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2019年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荡秋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荡秋千
1.教材分析
(1)核心知识点:
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是荡秋千的次数是否与物体重量和绳子的长短有关,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2)前置基础:
在此内容之前,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没有用“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但科学课上应该有过,因此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后继地位:
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为学生今后探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的计算,以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等问题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4)研究本节课的问题主要用到数学知识有:
时间、质量、长度等的计量,以及固定一个变量通过改变另一个变量来研究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5)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 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2.教学过程(模拟课堂)
本节课教学分3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三、回顾整理,小结提升
每个层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首先出示情境图,猜测荡秋千的结果,再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想给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通过自己动脑、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规则制定、数据汇报交流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活动经验。
(3)、第一次实验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次实验。
(三)、汇报结论,小结提升。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与开课呼应,揭开悬念,让学生用新知识重新判断,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4 页共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