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浅谈中学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中学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侯 晓峰 ( 北省 张 家 口市 东方 中学) 河
摘要 :实验 能力是 学生应掌握 的一项
基本技能.那 么在 实验教 学中如何将教 学 二、实验教学 中应渗透探究性教学
的烧杯 中.通过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后得
化学教学 中,开放演示实验 ,是渗透 出结论 :该气体的密度 比空气大 ,不能燃
关键词 : 初 中化 学 实验教 学 ;探 究 挑选 ,希望 自己的方法与众不 同 ,鉴别 出 的教学关 系 ,而且通过学生亲 自动手 ,设 初 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 :实验能力 地把 演示实验 向学生开放 ,除了能 引起他 识 、技能结合起来 ,使他们真正做到学 以
是学生应 掌握的一项基 本技能. 生除 了 学 们有 意注意 、增强观察力外 ,更重要 的是 致 用 .
的指 导. 通过探究式实验不 断提高学生的 “ 氧化碳 ”一节时 ,让 学生 自备 一瓶碳 自己拟订方案一分组探究一集体讨论一小 二 实验能力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 酸饮料 ,其他的实验仪器有 :酒精灯 、火 结一 完成实验报告 或论 文一作 出评 价.这 基础 . 本文从实验着手 ,进行探究 性教学 柴、小木条 、二支小试管、带导管 的单孔

稳定的学 习动机 ,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 对马上指出 ,很注意实验现象 ,担心能否 的学生就 嚷道 :“ 氧化碳也可 以吃呀? 二 ” 究的课题 . 师进行探 究式 实验教 学能提 成功.大多数学 生愿 意在 全班 同学面前演 这时 ,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 的存 教
高学 生 的探 究 意识 和 实验 能 力 ,为创 新 能 示 ,以显示 自己的实力 ,一 旦操作错误 , 在 ,使学 生进一 步 了解生 活 中处 处有 化
使 学生充 分发 挥 自己 的智力 ,激 起学 生 A baeyu g m n的作业设计 : rv o n a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当前,我国中学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得益于新型教学技术,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化学学科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本研究选题为“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探讨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探究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提高的影响,并为现代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实现方法。

2.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影响。

3.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计划采取实验方法,选取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对照分析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探究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提高的影响。

同时,研究者还将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现方法和效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以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实现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探究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提高的影响规律。

通过研究,预计可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1. 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2. 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科学观念。

3. 探究性实验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实践。

初中化学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三篇

初中化学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三篇

初中化学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三篇篇一: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二、课题的提出:1.研究本课题的背景:①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

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

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

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②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

