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与水质调控技术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8卷 第4期 广 东 蚕 业 V ol.58,No.04 2024年4月
GUANGDONG CANYE Apr . 2024
·29·
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4.04.10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与水质调控技术探究
刘学新
(无棣县水湾镇人民政府 山东滨州 251902)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池塘底质的组成和常见问题;结合水产养殖的特点,提出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池塘
底质改良措施;探讨了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技术,包括氧气供应饲料管理和养殖密度控制、温度和pH 值控制等,以期为水产养殖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水质调控 中图分类号:S96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24)04-29-03
水产养殖作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不仅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对缓解全球食品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高密度集约化造成单位水体负载量增大,池塘有机物质、悬浮物增多,养殖水体质量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因此,本文研究池塘底质的改良和水质调控技术,对于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池塘底质概述
1.1 池塘底质的组成
第一,有机物质是池塘底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水中的悬浮有机碎屑、水生植物残体、底栖动植物的排泄物等。
有机物质在底质中的积累不仅为底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是底质有机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水体中的生物循环和底部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二,泥沙主要由岩石颗粒、悬浮物质和土壤颗粒组成,随着水流的冲刷和悬浮物质的沉降逐渐沉积到池塘底部,形成了底部的沉积层。
泥沙在池塘底质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底质的物理性质和水质,由于泥沙的沉积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体的悬浮物含量,有利于水质的净化和底栖生物的生存。
第三,底泥是由有机物质和泥沙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营养吸附能力,可以影响水体中养分的分布和循环。
底泥中的微生物和底栖生物也参与了底质的有机物质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
第四,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底部或底层水域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栖
作者简介:刘学新(1977—),男,汉族,山东无棣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渔业技术推广。
植物等,不仅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也是调控水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底栖生物通过摄食、排泄、呼吸等活动,影响着底质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对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和有害物质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1]。
1.2 常见的池塘底质问题
第一,底泥积累。
底泥积累主要是由于养殖过程中废物、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在底部堆积,长期积累且未被有效清除或处理所致,这会导致底部有机质含量过高、产生恶臭,甚至有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从而危害养殖生物。
第二,有机物质过多。
有机物质过多可能源于过量投喂、废料排放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缺氧,甚至诱发赤潮等水体环境问题。
第三,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度富集。
营养物质富集主要是因为饲料残留、粪便排放、化肥使用等,这些养分过度富集会刺激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生长,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影响水质和养殖效果。
第四,底栖生物减少。
底栖生物减少可能是由于水体污染、酸化等环境恶化因素造成。
底栖生物的减少会降低底质的有机物分解速率和营养物质转化效率,从而加剧水质劣化[2]。
2 池塘底质改良措施
2.1 物理改良措施
2.1.1 池塘底部搅拌和水流循环
池塘底部搅拌和水流循环通过改变池塘水体的动力学特性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并使底部的有
机物质和颗粒物质悬浮到水体中,从而减少底部沉积物的堆积。
首先,通过用底部搅拌设备来搅动底部的沉积物,使其悬浮到水体中。
这不仅可以提高氧气的传输速率,还可以防止底部沉积物的积累。
其次,通过调整进水和出水口的位置和流速来实现水流循环。
通过改变水体中的流动方向,帮助分散底部的有机物质和颗粒物质,从而改善水体的通气和氧气供应。
2.1.2 池塘底质抽取和替换
池塘底质抽取和替换是指将底部的沉积物抽取出池塘,然后进行替换处理,以提高底质的质量和水质的稳定性。
底质抽取通常使用吸泥机或吸沙泵等设备将底部的沉积物吸取到池塘表面,然后通过管道将其抽出。
沉积物被抽取出来后,可以对其以沉淀、脱水或堆肥等方式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底质可以重新放回池塘,或者用新的底质替代,以确保池塘底质的质量得到改善。
底质抽取和替换能够迅速减少底部的沉积物积累,改善水质和通气情况,也可以帮助去除一些底部的有机物质,以减少底部缺氧问题。
但该方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在增加成本的同时,还可能对池塘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谨慎使用并定期监测[3]。
2.2 化学改良措施
2.2.1 底质氧化和还原处理
底质氧化和还原处理用于改良池塘底质的质量,提高水质的稳定性。
该方法通常使用化学物质来改变底质中有机物质的性质,以减少底部的沉积物积累和缺氧问题。
底质氧化是指向底部添加氧化剂,如氧化钙(生石灰)或过氧化氢(双氧水)等,用以氧化底部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不易降解的无机物质,从而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
还原处理则是在底部添加还原剂,如硫酸亚铁或有机物质,以还原底部的氧化态物质,从而改善底部的氧化环境,有助于维持池塘水体的氧气平衡。
该方法无须大规模清理池塘底部即可改善底质质量,减少有机物质的堆积,改善水质。
但需要谨慎使用化学品,确保其不会对养殖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底质氧化和还原处理的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需要定期监测和维护。
2.2.2 调控底质pH值
底质pH值是指池塘底部的土壤或沉积物的酸碱度,其对于水质和底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调控底质pH值可有效改善池塘底质环境,提高
养殖水体的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控底质pH值通常涉及向池塘底部添加化学物质,以调整底质的酸碱度。
