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绝招十七筛选关键,品思意旨——“5选2”题
1.选材特点: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中,第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式,选项设计覆盖全篇,且基本按原文顺序排列,先部分后整体。

分析和概括,既包括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本的整体解读。

2.命题特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

共五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分值为3分、2分、1分,满分为5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一、了解设题特点,明确陷阱类型。

明确常见的选项错误类型,解题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1.人物方面陷阱
(1)张冠李戴(对象):就是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臵干扰,把甲说成乙,或者把甲的事迹、言论、成绩、贡献等说成乙的。

另一方面,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臵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等。

(2)行为有偏差(行为):就是在选项表述过程中,或扩大传主行为,或缩小传主行为,或把传主的行为给改换了。

(3)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这一陷阱往往从两个方面设臵,一是曲解传主的建议、观点,一是曲解别人对传主的建议、观点。

这里的曲解是指选项在表述观点或建议时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臵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原文不符。

(4)曲解传主兴趣:就是在设臵选项时有意把传主的兴趣爱好给转换,或在时间、地点上给换位。

(5)无中生有:此陷阱在选项的表述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第二,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

2.事件方面陷阱
(1)窜改时间或时态(时间):此类陷阱的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件(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件判断
为未发生的。

(2)以偏概全或说法绝对(范围):就是在设臵选项时把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特别是传主对事件的处理方面。

(3)曲解原因、窜改结果、因果倒臵(因果):就是在选项表述中把事件发生的原因给换了,或者把在某原因下发生事件的结果给换了,或者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两者的关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二、弄清文本内容,了解传主的相关信息。

阅读时,要先厘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和文段大意;接着要全面把握传主信息,如传主的人生经历、身份、性格、情感、成就,还要关注传主与其他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等。

三、文题内容比较,辨别选项正误。

选项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要仔细比较选项内容与原文信息,看选项的变化情况。

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与原文一致;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其表述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要注意,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1.1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达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3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典例剖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臵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臵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