”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

③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学。

探索符合“主体、实践、发展、创新”的改革思路。

④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

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①课题研究的目的: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其科学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除了研究具体的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即还需要研究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体系、方法和组织等等。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点 设 计 方 法
1前 言 .
新 的化 学课 程 标 准 倡 导 从 学 生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出 发 , 发 挥 学 科 自身 的 优 势 . 科 学 探 究 作 为 课程 改革 的 突 破 口 , 将 激 发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和 创 新 意 识 , 使 学 生 积 极 主动 地 学 习 , 获 促 使 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 学 、 行科学 探究 、 进 联 系 生 活 实 际 和 形 成 科 学 价值 观 的 过 程 。E在 这 基 础 上 , 们 把 l 我 些 验 证 性 实 验 改 成探 究性 实 验 。 2 中学 化 学 探 究 性 实 验 设 计 的 设 计 思 想 . 化 学 是 一 门 以实 验 为 基 础 的科 学 ,实 验 教 学 在 中学 教 学 中 的重 要性 是 肯 定 的 , 学 实 验 教 学 是新 课 标 的重 要 手 段 。 化 化 学实验教学直观 、 象 , 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 , 这一时期 , 形 易 在 中 学 生 的抽 象思 维 能 力 虽 有一 定 的发 展 , 仍 以经 验 型 的 抽 象 思 但 维 占优 势 实 验 探 究 教 学 目的 是 激 发 学 生 求 学 求 知 的积 极 性 , 础 是 训 练 学 生 实验 探 究 的 思 维 方 法 。 同 时 , 中学 化 学 基 在 教 材 中 。 大 部 分 新 授 课 含有 演 示 实 验 内容 , 些 是 以实 验 学 绝 有 习 来 了解 物 质 的 性 质 、 法 、 途 , 些 是 靠 实 验 推 断 出 重 要 制 用 有 的结 论 。因 此 设 计 一 些 符 合 学 科 特 点 和 学 生 认 知 规 律 的教 学 方 法 ,无 疑 是 适 应 当 前 新 课 程 标 准 和新 教 材 对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要 求 . 高 课 堂 教 学 效 率 和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有 效 途 径 之 一 。 提 3 中学 化 学 探 究 性 实 验 设 计 的 设 计 特 点 . 31 学 主 导 教 师 和 学 习 主 体 学 生 的 有 机 结 合 。 .教 3 教师启迪 、 . 2 引导 , 生 及 时 反 馈 、 学 自我 调 控 。 3 起初 在 做 演示 实验 时 ,教 师应 注 意把 每个 演 示 操 作 交 . 3 代 清 楚 , 时要 说 明道 理 , 为什 么 要 这 样 做 。 同 即 比如 在 演 示二 氧 化 碳 的 实 验室 制 取 时 , 教 师 只 告诉 学生 怎样 做 , 是 不 够 的 , 若 这 因为 学 生不 明 白为 什 么 要 这样 做 , 而 只 能硬 记 。如 果 教 师先 因 根 据 实验 室 制 取 该 气体 的原 理 和 化 学 方 程 式 , 明 为什 么要 采 说 用 课 本 中的 气 体 发 生 装 置 — — 同液 反 应 不需 要 加 热 的 气 体 发 生 装 置 ; 据 初 中教 材 中 已把 “ 体 的净 化 ” 入 知 识 内 容 , 根 气 列 学 生 对 气体 的净 化 基 本 原 理及 其 分 析 方 法 已 有 了初 步 的 了解 , 引 导 学 生 分 析 从 发 生 装 置 产 生 的二 氧 化 碳 可 能 含 有 什 么 样 的杂 质 , 根 据 二 氧 化 碳 和杂 质 的 性 质 , 出 应该 如 何 除 去 这 些 杂 再 提 质( 即用 什 么试 剂 和 什 么 样 的 装 置 )根 据 二 氧 化 碳 的 物 理 和化 ; 学 性 质来 说 明 为 什 么 要 用 排 水 或 用 向上 排 空 气 法 收 集 二 氧 化 碳 : 据 二 氧 化 碳 的性 质 , 出解 决 剩 余 二 氧 化 碳 处 理 的方 法 根 提 ( 即用 什 么 试剂 和什 么 样 的 装 置 ) 。这 样 一 来 , 生 容 易 记住 实 学 验的现象和内容 , 以后 在 遇 到 类 似 的 气 体 制 取 实 验 时 , 懂 得 就 应 根据 下列 几 个 方 面熟 练 地 运 用 到 化 学 实 验 中去 : 1 ( )先 根 据 实验 原 理 选 择 气 体 发生 装 置 ;2 ( )根 据 所 含 的 杂 质选 择 除杂 试 剂 和 除杂 装 置 :3 ( )根 据 气 体 的性 质 选 择 收 集 装 置 和尾 气 处 理 装 置 。如 此 可 培 养 学 生 围 绕 着 具 体 的实 验 内 容有 针 对 性 地 进 行 思考 , 开思 维 训 练 活 动 , 高 学 生 的逻 辑 性 思 维 能 力 。 展 提 34 生 通过 知 识 的 学 习 和技 能 的 训练 , 得 丰 富 的感 性 知 . 学 获 识 , 对这 些 感 性 知 识 进 行 分 析 和综 合 , 到理 性 知 识 , 并 得 才能 加 深对 事 物 的认 识 和 理解 , 养 和形 成 各 种 能 力 。教 师 可通 过 设 培 计实 验 ,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在 学 生 具 备 了初 步 的化 学 基 础 培 知识 、 握 了 一 定 的 化 学 实 验 操 作 技 能 的 基 础 上 . 师 应 该 有 掌 教 目的地 设 计 一 些 实验 习题 ( 可用 课 后 的实 验 习题 )要 求 学 生 也 ,

