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
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
”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
”(《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
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
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
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
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
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
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
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
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
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
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风尘女子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
即如“大得
声称于世”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的弱点。
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
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
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
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
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
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
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
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
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
”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
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
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
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
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
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不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无忧无虑的李清照。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遇赵明诚。
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也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徽宋朝宰相之位。
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
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
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
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却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
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
主席台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而当赵明诚受官远行后,词人满心的使是对爱人的罹与向往。
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剪梅》:“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总之,李清照词中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以及对技巧的完善,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
因此,她的伤口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