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河南省柘城县牛城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生物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卷三个大题,共37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座混凝土建筑物
B.草原上的牛和羊
C.一条小河
D.池塘中所有的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片森林一块稻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下列哪一项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A.动物
B.微生物
C.绿色植物
D.细菌
【答案】C
【解析】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下列哪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A.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B.蚯蚓和细菌
C.老鼠和黑尾鹿
D.蚊子和跳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蚯蚓和细菌属于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4.指出哪一条食物链书写不正确
A.树→蝉→螳螂→黄雀
B.阳光→草→兔→狐
C.草→蝗虫→食虫鸟→鹰
D.植物→鼠→蛇→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草→蝗虫→食虫鸟→鹰书写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
A.绿色植物
B.真菌
C.动物
D.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A正确;真菌、动物和人体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B、C、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6.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循环流数动的
B.能量沿食物链各个环节传递的
C.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D.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动植物之间就是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起来的,动植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可表示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等,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7.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中,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8.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着茂密的森林植被,但是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
A.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频繁,使植被数量减少
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使植物死亡
C.长年干旱,植物无法生存
D.人类过度开发和放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等因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这些原因是导致黄土高原成为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
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9.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容易被破坏的是
A.农业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稳定性容易被破坏的是农业生态系统。
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0.20世纪30年代被作为花卉引进我国的水葫芦,近年来疯狂肆虐我国南方的江河湖泊,这种现象被生物学家称为
A.引进物种
B.生物入侵
C.移植名贵花卉
D.前三者都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容易造成水质恶化,
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因此,从外国引进水葫芦,在我国南方一些江河湖泊疯狂肆虐,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考点: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1.人口增长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据专家推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
A.50亿
B.60亿
C.100亿
D.120亿
【答案】C
【解析】
考点:生物的基本常识。
12.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
A.能源
B.矿产资源
C.空气质量
D.粮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的能量来源,没有粮食人类就不能生存,故粮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A正确。
考点:生物的基本常识。
13.在下列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中,我们中学生目前能做到的是
A.节约粮食
B.节约用水
C.节约用电
D.以上都能做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这些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做到的:不要浪费粮食,用水的时候要适量,及时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等。
考点: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及其控制。
14.生态农业结构不包括哪一项
A.多施化肥,提高产量
B.养殖业
C.食品加工厂
D.利用秸杆发酵获得能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农业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污染小或无污染,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选项C不是生态农业的优越性。
考点:生态农业。
15. 为增加粮食产量,下列农田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的措施是
A.实行作物间作套种
B.长期施用农药、化肥
C.施用农家肥
D.作物秸杆还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间作套种可以接受不同层面的阳光,更多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产量,A正确;长期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对作物不利,B错误;农家肥同化肥相比,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够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对作物有利,C正确;将农作物秸秆返田,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对作物有利,D正确。
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16. 下列哪一项是不利于健康的家居环境
A.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
B.居室空气对流,空气清新
C.居室内经常有人吸烟
D.利用吸油烟机排放油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利于健康的家居环境,A正确;房屋装修或者购置大量新家具后,装修或是装饰材料内往往含有有害气体,利于健康的家居环境,B正确,吸烟有害健康,居室内经常有人吸烟,不利于健康的家居环境,C错误;厨房使用抽油烟机,有利于保护环境,D正确。
考点:防治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
17. 厨房污染中一般不含有的污染物是
A.一氧化碳
B.可吸入颗粒物
C.氮氧化物
D.氨气污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
化硫,厨房污染中一般不含有的污染物是氨气污染。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18. 下列不属于发酵在生活中应用的是
A.酒精生产
B.抗生素生产
C.酱制品生产
D.塑料生产
【答案】D
【解析】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9. 下列各项与制酸奶无关的是
A.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
B.发酵的适宜温度是20~30℃
C.发酵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
D.发酵后的产物是乳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乳酸菌的发酵的适宜温度是20~30℃,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0. 下列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是
A.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
B.把根瘤菌的固氮基因转移到小麦细胞内
C.水稻高产品种的培养
D.结晶牛胰岛素的化学合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把根瘤菌的固氮基因转移到小麦细胞内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