中学化学的探究实验

中学化学的探究实验
并 加 热
[ 实验 二 ]铝 线 用碱 液 处 理 后
再放 入水 中
识 。但 实际 教学 中教师 很少 让学 生
在 实验 室 中生产硫 酸 。教师 应激 励
[ 实验 三 ]铝 线 用硝 酸 汞 溶 液
处理后 再放 入水 中 实 验二 、三 的现 象明显 说 明铝 对 中学化学 探究 性实 验 的开发 应 严 格 遵 循 实用 性 和 可操 作 原 则 , 做 到 既与 现 行 中学 化 学教 学 大 纲 、 中学 化学 教材 紧密结 合 ,又与研 究 性学 习相结 合 ,使学 生在 实验探 究 中发 现研 究课题 ,在 课题 研究 中继
学 生 ,让 他 们 自己 去 设 计 实 验 装
置 ,探究 实验 室模 拟工业 生 产硫 酸
的过程 ,并得 到产 品硫 酸 。这不 仅 是 对学生 实验 能力 的检 验 ,同时 也 是 充分发 挥学 生创 造能 力 的一种 尝
试。
线 在经 过适 当 的处 理后 与水 接触 会 产 生 大 量 无 色 气 体 ,尤 其 是 实 验 三 ,除产生 气体外 ,溶 液还 出现 白
维普资讯
专 题 教 研

≥ 的 探 究 实 验
钟 玉 新
口 华 南师 大附 中
中学 化 学探 究 实 验 可 分两 类 :

上很 有规 律 的知识 ,在元 素周 期表 同周 期元 素性 质的递 变规 律 的教 学 中 ,教师 可 以适 时地 提 出金属 铝能 否与 水反应 的 问题 ,并让 学生通 过 下列 实验进 行探 究 :
问题 ,也是 一种 非常好 的方法 。我 校 师 生设计 的利 用一次 性 注射 器作 为H 、s : l 气 体 的 发 生 器 、 O 、c: 等 储 备 容器 ,就是很 好 的例证 。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一、前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形式。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而探究性实验则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和总结规律的实验形式。

本文将探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1. 实验目的和问题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问题。

实验的目的是指实验的总体目标,而问题则是指需要通过实验解决的具体问题。

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实验目的可以是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问题可以是找出不同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的规律。

2. 实验材料和装置在探究性实验中,材料和装置的选择要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材料的选择要足够简单,装置的搭建要足够便捷。

对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需要使用酸、碱溶液和酚酞等材料,以及玻璃杯、输液器等装置。

3. 实验步骤和内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步骤逐步探究问题,从而形成对化学规律的认识。

在实验步骤和内容的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提出假设、设计对照实验等,以达到探究性实验的目的。

4. 实验结果和讨论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是实验的关键部分,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对化学规律的认识。

在设计实验结果和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结论、总结规律、提出问题等,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实验总结和延伸在探究性实验中,实验的总结和延伸是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通过实验总结和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化学规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创设一种专注于探究的学习氛围。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11.7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理论与实践1

11.7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理论与实践1

二、设课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研 究与设计的理论水平; 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化学实 验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4.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方法的训 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5.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化学实 验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 能力。
三、设课的重要性
31.新课程理念下理想化学实验课 堂图景的创设策略研究 32.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33.化学实验功能的再思考 34.化学实验教学与“三维”目标 落实的探究(研究) 35.“任务驱动”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模式的探讨(研究)
36.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 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7.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习题研究 38. 前概念对化学实验影响研究 39.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习惯研 究 40. 国外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启示
八.课程内容与任务
1.理论部分
2.实践部分
包括6个实验:
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探究 2.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探究 3.甲烷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探究 4.固体酒精的制备实验探究 5.红色酚酞溶液逐渐褪色的原因探究 6.化学振荡实验设计(考核)
(1)实验设计一个(演示、交流)
格式:题目 署名、单位、邮编 ① 问题提出(理由、意义、效果等) ② 设计原理 ③ 实验用品④ 实验装置 ⑤ 实验步骤(体现探究原理,含现 象和结果)⑥ 讨论与思考 ⑦ 设计评价 ⑧ 参考文献
11.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创新研究 12.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 学的整合研究 1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问题设计 研究 14.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探讨 (研究) 15.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探讨 (研究)
16.化学实验教学中自制教具的现状与对策 17.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 讨(研究) 18.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 讨(研究) 19.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化学教学设计探讨 (研究) 20.情感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学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药品,包括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硫酸、氢氧化钠等。

