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作者:席岳婷张瑞锦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03期
摘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解说系统是游客服务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使用文献分析法,梳理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现状,提出解说系统的构建路径,从解说主题、解说线路和解说媒介三方面阐述解说系统的主要内容,以期探索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传承道路。
关键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现状;构建路径;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3-0129-04
引言
新时代党中央做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1]。
长征沿线留存着数量庞大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解说能加深游客对长征文物的了解,让长征故事焕发时代活力,对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和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蕴藏丰富的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发掘和保护利用资源是重中之重。
因此,面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精神需求和现实问题,以解说为切入点,建立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具有协调保护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实现国家文化公园教育和服务双重功能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永续保护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迫切需要,也是创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有效途径。
王兆锋从线性文化遗产视角分析,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2]。
李磊等使用GIS、Gephi等方法,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重点红色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关注度和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分析,提出实施分类施策、分段开发、扬长补短的发展策略[3]。
罗盛锋等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潜力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探寻红军长征沿线区域中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4]。
蒋金桦等基于空间生产视角,以广西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半结构化访谈法,从政治生产、资本增殖、情感体验三方面架构逻辑模型,探索长征文旅空间的重构路径[5]。
于天等在沉浸式体验视角下探讨遵义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建设,重视发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教育功能[6]。
唐正芒等针对长征沿线历史事件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强调长征文化的精神价值[7]。
基于分析,已有研究集中在长征红色资源开发、历史文化传承、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大多从理论层面上探讨线性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模式,讨
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内在规律。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一条线性文化遗产,如何系统地建设解说系统、探寻其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于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成果较丰富。
党星基于游客体验视角,总结延安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红色旅游解说系统优化方案,将解说功能的教育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多举措提升游客体验感[8]。
夏韦等对六安市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景区设施、规范解说内容、完善服务功能和提高解说员素养等建议,发挥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娱乐和管理功能[9]。
李建华等对韶山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现状展开研究,指出科学的旅游解说对增强游客体验的重要意义,提出自导式解说服务系统、向导式解说服务系统、解说内容及优化景区解说服务系统的功能等策略[10]。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所涉及的景区类型为红色旅游景区,关于红色旅游解说系统主要为微观分析的个案研究,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统一视角的宏观研究较少,由此看来,从解说角度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解说系统能展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教育性、休闲性等内在功能,提高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鉴于此,针对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思考,拟构建统一的解说系统,为当前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资源梳理及解说系统现状
(一)资源梳理现状
陕西省是红军活动时间较长、行经地域较广的区域,更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五个重点省份之一。
其中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西安、宝鸡共计7市43县区留存有长征遗迹,国土面积达到12.6万平方公里,几乎覆盖全省45%的地区。
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空间上可以分为陕北、关中及陕南三大区域,主要包含国家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等。
陕北地区是各路红军长征的最后落脚点。
长征期间,红军在陕北发动众多战役。
陕北地区战争遗址和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其中公众访问量较高的有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吴起革命纪念馆等。
关中地区是红军的革命堡垒。
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等人的领导下,在葛牌镇创建了红军长征入陕后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在葛牌镇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标志着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的一个崭新的转折点。
除此之外,关中地区还留有渭华起义、马栏革命、薛家寨革命等革命旧址,具有许多重要历史遗迹。
陕南地区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前的转折地,同时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转折点和突进地。
