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化学中考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江西省赣州市化学中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自来水
C. 氧化铁
D. 石灰石
【答案】C. 氧化铁
【解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

选项中,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自来水含有水以及溶解的各种矿物质等,也是混合物;氧化铁(Fe2O3)是由铁和氧按固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但也可能含有其他杂质,通常认为是混合物。

2、在化学反应方程式H2 + Cl2 → 2HCl 中,正确的反应条件是:
A. 加热
B. 光照
C. 催化剂
D. 不需要条件即可发生
【答案】B. 光照
【解析】氢气(H2)与氯气(Cl2)的反应是一个典型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在常温下反应速率极慢,但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迅速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HCl)。

此反应在实验室里常用来演示光化学反应。

因此正确答案是光照。

3、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蔗糖 (C12H22O11)
B. 醋酸 (CH3COOH)
C. 氯化钠 (NaCl)
D. 二氧化碳 (CO2)
【答案】C. 氯化钠 (NaCl) 【解析】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选项中的氯化钠是一种典型的强电解质,在水中会完全解离为Na+和Cl-离子。

而蔗糖是非电解质,醋酸是弱电解质,二氧化碳在水中虽可形成碳酸但主要是非离子形式存在,故不是强电解质。

4、在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平衡常数Kc=4.0×10^(-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为0.1 mol/L,则此反应的方向将是:
A.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处于平衡状态
C.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A.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解析】平衡常数Kc表示了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物浓度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对于一般的反应 aA + bB ⇌ cC + dD,其Kc表达式为
[K c=[C]c[D]d
[A]a[B]b ]。

本题中,假设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均为1,则[Q c=[0.1]
[0.1]
=1]。

由于给
定的Kc=4.0×10^(-3)小于Qc,即[K c<Q c],这意味着反应系统不在平衡状态,而是倾向于向生成更多反应物的方向移动,以增加分母使Qc接近Kc。

但从题目描述来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相同,且Kc较小,实际上意味着平衡时生成物浓度远低于反应物浓度。

因此,正确的解读应该是系统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这里需要纠正解析部分,正确理解应为反应会朝生成物方向进行直至Qc等于Kc。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盐酸
C. 液氧
D. 石灰水
【答案】C. 液氧【解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而混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组成。

选项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选项B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选项C液氧是纯氧在低温下液化形成的,是一种纯净物;选项D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也是混合物。

因此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aCO3→CaO+CO2)
B.(H2+O2→H2O)
C.(Fe+CuSO4→FeSO4+Cu)
D.(NaCl+AgNO3→NaNO3+AgCl)
【答案】C.(Fe+CuSO4→FeSO4+Cu)【解析】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选项A描述的是分解反应;选项B是一个化合反应,生成水;选项C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选项D描述的是复分解反应,涉及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

因此正确答案为C。

7、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氯化钠(NaCl)
B. 醋酸(CH3COOH)
C. 二氧化碳(CO2)
D. 蔗糖(C12H22O11)
答案:A. 氯化钠(NaCl)
解析: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几乎完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氯化钠是一种典型的强电解质,在水中可以完全解离成Na+和Cl-离子。

而醋酸是弱电解质,二氧化碳和蔗糖在水中不会电离,不属于电解质。

8、已知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15,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X位于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
B. X属于p区元素
C. 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
D. X的原子半径比同周期的氧原子小
答案:D. X的原子半径比同周期的氧原子小
解析:根据原子序数15可知,X为磷(P),磷位于第三周期p区。

磷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因为其最外层有5个电子。

而磷的原子半径实际上比第二周期的氧原子要大,因为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也会增大。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描述。

9、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酸类?
A. 硫酸 (H₂SO₄)
B. 醋酸 (CH₃COOH)
C. 氨水 (NH₃·H₂O)
D. 盐酸 (HCl)
答案:C. 氨水 (NH₃·H₂O)
解析:酸是在水溶液中能够释放出氢离子 (H⁺) 的化合物。

硫酸、醋酸和盐酸都是典型的酸,在水中能够电离产生H⁺离子。

而氨水实际上是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碱性溶液,它释放的是氢氧根离子 (OH⁻),因此不属于酸类。

10、在实验室里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时,通常使用下列哪种反应?
A. 木炭与氧气的燃烧反应
B. 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C.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D.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答案:B. 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解析:实验室中制备二氧化碳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碳酸钙 (CaCO₃) 和盐酸 (HCl) 反应来实现,因为这个反应方便控制且反应速率适中。

反应方程式为:[CaCO3(s)+2HCl(aq)→CaCl2(aq)+H2O(l)+CO2(g)]其他选项虽然也可能产生
二氧化碳,但不适合于实验室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制备。

例如,木炭燃烧需要高温,碳酸氢钠受热分解需要加热,而水电解则主要产生氢气和氧气,并不是二氧化碳。

11、下列关于金属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可以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B. 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此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C. 钠的原子结构中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该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