同时进行实验台的清洁工作,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2. 实验操作:将试管架装好,用试管夹夹住一个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同时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 实验总结: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总结,总结出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板书:
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2. 实验操作
3. 数据记录
4. 结果分析
5. 实验总结
思考问题: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原理是什么?
实验要点: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实验环境:实验台清洁整洁
教学反思:本次实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清理实验器材并检查实验环境的整洁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整洁。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

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物质的性质是什么?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变化的?”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利用实验仪器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氯气的气味、氢气的燃烧等,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探究实验(40分钟)
1. 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选择一种物质,通过实验探究该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使用放大镜、试管、试剂等实验仪器,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3.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该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第三步:讨论总结(15分钟)
1. 整合各组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一般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如何影响着物质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变化现象等
问题。

第四步: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要求
学生写出至少5个例子。

2.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该教案以探究性为主线,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性质及
变化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讨论总结和作业布置,巩固了
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变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溶解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现象及特点。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 因素探究: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因素,并进行实验探究。

6. 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三、作业安排:
1. 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的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检测测验:利用选择题或解答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探究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反应

探究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五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反应实验目的:学会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实验要求:自行发现实验探究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实验实施与实验问题发现及记录;实验报告与分析。

实验设计方案:一、探究问题的提出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第52页实验3-2,介绍了乙醇被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氧化,说明乙醇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这是新教材增加的演示实验。

同时,最开始用于检查汽车酒后驾驶也是利用了这个反应的原理。

在教材里,该实验介绍比较笼统,只是粗略的说了乙醇在重铬酸钾的酸性溶液中会变成蓝绿色,对于重铬酸钾溶液浓度以及酸性溶液的浓度没有详细的介绍。

因此本小组成员想通过实验探究重铬酸钾最佳浓度以及酸性溶液的最佳浓度,检验所加硫酸的量对实验现象有何影响。

由此得出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二、问题解决设想查阅相关文献,探究在硫酸浓度分别为30%、50%、70%、98%和重铬酸钾浓度分别为1%、2%以及15%的条件下,乙醇溶液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反应的现象。

鉴于在演示实验中,我们希望当乙醇溶液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反应的时候,颜色渐变过程明显,这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而在检验司机酒后驾驶的时候,我们希望反应可以在快速的时间内完成。

因此本实验的两个最佳条件的判断标准是:颜色渐变过程明显;反应快速进行。

通过改变溶液的浓度以及体积比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记录实验现象,由此探究适合不同应用的最佳条件。

三、相关资料查阅综述在硫酸介质中,乙醇可定量被重铬酸钾氧化,生成蓝绿色的二价铬。

乙醇被氧化的两个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4C2H5OH +K2Cr207+3H2SO4→4CH3CHO +K2SO4+2CrSO4+7H204CH3CHO +K2Cr207+3H2SO4→4CH3COOH +K2S04+2CrSO4+3H20该反应比较灵敏,可用以鉴别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不同特性及其反应性。

实验材料:
1. 铁钉
2. 铜片
3. 镁带
4. 锌粉
5. 硫粉
6. 碘结晶
7. 碘液
8. 碘液化学瓶
9. 玻璃试管
10. 蒸馏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铁钉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硫粉,然后用酒精灯或 Bunsen 火炉加热试管。

2. 观察铁钉和硫粉的反应现象。

3. 将铜片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碘结晶,然后加入蒸馏水摇匀。

4. 观察铜片和碘结晶的反应现象。

5. 将镁带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碘液,摇匀。

6. 观察镁带和碘液的反应现象。

7. 将锌粉放入一只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碘液,摇匀。

8. 观察锌粉和碘液的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铁钉和硫粉加热后产生黑色的硫化铁。

2. 铜片和碘结晶加入蒸馏水后生成紫色的铜碘络合物。

3. 镁带和碘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碘化镁。

4. 锌粉和碘液反应生成棕色的氧化锌。

结论: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产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和性质,说明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反应性和特性。

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并避免化学品溅入眼睛和皮肤。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化学品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3. 实验结束后及时将废弃物品分类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中学化学教案实验探究化学反应

中学化学教案实验探究化学反应

中学化学教案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科。

在中学教育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机会。

其中,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中学化学教案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为题,探讨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并提供一个教案示例。

一、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设计的原则在设计化学实验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性:实验设计应该能够准确地验证所要探究的问题,并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 安全性: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避免使用有毒、易燃等危险物质。

