邮政电信业稳步增长。
2007年,全市邮政业务量33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5%,邮政业务收入2878万元,增长16.3%。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7237户,比上年减少2968户。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5025户,增加6695户;农村电话用户62212户,减少9663 户;小灵通14933户,增加202户。
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00%。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均保持增长。
今年我市新批准成立三资企业6家,协议投资31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65万美元,同比增长15%;全市商品进出口总额完成3441万美元,同比增长11 %。
其中,出口总额3080万美元,同比增长10.0%。
旅游业持续发展。
加强旅游产品建设,成功推出了生态游、“农家乐”等具有椰乡海韵特色的旅游新产品,促进了旅游业的较快发展。
2007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3.18万人次,同比增长17.2%;旅游总收入7.5亿元,增长17.0%。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
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合计55397万元,同比增长48.8%,完成了全年5.5亿元的奋斗目标,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554万元,同比增长65。
3%。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964万元,同比增长29.4%,其中税务部门组织的地方收入17263万元,增长34.8%,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7701万元,增长18.5%;政府性基金收入12590万元,增长267.5%。
在四大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增长16.1%,营业税增长36%,个人所得税增长19.9%,企业所得税增长40.5%。
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合计99534万元,同比增长51.3%。
收支衔接较好,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金融形势平稳健康运行。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16068万元,同比增长12.91%,总量创历年来新高。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8744万元,同比增长10.87 %,企业存款余额70333万元,同比增长30.8%;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84004万元,同比增长11.02%,其中:中长期贷款40287万元,同比下降6.2%,短期贷款143308万元,同比增长16.7%。
1-12月,现金收支轧差后净投放58921万元。
保险业务不断扩大。
2007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667万元,减少32万元。
其中,财产险收入958万元,增加228万元;寿险收入3337万元,减少647万元。
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1807万元,增加1224万元。
其中,财产险赔付460万元,增加180万元;寿险赔付642万元,增加459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落实好教育“二免一补”政策,为74460名学生减免学杂费1572.2万元,为8753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就学补助金262.59万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制订“四免一补一奖”政策,鼓励学生就读,完成1200名职校生招生任务。
2007年,全市共有小学校数203所,在校生47644人,比上年减少3730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与上年持平;普通中学校数33所,初中在校学生26040人,比上年减少1051人,毛入学率97.1%,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高中在校学生9618人,比上年增加810人。
全年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253人,比上年增加1155人。
科技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
大力推进科技兴市战略,2007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13个。
有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富民强市项目,并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科技项目。
国家信息产业部投资的全省唯一的“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试点村”工程项目在我市落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第三届科技活动月工作被省科技厅授予一等奖;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体育艺术成绩突出。
荣获全国文物先进市荣誉称号,《南海更路经》和《文昌公仔戏》获得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成功举办2007年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文昌段比赛活
动;实施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文昌中学男子排球队荣获全国中学生男子排球锦标赛冠军和第三届亚洲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第三名;文昌中学歌舞团荣获2007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杰出贡献奖和优秀奖;文昌华侨中学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少年民乐邀请大赛中荣获“阳光奖”;音乐剧《爱心故事》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2007年,全市共有琼剧团8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家;报社1家;全年印刷内部刊物43万份,比去年增长43.3%。
全市范围的木偶戏表演、琼剧调演、广场文艺晚会、文化下乡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启动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投入5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改造,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缔黑诊所15家、无证餐饮单位35家,医疗市场和医疗秩序进一步规范;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荣获全省综合考核一等奖;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结核病、艾滋病、皮肤性病、红十字等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红十字系统救灾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医务室等)310个,医疗机构床位数共946张;卫生技术人员1929人。
其中:执业医师539人;执业助理医师307人;注册护士713人;药剂人员188人;检验人员82人。
非营利性卫生机构162个,床位数共946张,卫生技术人员1796人。
其中:执业医师418人;执业助理医师290人;注册护士577人;药剂人员161人;检验人员81人。
乡村医生214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恢复,大气环境质量指数继续保持一级标准,居全省先进水平,全市近岸海域水质100%达到国家二、三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年末全市有三级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1人。
2007年造林总面积70963亩,其中,浆纸林49348亩。
全年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6741亩,更新造林16510 亩。
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9200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400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800公顷。
十二、人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轨道,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效。
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导向机制,人口再生产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560353人,比上年增加10577人。
人口出生率为12.6‰,人口死亡率为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加强就业培训,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
2007年全市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28984人,比上年增长1.02%。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352人,有103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援助零就业家庭276人成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00人,较好解决群众的就业困难问题。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养老参保人数40675人,比上年增加8927人,其中在职养老参保人数20858人,比上年增加350人,退休养老参保人数19817人,比上年增加857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728人,增加3805人,其中在职参保人数22191人,增加2375人,退休参保人数13537人,增加143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9813人,与上年持平;失业保险参保( 缴费)人数8492人。
十三、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随着国家政策性增资和国家社会保障措施和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3元,同比增长21.9%。
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职工调资加薪。
农民人均纯收入4588元,同比增长11.0%。
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农民增收;二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三是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建筑面积,下同)29.6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3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海南统计年鉴¾2008》版公布之数据为准。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