D. 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因为它非常稳定。

答案:D 解析:选项D是错误的。

实际上,由于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以单质形式出现的情况,它通常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存在。

12、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A. CuO
B. CaCO₃
C. Al₂O₃
D. NaHCO₃答案:D 解析:选项D正确。

NaHCO₃(碳酸氢钠)既可以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与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Na₂CO₃)和水。

其他选项中的物质虽然可能满足其中一个条件,但不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洁净的空气
B. 冰水混合物
C. 稀盐酸
D. 液氮
E. 食盐水
【答案】BD
【解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组成。

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多种气体,因此它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实际上只有水这一种物质,虽然存在固态和液态两种形式,但是成分单一,故为纯净物;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属混合物;液氮是液态的氮气,单一成分,因此也是纯净物;食盐水是食盐(NaCl)溶解于水中的溶液,为混合物。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石蜡熔化
B. 纸张燃烧
C. 铁钉生锈
D. 水结成冰
E. 葡萄酿成酒
【答案】BCE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过程。

石蜡熔化是物理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时,纸张中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铁钉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的过程,也是化学变化;水结成冰只是水从液态变为固态,并未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葡萄酿成酒的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化学变化。

3、下列哪种物质在标准状况下(0°C 和 1 atm)不是气体?
A. 氧气 (O₂)
B. 水 (H₂O)
C. 二氧化碳 (CO₂)
D. 氮气 (N₂)
答案: B. 水 (H₂O)
解析: 在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C 或 273.15 K 和压力为 1 atm),氧气 (O₂)、二氧化碳 (CO₂) 和氮气 (N₂) 均为气体。

然而,水 (H₂O) 在这个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为液态。

水的三相点(固态、液态和气态共存的点)位于 273.16 K 和 0.01 atm 的条件下。

因此,在0°C 和 1 atm 下,水会处于液态而不是气态。

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于物质状态随温度和压力变化的理解,以及对标准状况定义的认识。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物质A与物质B完全反应生成了物质C和物质D,则此反应属于______ 反应。

(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中的一个)
【答案】:复分解
【解析】:题目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显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形成了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这是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而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置换反应是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因此正确答案是复分解。

2、已知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17,则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 ______ 族,其最高价态为 ______ 。

(请填写罗马数字表示族)
【答案】:ⅦA族,+7
【解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17,即其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

根据电子排布规则,可推断出该元素为氯(Cl),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ⅦA族。

第ⅦA族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因而它们的最高正价态通常是+7,而负价态为-1。

氯常见的化合价包括-1和+1至+7。

3、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该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 ______ 族,其最外层电子数为 ______ ,由此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与 ______ 相似。

(填“卤素”、“碱金属”或其他常见族名)
答案:3、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该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VIIA族,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由此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与氯(Cl)相似。

解析: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是氯(Cl),它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VIIA族。

VIIA
族也称为卤素族,这一族的元素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它们容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负一价离子,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在标准状况下,11.2升氧气的质量为 ______ 克,此质量对应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 摩尔。

(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克/摩尔)
答案:4、在标准状况下,11.2升氧气的质量为16克,此质量对应的物质的量为0.5摩尔。

解析:标准状况是指温度为0°C(273.15K)和压力为1atm时的状态。

此时,1
摩尔任何理想气体的体积均为22.4升。

由于题目给出的是11.2升氧气,这相当于0.5摩尔的氧气。

根据氧气的摩尔质量(32克/摩尔),0.5摩尔氧气的质量即为16克。

计算结果确认了答案的正确性:
在标准状况下,11.2升氧气的质量确实为16.0克,对应的物质的量为0.5摩尔。

这与我们之前的解析是一致的。

5、已知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O3),该化合物中碳元素(C)的化合价为 ____ 。

(答案与解析将在下面给出)
答案:+4
解析:
在化学式(CaCO3)中,钙元素(Ca)的化合价为 +2,氧元素(O)的化合价为 -2。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计算出碳元素(C)的化合价。

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2)+x+(3×−2)=0)
解此方程可得碳元素的化合价 x。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通过解方程我们得到碳元素(C)的化合价为 +4。

因此,填空的答案是 +4。

完整的题目、答案与解析如下:
5、已知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O3),该化合物中碳元素(C)的化合价为+4。

解析:在化学式(CaCO3)中,钙元素(Ca)的化合价为 +2,氧元素(O)的化合价为 -2。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2) + x + (3 ) = 0 )。

解此方程得出 x = +4。

四、计算题(5分)
题目:
某化学实验中需要制备一定量的氢气。

已知实验室使用锌粒(Zn)与稀硫酸(H₂SO ₄)反应的方法来制备氢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Zn+H2SO4→ZnSO4+H2↑]
假设实验室有5克的锌粒,完全反应后能产生多少升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C (273 K),压强为1 atm时,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65 u。


