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张品品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务处
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
时间:10月23日
总第(
)课时
主备人:宋松利
审核人:
课
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教
学
目
标
1.准确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
模式
板块教学
教学
用具
PPT课件、教育云平台
课时
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平台融合
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务处
新
课
导
入
1、背诵古诗
2、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
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习
检
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所作。
写于
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抒发今昔沧桑之感。
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务处
3
自
主
学
习
古诗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
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时候,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合
作
探
究
1、主题思想
2、诗中表时间的词语有:
3、诗中表地点的词语有:
4、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5、《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6、艺术特色
当
堂
检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
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务处
4
测
3、《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5、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出了国破家亡之际的深切感慨。
该诗中与此相类似的诗句:
6、诗中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的诗句是:
课
堂
小
结
诗歌的思想感情:1、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有人的思念之情。
2、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