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呕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呕吐
【概述】
呕吐,又称呕、呕逆、呕涌,系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饮食物和痰涎从胃上涌,自口而出的病证。

病证名始见于《内经》。

针灸治疗呕吐,在《素问》和《灵枢》中都有有记载。

晋代《脉经》用针灸治疗实证呕吐;《针灸甲乙经》中太白等59个穴位的主治涉及本证;《肘后备急方》则用灸奇穴的方法治疗“吐逆”。

及北宋,《太平圣惠方》用点烙之法治疗呕吐。

南宋时期《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倡用灸中脘、热熨、隔药灸等方法。

金元时期,刘完素以针大陵,灸太溪、昆仑的方法治疗“吐”和“秽呕”;窦汉卿则重视八脉八穴对本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神应经》、《医学入门》、《医学纲目》、《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神灸经纶》、《针灸集成》等汇总了诸家的经验和成方。

这里仅讨论急性呕吐的针灸辨治,现代医学中的急性囊炎、急性食物中毒、急性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等所出现的呕吐,可归属于本证。

【病因病机】
急症呕吐多属实证。

其病因或为外邪诸如风寒湿邪及秽浊之气等侵袭,或因伙食不洁、误食有毒之物,致脾胃损伤,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

本节主要讨论邪毒犯胃。

另有因情志失调、中阳不足等所引起的呕吐,发病不甚急重,略而不论。

【辩证分型】
邪毒犯胃,突然暴吐不止,伴高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脉数,舌苔白腻。

【治疗】
1. 治则:驱邪降逆,和胃止呕。

2. 处方:中脘、胃俞、内关、曲泽。

3.方义:胃俞、中脘,分别为胃腑之背输与腹募,合用可祛胃中
邪毒而降胃气、止呕逆;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手厥阴经脉下膈而历络三焦,故可宣通上、中、下焦之气机,平冲逆之气。

曲泽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以泻血法治之,有清邪热止呕吐的作用。

4. 治法:曲泽以三棱针刺血;胃俞先泻后补,以补法为主;余穴用泻法。

5.古方辑录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卒吐逆:灸乳下一寸,七壮”。

《针灸资生经·第三》:“胃俞、主呕吐,筋挛,食不下”。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呕哕无度:大陵”。

《神应经·痰喘咳嗽门》:“呕吐:曲泽、通里、劳官、阳陵、太溪、照海、太冲、大都、隐白、通谷、胃俞、肺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