解析步骤如下:
1.首先根据题目给定的信息,确定反应物锌的质量。

2.计算锌的摩尔数。

3.根据化学方程式得知锌与氢气反应的摩尔比为1:1。

4.利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换算成氢气体积。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步骤来计算一下。

根据计算,5克锌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可以产生的氢气体积大约为1.72升。

答案:在标准状况下,完全反应后能产生的氢气体积约为1.72升。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一题
题目背景:
某化学实验小组在研究酸碱反应时,发现了一种未知溶液X,该溶液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X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2.取另一份溶液X,滴加硝酸银溶液,并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请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X可能属于哪类物质?说明你的理由。

2.写出实验1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实验2中生成的白色沉淀的化学式,并解释为什么加入稀硝酸。

4.假设溶液X中的溶质是一种常见的强酸,请推测其可能是什么,并简述理由。

答案与解析:
1.溶液X可能属于哪类物质?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溶液X可能是酸性溶液。

•解析:因为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表明溶液显酸性。

此外,加入碳酸钠后产生了气泡,这是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典型现象。

2.实验1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O₂)。

•化学方程式: H⁺ + CO₃²⁻ → HCO₃⁻ → H⁺ + HCO₃⁻ → CO₂↑ + H₂O
假设X为HCl,则具体方程式为:2HCl + Na₂CO₃ → 2NaCl + CO₂↑ + H₂O
3.实验2中生成的白色沉淀的化学式,并解释为什么加入稀硝酸。

•答案:白色沉淀为氯化银(AgCl)。

•解析:酸性溶液中通常含有Cl⁻离子,当加入AgNO₃溶液时,Cl⁻与Ag⁺结合形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Cl。

加入稀硝酸是为了排除其他离子如CO₃²⁻的干扰,确保沉淀确实是AgCl而不是其他类型的沉淀。

4.假设溶液X中的溶质是一种常见的强酸,请推测其可能是什么,并简述理由。

•答案:溶液X可能是盐酸(HCl)。

•解析:盐酸是一种强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CO₂气体,并且含有Cl⁻离子,与Ag⁺形成不溶于稀硝酸的AgCl沉淀,符合题目中所描述的现象。

此外,盐酸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酸性溶液之一。

第二题
题目描述
已知某化合物X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通过实验测得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并且该化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0%,氢的质量分数为6.7%。

请解答下列问题:
1.计算并写出化合物X的经验式。

2.若X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与经验式相同,求其分子式。

3.该化合物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请推测X可能的结构,并解释为什么它能与金属钠反应。

提示:经验式是指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最简整数比例,而分子式则是指化合物中各元素实际存在的原子数目比例。

解析与答案
1.计算经验式
•设化合物X中碳、氢、氧的质量分别为m(C),m(H),m(O)。

•已知m(C)占总质量的比例为40%,即m(C) = 0.4 × M(M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m(H)占总质量的比例为6.7%,即m(H) = 0.067 × M;
•因此m(O) = M - m(C) - m(H)。

我们可以用这些信息来计算每种元素的摩尔数,并进而找出它们之间的最简整数比。

•假设M = 60,则m(C) = 0.4 × 60 = 24,m(H) = 0.067 × 60 ≈ 4.02,m(O) = 60 - 24 - 4.02 = 31.98。

•使用摩尔质量转换为摩尔数:n(C) = m(C)/12,n(H) = m(H)/1,n(O) = m(O)/16。

通过简化得到的最简整数比接近于:碳 (C) 为2,氢 (H) 接近于4(考虑到计
算中的小数点误差,我们可认为它是4),氧 (O) 为1。

因此经验式为(C2H4O)。

2.分子式的确定
由于题目中说明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比与经验式相同,且已知相对分子质量为60,我们可以使用经验式(C2H4O)来推断分子式。

经验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2+
4×1+16=44)。

给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恰好是经验式质量的整数倍(60/44 ≈ 1.36),但这里显然应当寻找一个更简单的整数倍关系,此处表明分子式即为经验式本身。

分子式也为(C2H4O)。

3.推测结构与解释
给定的信息指出化合物X能够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

这表明X具有游离的羟基(-OH) 或者存在易于断裂的H键,例如醇或羧酸等官能团可以表现出这样的性质。

基于分子式(C2H4O),可能的结构包括乙醇(Ethanol, CH₃-CH₂-OH)。

乙醇可以通过-OH与金属钠反应释放氢气,因为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醇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醇钠盐
和氢气。

综上所述:
•化合物X的经验式和分子式均为(C2H4O)。

•基于它可以与金属钠反应释放氢气这一性质,推测其可能的结构是乙醇(Ethanol, CH₃-CH₂-OH)。

这是因为乙醇中的羟基(-OH)能够与金属钠反应,产生相应的醇
钠和氢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