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
拟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但在公元755年安史乱前和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

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

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

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情感。

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中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

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

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

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適、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適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

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

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

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

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

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

其源出于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虽然那时写边塞的作品还很缺少爱情成分。

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象来说明安史乱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于认为当时诗歌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决非那些诗人描写的题材如此狭窄。

否则,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李颀笔下,而著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以假设关系句式表达,隐含着作者对“高峰”说的质疑。

B.希企隐逸,爱好自然的隐士形象是出世的,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侠士形象是入世的,表象上是迥异的形象,背后是生活道路与态度的歧异。

C.就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而论,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堪为先声,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发扬光大之,韦应物、柳宗元妙手承传。

D.边塞诗虽然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的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但是对战争的讴歌是有度的,往往还反对开边。

2.下列关于“盛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顾名思义就是唐王朝的昌盛时代,通常指的是从玄宗即位的712年到代宗登基的762年共半个世纪的时段。

B.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指的就是或高蹈的退守或热情的进取或因时变化而两者兼之的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C.高適、岑参、李颀、王昌龄甚至王维等人的大量边塞诗中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兼具,集中反映了盛唐的进取精神。

D.盛唐诗歌题材广泛,隐逸自然的隐士与向往边塞的侠少而外,还有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等多样的内容。

3.下列关于“边塞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適、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

B.边塞诗中塑造了许多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

C.边塞诗极尽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源出南北朝的鲍照、刘琨,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

D.王维常以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出现,有评论家把他和“高岑”等并提,就是因为他们都长于七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①诎②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奋胡治乎? 乃者③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

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

子奋代侯。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④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
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 ①木:质朴②诎(qū):言语钝拙③乃者:往日,上次。

④顜(jiǎng):明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按:制止
C.趣人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赶快
D.即召除为丞相史除:免去官职
5.(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何且死不出,火且尽
B.何以忧天下乎以副元帅居蒲
C.乃反取酒张坐饮良乃入,具告沛公
D.秦时为沛狱掾参代何为汉相国
6.(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④吏舍日饮歌呼⑤亦歌呼与相应和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7.(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起初地位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后,两人的交情更深了。

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8.(小题5)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
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从吏恶之,乃请参游园中。

(3分)
②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杜诗传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bēi)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

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

”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

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七年,政化大行视事:任职
B.闻贼规欲北度规:谋划
C.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许:同意
D.诛降逆贼杨异等降:投降
10.(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言善策的一项是( ) (3分)
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②诗雅好推贤,数进名士
③征兵郡国,可立虎符④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A.④⑤⑥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⑥
11.(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当时萧广放纵士兵横行民间,百姓惶恐不安。

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B.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想要北度,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贼人的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性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12.(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5分)
译文: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5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

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13.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对人际关系怎样的美好理想?(5分)答:
14.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答:
1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10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4分)

(3)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6.“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除对偶之外的两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6分)
17.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
四、选择题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②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筚路蓝缕B.惨淡经营筚路蓝缕苦心孤诣
C.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筚路蓝缕D.筚路蓝缕苦心孤诣惨淡经营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汉画像是汉代人雕绘在砖、石头、帛以及铜镜等上面的画像,是汉代人生活的折射,也是思想、精神的再现。

B.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对佛教格外偏爱,这一方面是与佛教进入中国腹地,受中国本土山水隐逸文化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佛教本身特质有关。

C.孔子所创办的私学与他创立的儒学,奠定了战国时代绚丽多彩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的基础。

D.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用电量也不断增长,广州市用电负荷大概是1 000万千瓦左右,核心地区的用电负荷约为500万千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
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
C.④②⑤①③D.④①③②⑤
五、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括号处补写文字,使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

“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论断。

那么(1)________?首先,(2)________,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

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3)_______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浙江义乌小商品是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批发零售的集散地。

2021年01月14日,小商品城的业主们,向中央文明办买断了“中国梦年画”的全部版权,目前已有123家企业获得授权,涵盖了1400种商品。

将其印制在小商品上。

这些小商品受到了国人的欢迎,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也深受外国人的青睐。

物美价廉,加上中国梦年画的包装,这种设计新颖独特的小商品,顿时打开了居民的家门,销量倍增;中国梦,因小商品借船出海,走进了世界千万家。

参考答案
1.A
2.D
3.D
【分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错在“隐含着作者对‘高峰’说的质疑”。

于文无据。

开篇以假设关系句式表达是为了引出下文对盛唐诗的分析。

故本题选A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盛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错在“盛唐诗歌题材广泛”。

应该是“安史乱前”的盛唐诗歌,而不是指整个“盛唐诗歌”。

原文最后一节是说“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象来说明安史乱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于认为当时诗歌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决非那些诗人描写的题材如此狭窄。

否则,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李颀笔下,而著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

”故本题选D项。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边塞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以偏概全,错在“就是因为他们都长于七古”。

原文是说“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適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

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

……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所以,将王、李、高、岑合称,不光是都长于七古,还包括其诗歌样式相似。

故本题选D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
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ABCD
5. B
6. A
7.略
【解析】
4.除:任命官职。

5.却/才。

A都是“将近”的意思;B都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都是动词“做、当”的意思。

6.②表现的是其为官之道④表现的是别的官吏饮酒歌唱。

7.“有了深交”错,原文是“有郤,即“两人有了隔阂”。

9. C
10. A
11. B
12.(1)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
(2)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巧因病去世
【解析】
9.平素向来
10.略
11.杜诗是先斩后奏.
12.(1)句意2分,“无劳、不安、避”各1分。

(2)句意2分,“坐、征、会”各1分。

13.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14.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以景结情,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是“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对人际关系怎样的理想?”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阅读全诗,,精读颔联。

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由写月夜江景引发了对谢将军的回忆,虽然未提及袁宏,而他却是诗人寄寓情感的最主要的对象,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上文中提到的谢将军对袁宏的赏识。

分析“谢尚闻袁宏咏史”,该句用典,根据注释②的内容可知:“谢尚”官至西将军,镇守牛渚。

“袁宏咏史”是说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谢尚的咏史诗。

这恰恰被秋夜泛舟赏月的谢尚听到,谢尚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赞赏,邀请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注释中提到二人的身份悬殊,但并没有因为富贵与贫贱的悬殊,就妨碍了心灵的相通。

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

回答本题时,要先结合注释了解古事,再抓住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来分析诗人对人际关系寄托的理想。

14.试题分析:题干是“尾联怎样描绘景物?有何作用?”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回答本题,首先指出尾联的景物,然后指出该联运用的手法,最后回答艺术效果,即作者在尾联描绘景物时流露的思想情感。

阅读全诗,精读尾联。

尾联宕开写景,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诗人空有袁宏一样的才情,却没有谢尚似的伯乐,如此便想到了归隐,但绝非诗人本意,心中的不快便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

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一幅极具动感的秋意图,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这便是以“景语”写“人语”的佳句。

【点睛】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是通过典故来表达的。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