3. 操作性:实验设计应简单明了,操作步骤清晰,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并能够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三、教案示例: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2. 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试管、滴管等。

3. 实验步骤:1)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的盐酸。

2) 取另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 用滴管将酚酞指示剂滴入第二只试管中,直到颜色变为粉红色。

4) 缓慢地将盐酸滴入含有酚酞指示剂的试管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4. 实验结果与讨论:酸和碱反应会产生中和反应,产生的盐和水是中性物质。

在实验中,盐酸是酸,氢氧化钠溶液是碱,它们反应后产生氯化钠(盐)和水。

当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酚酞指示剂的颜色会由粉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表明酸和碱已经中和完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亲自观察和探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还可以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并了解中和反应对环境和生活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改进实验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改进实验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改进实验2、农村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小烧杯为50ml的小烧杯,且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空间较大。

由于大烧杯的数量有限,购买的代价较大。

3、实验耗时较长、试剂用量较大。

为了改进不足,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下图)。

四、实验操作1、先在一棵“小树”上滴蒸馏水,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

此时“小树”不变色(说明酚酞与蒸馏水不变色)。

然后用眼药水瓶对着“小树”喷浓氨水,此时,“小树”开“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体现学习中类比的化学研究方法。

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树”,拿出两棵“小树”,分别滴上酚酞试液,用塑料水杯罩住其中的一棵和装浓氨水试剂瓶(瓶塞已取下),观察现象。

此时,看到罩住的“小树”在1分钟内慢慢开“红花”,好像桃花在盛开(说明氨分子在运动)。

3、盖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塞,让“小树”自然干燥(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整理仪器,供下一个班同学使用。

五、实验设计优点1、本实验设计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

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低到最低。

2、用代用品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使用。

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节约了经费,适于农村学校实际。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实验用时短,利于实验结论得出,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该装置可用于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实验的改进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实验6-4,原教材实验如下:【实验6-4】如图6-12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燃烧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经过实践证明,这个实验成功率极低,经常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两个蜡烛都不熄灭;二是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三是两个蜡烛同时熄灭。

这三种情况都会使我们的实验目的无法实现,有时甚至还会因此成为学生的笑话。

化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化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完全 不 同 的 . 主体 地 位 也 会 得 到 更 多 的体 现 这 一 系列 创 新 的 关 键 是 需 要 教 师 在 教 学 实践 中不 断 挖 掘 , 于灵 活 应 变 。 善 2鼓 励 学 生 大 胆 质 疑 问题 是 心 灵 的 钥 匙 . 是 智 慧 火 花 . 也 的 起 点 我 们 教 师 在 设 计 教 学 过 程耐 提 出 的 所 有 问 题 , 是 都 为 了 诱 导 学 生 进 行 定 向 思 维 活 动 . 完 成 探 究 的 目 的 而 精 心 为
地 进行 学 习 。 不 仅 能 很 好 地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 热 情 . 且 能 够 大 而
新 课 改 下 的化 学实 验 课 程 . 想 真正 地 达 到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要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力 的 目的 . 要 求 我 们 每 一 位 化 学 教 师 必 须 要 就 敢 于 创 新 , 于 突 破 。 们 都 知道 .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要将 学 敢 我 新 生处于主体的地位 , 因此 , 们 的 化 学 实 验 课 程 . 一 出发 点 就 我 第 是 要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学 生 学 有 所 获 、 有 所 得 我 让 做 们 就 可 以 根 据 课 程 标 准 的 要 求 来 灵 活地 设 计 我们 的实 验 教 学
果。 而对 过程 还 一 知半 解 其 二 . 学 生 分 组 进 行 试 验 . 这 样 是 在

学 生 跳 一 跳 能 摘 到 桃 子 .过 难 或 过 易 都 不 利 于 能 力 的 培 养 而 学 生 问 题 的 提 出 . 往 是 我 们 教 师 没 有 关 注 的 方 面 , 能 往 更 够 从 学 生 的 角 度 来 展 示 学 生 对 知识 的理 解 和 掌 握 程 度 . 加 更 符 合 学 情 . 利 于 我 们 了解 学 生 的 实 际 , 而 有 针 对 性 地 开 有 从