考点: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21.地球上从生命的最初起源到当今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一般认为经历了_________的化学进化阶段和生命发展的_________阶段。
【答案】生命起源的最初;高级
【解析】
考点:生命起源。
22.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分为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植物。
【答案】裸子;被子
【解析】
试题分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结种子,同属于种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裸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无子房壁发育成果皮,种子裸露,被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包上果皮构成果实。
考点: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3.细菌、真菌和病毒是特殊的生物类群。
细菌是没有真正_________的单细胞生物;病毒是没有_________的生物。
【答案】细胞核细胞结构
【解析】
试题分析: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
考点:细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
24._________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_________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答案】哺乳动物;被子植物
【解析】
试题分析: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被
子植物具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其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能够保护种子和帮助种子传播,所以被子植物是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考点: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5.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_________部分和_________部分组成的。
【答案】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6.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是通过_________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_________。
【答案】食物链;物质循环
【解析】
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进行的。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物质、能量之间,_________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答案】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久的.生物的呼吸等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因此能量的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的基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实现物质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循环,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因此植物必须不断的从外界获得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在有机环境中伴随着食物链、分解链物质从有机环境又回到无机环境,因此物质可以反复循环。
考点: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28.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
失。
这种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是_________因素。
另一类是_________因素,也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破坏。
【答案】自然;人为
【解析】
考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9.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问题。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_________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_________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奇迹。
【答案】7% 22%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耕地面积1.3亿公顷,占世界7%的耕地却承受着养活世界21%的人口的沉重负担,我国现有的宜垦荒地资源数量不多,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荒地就更少了;但我国粮食供应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平衡状态,每个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就是节约粮食。
考点:生物的基本常识。
30.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技术。
【答案】发酵技术现代生物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考点: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三、判断改错题:下列各题对的打“√”,错的打“×”。
并把正确的写在横线上(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考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32.生物学家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为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我们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它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种是最小的单位。
考点: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33.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此题说法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34.在生态系统中,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则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人是动物,应是消费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5.“克隆”的实质是有性生殖。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无性生殖是指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如克隆绵羊“多利”就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
考点:克隆技术的应用。
四.识图简答题:(共15分)
36.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10分)
⑴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
⑵生产者是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
⑶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
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_________。
⑸要使该食物网成为一个生态系统,需加的成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⑹最长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如果在这一平衡的生态系统中,过度捕猎狼和鸟,则会造成_________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使_________受到危害。
【答案】⑴ 5 ⑵草昆虫、鸟、鹰、蛇、鼠、狼、兔⑶草⑷吃与被吃⑸非生物部分分解者⑹草→鼠→蛇→鹰或草→昆虫→鸟→鹰⑺兔、鼠和昆虫草
【解析】
如果过度捕猎狐和鹰,就会引起鼠、兔的数量增多,草的数量就会减少。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7.讨论下列实验的条件成因是什么?为什么?
(1)作酸奶时,为什么要先将牛奶煮开?煮开后为什么要待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⑵制作米酒时,为什么要将糯米高温蒸煮30分钟?
【答案】(1)杀死微生物;防止酸奶中的乳酸菌被杀死;(2)孰料易于发酵,也能杀死杂菌
【解析】
试题分析:(1)制作酸奶时,将牛奶煮开目的是杀死微生物,防止杂菌的污染,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的目的是防止酸奶中的乳酸菌被杀死;(2)在酿酒时要先将糯米蒸熟,有两个好处,一是熟糯米比生糯米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于发酵,二是蒸熟了可以高温杀菌,避免了其它杂菌的污染,其中主要目的是杀菌。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