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赤壁

xiāo
折戟沉沙/铁未销,
c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qiáo
铜雀春深/锁二乔。
品 诗读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 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 进铜雀台了。
知 论人

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 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朝代)的一位著 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著有作品《樊川文集》。
背景介绍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 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 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 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朗读诗歌,感知音韵美
诗题介绍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 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 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 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 ,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 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 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主旨归纳
这首
借一件古物 ,引出对
历史的感慨,以两个女子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
运,
,含蓄表达出了诗人

理解性默写
1.杜牧在《赤壁》中托物咏史,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的句子是
2.《赤壁》中表达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抒发了自己怀 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3.杜牧《赤壁》中以小见大、用人物命运象征国家命运,构思巧 妙的句子是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品析诗歌
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 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课后拓展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 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 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 名”的感慨。)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 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学习诗歌
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诗题介绍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 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 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 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 ,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 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 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品析诗歌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
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品析诗歌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 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 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诗人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而是反说其事, 认为倘若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在铜雀 台中,从而含蓄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以小见大,借二乔两名小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两国的命运,借小人物 来感慨国家兴亡的大主题,以小见大,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刻。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历史遗迹:折戟、赤壁 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历史人物:周瑜、曹操、二乔
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呢?有什 么用意?
作者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 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 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 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 这两句写兴感之由,由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 战事结果的感慨,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叹,为后两 句议论做铺垫。
学习诗歌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 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 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 操所霸占。
诗歌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品析诗歌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
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品析诗歌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 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 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总结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 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 平之气。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赤壁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 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 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 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 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 “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 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 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 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 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 “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 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 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 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诗歌赏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 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 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 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 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 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诗歌赏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 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 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杜牧13岁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写了十三篇《孙子兵法》注解; 23岁作出《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
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因为牛李党争,杜牧与 牛僧孺私交甚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赤壁》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 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 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 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课后拓展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 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 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 名”的感慨。)
学习诗歌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 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 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 操所霸占。
诗歌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总结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 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 平之气。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赤壁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杜 牧
导入
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 战,这场恶战就是——赤壁之战。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七言绝句《赤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 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学习诗歌
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品析诗歌
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 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咏史诗
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 讽刺时事。一般的写作手法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杜牧认为周瑜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赤壁之战吴胜曹败,此处作者进行了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 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