中学化学探索金属活动性实验

中学化学探索金属活动性实验

中学化学探索金属活动性实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序列,并能运用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让学生了解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并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 让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实验的操作原理及实验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关注金属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中学化学实验课,通过探索金属活动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金属活动性的规律。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尚不深入。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金属活动性序列:讲解金属活动性的概念,介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序列,并通过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关系。

教学内容:- 金属活动性序列的概念与意义-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序列表- 实验一:金属与盐酸反应速度的比较2. 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讲解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分析反应规律,并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 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原理- 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实验二:金属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观察3. 实验操作与注意事项:讲解金属活动性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并强调实验室安全。

教学内容:-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注意事项及安全要求-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金属活动性序列的概念与实验一- 第二课时: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规律与实验二- 第三课时:实验操作与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本节内容与教材中关于金属活动性的章节紧密相关,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金属活动性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内容提要】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理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品。

”学习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产生过程。

本文从“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验”、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和方法等三方面入手介绍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经验和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需要思考,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方法,提升水平却更重要,实验教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但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从设计形式上看多是协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的验证实验。

这种实验的内容、原理、方法和步骤教材中均有明确的规定,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受到限制使学生在实验中处于被动地位,易导致实验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而且难于发挥实验的多重教育功能。

为改变上述现状,我们选择了探索性实验为教学的突破口,并对此实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往往只起到验证结论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往往达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把一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当前化学学习中的重、难知识实行专项研究,可促使学生对当前学习到的知识予以巩固,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以便对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

例如:在用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到170℃制取乙烯时,发现得到的乙烯往往有刺激性气味,而课本明明告诉学生纯净的乙烯是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那就说明我们制取的乙烯不纯,有杂质,那么这杂质气体又是什么呢?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怎样能够把杂质除去而得到较纯净的乙烯气体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只作了启发性的点拨,至于整个探究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 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既激活了原有知识,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方法。

所以“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是有区别的,那如何设计探究性实验,使用什么模式呢?二、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一)对探索性实验教学的理解探索性实验来自“探索性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施瓦布(Schwab)倡导提出来。

我们对探索性实验的定义是: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步骤,独立地通过实验的观测和分析去探索研究,从而发现“新”的化学现象,并通过解释实验现象,总结出他们原来并不知道的规律性理解的实验。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整体模式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提出假说(教师或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学生)——→论证假设实行实验(学生)——→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学生)3.由整体模式而分的具体模式1、引导探究模式模式实例-氯气的化学性质(1)样品展示、初步感知[教师活动]展示氯气样品,初步感知氯气的物理性质(2)系列实验、引导探究[教师演示]实验一、氯气通入石蕊试液中-现象:先变红后褪色。

[学生分析]先变红:说明生成了氢离子。

[设疑]是谁使变红的石蕊褪色了?[教师演示]实验二、干燥的氯气中放入干燥的含石蕊的纸片-现象:不褪色。

实验三、干燥的氯气通过用水润湿的含石蕊的红色纸片-现象: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四、在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五、在盐酸中加入石蕊试液-现象:变红[学生讨论]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讨论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讨论结果] A、氯气分子没有漂白性,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产生了有漂白性的物质。

B、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中有氯离子。

C、氯离子没有漂白性。

D、在反应中氯气转化为HCl,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必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在反应中没有氧气生成,故另一种产物必然是一种氯元素化合价比零价高的化合物。

(3)得出结论、知识小结[教师讲授]通过实验可知: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HCl和一种有漂白性的物质,这种有漂白性的物质是HClO。

写出化学方程式。

模式的特点(1)本模式是在教师带动下的实验探究,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差别不大,易于老师掌握。

(2)在分析大量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能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筛选有效信息的水平。

(3)本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略差一些。

2、步进探究模式模式实例-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研究(1)根据旧知,发现问题[引入]我们已学过了钠能与水剧烈反应,金属也能与盐溶液反应并置换出盐中的金属,在硫酸铜溶液中既有水,又有能与钠反应的盐,它们应怎么反应?(2)理论分析、提出实验假设[思考并回答]如果与水反应产生什么现象?与硫酸铜反应产生什么现象?[小结]如果钠与水反应应能观察到有气体产生,若与硫酸铜反应应能观察到有红色(或黑色)固体产生。

(3)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探究]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钠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小组汇报]产生了气体说明生成了氢气,故钠与水发生了反应。