三大主力红军中的两支队伍都曾途经陕南,红军在汉中、商洛、安康等地均有停留。
为策应长征
途中的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
陕南地区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且多集中于秦巴山区,较为偏僻,资源保护相对缺失。
因此,陕西省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富集,但资源分布不均衡,陕北地区最丰富,陕南和关中地区次之。
省内长征主题红色旅游景区有重要人物类(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重大事件类(瓦窑堡革命会议旧址、渭华起义旧址等)、战争遗址类(永坪革命旧址、崂山战役旧址等)和纪念场馆(延安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等)四种主要类型。
(二)解说系统现状
在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后得知,红色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发展现状差异明显。
省内A级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已打造线上云展厅,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在游览过程中的自助式数字化讲解。
多数博物馆已建设成为数字博物馆,打造兼顾文物数字化展示、保护与交流的平台。
大部分发展成熟的景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解说系统,各类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公众访问量较高的景区均建有VR全景导览图与数字化讲解展示平台。
官方网站功能清晰明了,公众号活动实时宣传,陈列区文物配有文字介绍和讲解视频,同时利用声、光、图文、场景等方式全景展示。
景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工作,助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
访问量较低的景区在宣传媒介、陈列展示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由于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且分布在各个角落,导致各县区景区间缺乏高效的统筹规划,缺乏系统融合和创造性转化利用的思路[11],客观层面上切断了红色资源的内在联系。
三、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路径
构建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解说系统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梳理同一历史背景主题下的资源,展示长征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面貌;其次,建立长效的协同机制,发挥集群效应,科学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最后,达到国家文化公园统一规划、统一IP、细分主题、细分空间的“统分结合”[12],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框架
1.点——从“点”入手。
“点”是指以“点”为单位的构建方式。
以A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建设对象,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为次要建设对象,凸显规模结构较简单的长征文物价值,让文物更好诠释长征精神。
将知名度较低的景区依托于周围县市级别较高的红色旅游景区,实现5A旅游景区带动4A旅游景区经济发展,4A旅游景区带动3A旅游景区发展,以此实现各景区之间的联动效应,形成大范围的区域旅游经济
圈,带动旅游经济产业链消费。
例如,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和薛家寨革命旧址联合宣传,采取景区门票互惠联动措施,提高薛家寨革命旧址的品牌知名度。
另外,梳理同一历史背景下的长征文化资源,注重回溯红军在陕西的重要战役,展现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例如,将庾家河战斗遗址、庾家河鄂豫皖常委会议遗址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等旅游景点整合,以“红军长征在丹凤”为主题,助力丹凤县红色旅游发展。
2.线——抓点促“线”。
“线”完成对“点”的有机串联贯通,实现组织协作的功能。
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地域跨度大,文化主题鲜明统一,且呈现线性特质,可借鉴文化线路保护的相关概念,开展长征文物资源系统性保护[13]。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要把握好长征红色文化的线性特征,统一规划布局,长征历史步道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最适宜的体验方式。
在构建解说系统时,重点建设长征历史步道的导向牌、景点景物指示牌、环境保护提示牌、游客服务设施指示牌、安全提示牌、应急救援信息牌等内容。
各县区景区可根据当地长征文化设置长征历史步道,其由红军行军路和长征村构成。
红军行军路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道路,沿线存有长征遗址遗迹。
长征村是建设的重要节点,是红军曾长期驻扎且留存长征遗迹文物,流传长征故事的村落。
在建设长征历史步道过程中应以保护为先,统一省内的认定标准。
在道路设置方面,以保护修缮、清理修整为主;在安全提示方面,建立步道和基础设施的保护、安全排查、事故预警、灾后救援和后期维护的保障体系,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在配套设施方面,配合长征村设置休息区和露营地,营造步行者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延安市甘泉县正在打造“重走长征路”项目,步道总长约65公里,将沿线26处红色革命旧址串联,重现中央红军进入甘泉县的路线。
在打造长征历史步道的同时,完善周围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区域性的红色旅游景区,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3.面——以线代“面”。
“面”是在“点”“线”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面”。
对长征沿线的解说系统建设内容进行统筹整合,确保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点”“线”建设内容的协调统一以及解说系统的完整性,实现统一园区标识、融合多元产业的目标。
统一园区标识。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整体,建议组织编制《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建设指引》,做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的统筹工作。
首先,设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统一LOGO。
各园区可在统一LOGO的基础上做各自的变体宣传使用。
统一各园区内工作人员和解说人员服装,明晰身份,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其次,设计统一解说标识系统,包括景区整体平面标识牌、景区分区域标识牌、景区导向标识牌等。
沿线各处的长征历史步道、长征文物、线性博物馆群和相关配套设施的设置应参考《指引》,形成线性统一的地标。
最后,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文创产品、宣传材料、多媒体界面形象等内容,应用到线上线下各场景,形成整体化、可识别度高的空间形象。
采集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信息,
借助数字资源云平台,实现数字化和动态化管理,形成統一官方网站,划分景区高低级别展示,完善网页跳转工作。
融合多元产业。
根据红军长征行军路线建构空间框架,规划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
建设以展示文物为核心、着重文物保护、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场所的科学研究区;建设将长征文化与思政教育元素相结合,采取长征精神专题党课等红色教育形式开展长征研学旅游的教育功能区;建设以“重走长征路”项目为核心,以实景演出为形式的文旅融合区;划分长征沿线生态环境区,建设以长征自驾和野外徒步探险游为主体的户外体验区。
