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内容摘要:月意象朦胧美秋月愁绪
当人们仰望苍穹,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总会引发无尽的遐想与感慨。
古代的诗人更是如此,古诗中“月”这一意象随处可见,承载了不同的感慨和心绪。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中,“月”这一意象也经常被考查。
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些课本中出现过的有关“月”的诗词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啜?月明里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江夔《扬州慢》)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月”的反复出现应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历史与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无数文人经过自己的加工赋予了月亮独特的含义与美学特征。
月亮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景物,为什么会备受文人的青睐呢?“月”意象
的介入参与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进行分析:
一诗歌中“月”的特点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月”作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点,阅读一些课文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笔下的月的形状或是圆的或是弯弯的,月光或是皎洁或是朦胧。
在她们上面承载了的主观情感后,她们成为了意象,这些意象组织在一起,往往就能塑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
这就是“月”这一意象的第一个特点。
因此文人笔下的月无一不是优美而耐人寻味的。
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这就鲜明地营造出一个秋日的傍晚,以明月为背景的一幅和谐、宁静的生活画面。
其实,不仅古人爱这样写月,现当代作家也爱把月写得优美而朦胧,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我们便可体会到月光下的朦胧美。
其次,古人特别喜欢把秋与月联系起来,他们所描绘的月亮很多都是“秋月”。
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也是秋日夜晚离别时的月。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也许是人们爱把秋季与萧条、哀愁联系在一起的缘故吧,就像刘禹锡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加上月可寄托深邃的感情,所以往往写月、写秋的诗词都离不开愁苦的情绪,这才是表层现象后的深层涵义。
再次,“月”往往与“愁”相连。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间词话》)诗词中的意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是与写作时的内心感受紧密相连的。
“月”这一意象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月亮的皎洁与朦胧可以映衬文人不平的内心,
所以诗人们喜欢对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正所谓见景生情;那么写月的诗词也就大多有了孤寂、凄惨、哀怨的色彩。
以上三点仅是高中课本中出现过的“月”这一意象的特点,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的特点,远不止这些。
比如:人们容易把月与思乡联系起来,借月抒发去国怀乡之情。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泸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都是如此类特点的典型代表。
再如,诗人也爱用月表现美好的、纯洁的情感,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还有诗人借月展示广阔的胸怀,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马》)辽阔的原野里,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上,新月似钩。
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
从“月”的特点和这些例子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凡是有“月”这一意象的诗词往往有优美朦胧的意境,背后隐藏着的伤感,这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凄美”,这也许是“月”这一意象特有的意境。
二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