同时产生了蓝色沉淀,说明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发生了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4)发现新问题[学生置疑]部分小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黑色沉淀,这黑色沉淀是什么?(5)小组讨论、理论分析[分组讨论]这黑色沉淀产生的各种可能原因。

[小组汇报]可能原因之一: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疏松状态的铜;可能原因之二;因为钠与水反应很剧列,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了氧化铜。

(6)设计实验[思考并回答]如何用实验证明生成的黑色固体是铜还是氧化铜?[小结]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在所得黑色固体中加入过量的盐酸,观察黑色固体是否溶解。

(7)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学生活动]分组完成实验:在所得黑色固体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固体完全溶解。

[结论]A、生成的黑色固体是氧化铜,产生的原因是钠与水反应放出的大量热量使氢氧化铜分解。

B、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过程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若钠的用量大、硫酸铜溶液浓度大或硫酸铜溶液在烧杯中太少导至钠不能游动时,可能导至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氧化铜。

模式的特点(1)教学过程体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再实验探究-再发现新问题......”的一般性认知规律,在下一级的探究活动中总是研究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呈逐步递进关系。

(2)探究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在教学设计和实验准备中必需设置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一些实验结果,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综合探究模式模式实例-简易启普发生器的设计(1)精讲原理、作好知识准备[教师讲授]启普发生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利用实验室的一些常规仪器或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能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并将设计的思路画成草图。

(3)小组汇报、组间互评[学生活动]小组长把设计的草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并解说设计思想。

其它人员对设计方案实行补充、置疑。

[教师]小结评价各方案的优缺点。

(4)实施实验、体验成功[学生活动]利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实行实验仪器的安装。

[实验仪器药品的准备]烧杯、铜块、U型管、破底的试管,有孔塑料板、长颈漏斗、广口瓶,饮料瓶、气球、长铜丝、锌粒、稀盐酸等。

模式的特点(1)本模式强调的是小组内人员的协作,在协作中交流,在交流中获知。

所以小组讨论、汇报和组间互评成为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2)各小组围绕同一个问题实行充分讨论,最终方案众多,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水平。

(3)从教学内容上看,主要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探究,对学生实验设计水平的培养高于利用化学实验来实行探究。

所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那如何具体的实施呢?三、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和方法1. 第一阶段:准备、确定探索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力。

2 .第二阶段:精心设计、探索实验探索性实验设计是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实行的总体规划过程,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独立的或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灵活并创造性的对所提出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它是实行实验探索的关键一步,决定着探索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

3.挖掘实验内容改为探索性实验在现行教材当中,据统计,在高中化学106个演示实验中,先有结论后演示验证的有55个之多,占了近51.9%的比例。

如何能够利用教材的现有实验,深挖其内容,寻求将其转变为探索性实验的合理途径,在实验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例如:高一教材(卤素)中在相关HClO的漂白性的教学中,就能够将此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实行教学。

(1)提出问题:通入C12,能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说明了什么?(2)提出假说①HClO能够使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说明了HClO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②HClO能够使蓝色的石蕊试变红,C12能使其褪色。

(3)设计实验:①将C12通入放有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

②将C12通入放有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

(4)验证假说(5)提出结论:HClO具有漂白性。

上述探究使学生扩展了知识,训练了创新水平,同时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多因素的。

这种学习方法,学生是在主动探求中发现创造新知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设置探索性实验如在学习SO2还原性时,提出问题:SO2有还原性吗?假设SO2有还原性。

学生自学教材收集资料,设计论证过程:1)SO2能被催化氧化,教师指出这是SO2在催化剂存有条件下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提问:能否用我们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还原性呢?2Cl2Br2水酸性KMnO4现象分析解释22引导学生认知H2SO3、Na2SO3的还原性,提示学生注意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并提供有效的应用场所使知识加以巩固。

由此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新颖性和批判性,使学生由知识单一型转变为知识综合型。

5. 注重实验的改革、设计创新教材中有些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法虽然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但实际操作中仍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体现科学方法是需要创新而且是能够创新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能促动学生对化学理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对学生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

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实验中,因为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的性质,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右图)就能够克服上述缺点。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稀硝酸装满U型管,将管内空气排除,然后关闭活塞实行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将稀硝酸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可能,而且将NO气体的制备与性质熔为一体,既能够清楚地看到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不溶于水的NO气体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