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推出符合长征特色的复合型体验活动。
(二)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的主要内容
1.解说主题。
依据不同的解说受众,规划不同的解说主题。
通常国家文化公园的解说主题不唯一,且每个解说主题都有与之对应的次主题予以辅助。
(二)解说系统现状
在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后得知,红色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发展现状差异明显。
省内A级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已打造线上云展厅,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在游览过程中的自助式数字化讲解。
多数博物馆已建设成为数字博物馆,打造兼顾文物数字化展示、保护与交流的平台。
大部分发展成熟的景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解说系统,各类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公众访问量较高的景区均建有VR全景导览图与数字化讲解展示平台。
官方网站功能清晰明了,公众号活动实时宣传,陈列区文物配有文字介绍和讲解视频,同时利用声、光、图文、场景等方式全景展示。
景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工作,助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
访问量较低的景区在宣传媒介、陈列展示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由于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且分布在各个角落,导致各县区景区间缺乏高效的统筹规划,缺乏系统融合和创造性转化利用的思路[11],客观层面上切断了红色资源的内在联系。
三、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路径
构建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解说系统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梳理同一历史背景主题下的资源,展示长征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面貌;其次,建立长效的协同机制,发挥集群效应,科学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最后,达到国家文化公园统一规划、统一IP、细分主题、细分空间的“统分结合”[12],加強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框架
1.点——从“点”入手。
“点”是指以“点”为单位的构建方式。
以A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建设对象,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为次要建设对象,凸显规模结构较简单的长征文物价值,让文物更好诠释长征精神。
将知名度较低的景区依托于周围县市级别较高的红色旅游景区,实现5A旅游景区带动4A旅游景区经济发展,4A旅游景区带动3A旅游景区发展,以此实现各景区之间的联动效应,形成大范围的区域旅游经济圈,带动旅游经济产业链消费。
例如,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和薛家寨革命旧址联合宣传,采取景区门票互惠联动措施,提高薛家寨革命旧址的品牌知名度。
另外,梳理同一历史背景下的长征文化资源,注重回溯红军在陕西的重要战役,展现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例如,将庾家河战斗遗址、庾家河鄂豫皖常委会议遗址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等旅游景点整合,以“红军长征在丹凤”为主题,助力丹凤县红色旅游发展。
2.线——抓点促“线”。
“线”完成对“点”的有机串联贯通,实现组织协作的功能。
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地域跨度大,文化主题鲜明统一,且呈现线性特质,可借鉴文化线路保护的相关概念,开展长征文物资源系统性保护[13]。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要把握好长征红色文化的线性特征,统一规划布局,长征历史步道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最适宜的体验方式。
在构建解说系统时,重点建设长征历史步道的导向牌、景点景物指示牌、环境保护提示牌、游客服务设施指示牌、安全提示牌、应急救援信息牌等内容。
各县区景区可根据当地长征文化设置长征历史步道,其由红军行军路和长征村构成。
红军行军路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道路,沿线存有长征遗址遗迹。
长征村是建设的重要节点,是红军曾长期驻扎且留存长征遗迹文物,流传长征故事的村落。
在建设长征历史步道过程中应以保护为先,统一省内的认定标准。
在道路设置方面,以保护修缮、清理修整为主;在安全提示方面,建立步道和基础设施的保护、安全排查、事故预警、灾后救援和后期维护的保障体系,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在配套设施方面,配合长征村设置休息区和露营地,营造步行者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延安市甘泉县正在打造“重走长征路”项目,步道总长约65公里,将沿线26处红色革命旧址串联,重现中央红军进入甘泉县的路线。
在打造长征历史步道的同时,完善周围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区域性的红色旅游景区,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3.面——以线代“面”。
“面”是在“点”“线”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面”。
对长征沿线的解说系统建设内容进行统筹整合,确保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点”“线”建设内容的协调统一以及解说系统的完整性,实现统一园区标识、融合多元产业的目标。
统一园区标识。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整体,建议组织编制《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建设指引》,做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的统筹工作。
首先,设计长征国家
文化公园的整体统一LOGO。
各园区可在统一LOGO的基础上做各自的变体宣传使用。
统一各园区内工作人员和解说人员服装,明晰身份,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其次,设计统一解说标识系统,包括景区整体平面标识牌、景区分区域标识牌、景区导向标识牌等。
沿线各处的长征历史步道、长征文物、线性博物馆群和相关配套设施的设置应参考《指引》,形成线性统一的地标。
最后,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文创产品、宣传材料、多媒体界面形象等内容,应用到线上线下各场景,形成整体化、可识别度高的空间形象。
采集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信息,借助数字资源云平台,实现数字化和动态化管理,形成统一官方网站,划分景区高低级别展示,完善网页跳转工作。
融合多元产业。
根据红军长征行军路线建构空间框架,规划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
建设以展示文物为核心、着重文物保护、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场所的科学研究区;建设将长征文化与思政教育元素相结合,采取长征精神专题党课等红色教育形式开展长征研学旅游的教育功能区;建设以“重走长征路”项目为核心,以实景演出为形式的文旅融合区;划分长征沿线生态环境区,建设以长征自驾和野外徒步探险游为主体的户外体验区。
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推出符合长征特色的复合型体验活动。
(二)陕西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的主要内容
1.解说主题。
依据不同的解说受众,规划不同的解说主题。
通常国家文化公园的解说主题不唯一,且每个解说主题都有与之对应的次主题予以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