常用的方法是添加石灰(熟石灰或生石灰),这可以提高底质pH值,使其偏向碱性。
碱性底质有助于减少底部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以缓解底部缺氧问题,还可以促进底部矿物质的溶解,提供必要的离子供养殖生物使用。
然而,在调控底质pH值时需谨慎添加化学物质,因为过度添加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pH值波动过大,对养殖生物和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根据池塘的特定情况和水质监测结果来确定合适的石灰投放量和频率;同时,应定期监测底质pH值和水质参数以确保调控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2.3 生物改良措施
2.3.1 引入和培育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池塘底部或底层水域的各种动物,包括蠕虫、甲壳类以及软体动物等。
底栖动物通常被分为3类:一是沉积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底泥中,如蚯蚓、螺类等;二是底栖穴居动物,通过挖掘泥沙来建造巢穴,如淡水蛤、淡水蟹等;三是底栖游泳动物,其生活在水体底部,但具有游泳能力,如底栖鱼类。
引入和培育底栖生物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方法,可以提高池塘底质的质量、改善水体环境、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但是,需要对其进行严谨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引入的生物种类与池塘环境相适应,避免底部生态系统失衡。
引入和培育底栖生物通常需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通常需要根据池塘水质、温度和底质特性来选择适宜的底质生物种类。
第二,为底栖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水温和底质类型。
第三,定期监测底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情况,以确保在池塘中建立有效的生态系统。
2.3.2 引入和培育底栖植物
底栖植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在水体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包括水生植物和有益藻类。
第一,水生植物如睡莲、香蒲、菖蒲等被广泛用于改良池塘底质,这些植物的根系可以深入底质,促进有机物质分解并增加底质通气性,进而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水生植物的叶片可以吸收水中的养分,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改善水质,还可以为一些底栖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第二,藻类可以利用底质中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
·30·
改善水质。
例如,硅藻对硅酸盐的需求较高,当其在底质中生长时可吸收底质中的硅酸盐,有助于降低硅酸盐的浓度,减轻硅酸盐对养殖生物的负面影响。
再如,蓝藻能够利用底质中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从而增加底部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3 池塘水质调控技术
3.1 氧气供应
氧气供应技术包括空气曝气、溶氧机、氧气气体供应系统等。
第一,空气曝气是最常见的氧气供应方法之一。
通常将曝气器放置在养殖池或池塘的底部,再将空气通过曝气器注入水中,并以气泡的形式将氧气输送到水下,以确保水体中氧气均匀分布,增加溶解氧浓度。
第二,溶氧机可以直接向水体中注入氧气,提高水体中的氧气浓度。
第三,氧气气体供应系统则通过将低温液体贮罐中存储的液态氧经由汽化装置进行充分的汽化处理后,再输入到养殖池中的输氧装置,进而提高池塘中的氧含量。
养殖者可以根据养殖系统的规模和需求选择适宜的氧气供应技术,以确保水体中的氧气充足。
3.2 饲料管理和养殖密度控制
合理的饲料管理涉及饲料的种类、数量、频率和投喂方式等方面因素。
首先,养殖者通过精确控制饲料投放频率和数量,在最大程度地满足养殖生物营养需求的同时,实现饲料残留量和排泄物量最小化,这有助于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负荷。
其次,养殖者应根据池塘水质及底质情况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以减少氨氮和亚硝酸盐的释放,从而改善水质。
合理的养殖密度是指在池塘中维持适宜数量的养殖生物,以防止过度养殖造成水体负载量增大。
由于过高的养殖密度会产生过多的粪便和沉积物,在降低水体质量的同时也容易引发疾病传播。
因此,养殖者应根据池塘的大小、深度、水流情况,以及所养殖生物的种类和体型来合理设置养殖密度,进而确保水体质量的稳定性。
此外,养殖者还应定期监测养殖池的水质参数和鱼类的生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维持适宜的养殖密度。
3.3 温度和pH值控制
在水产养殖中,温度和pH值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水质参数,其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健康发育与正常繁殖。
在控制温度方面,水体循环和冷却系统是关键,养殖者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这些系统可以维持适宜的水温范围。
以鱼类养殖为例,大多数淡水鱼适宜的温度为0~41 ℃。
其中,养殖鲮鱼的水温不能低于8 ℃,养殖罗非鱼的水温不能低于14 ℃,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水温需要维持在25~32 ℃。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鱼类进行有效控温:第一,在夏季,可以增设遮阳网或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养殖池塘,可有效降低温度;在冬季,则可以使用绝缘材料覆盖养殖池塘,可以减少温度波动,提供额外的保温效果。
第二,采用水泵和流动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水体循环,提高水体的流动速率,进而将水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水体过热而影响养殖生物的正常发育。
当环境温度过高,水循环无法满足温度的控制需求,则可以引入冷却系统。
在控制pH值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的养殖生物类型确定适宜的pH值。
例如,鱼类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5,虾类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8.6。
为了有效控制pH值,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监测水源的pH值,确保其适宜养殖需求。
如果水源的pH值偏高或偏低,可以通过混合不同水源来调控pH 值。
第二,可以使用适当的化学添加剂来调整和维持水体的pH值。
例如,使用碳酸氢钠可以提高pH值;而使用硫酸铜、硫酸铁、盐酸等酸性物质则可以降低pH值。
4 结语
本文研究为水产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该行业向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型发展转变。
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这些改良措施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适用性和长期效应,同时还应注重开发新型环保材料和技术,以提高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裴秋荣,张小玲.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广东蚕业,2023,57(4):47-49. [2]陈云.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广东蚕业,2021,55(9):78-79.
[3]张宗强. 水产养殖中水质调控技术研究[J]. 乡村科技,2019(21):100-101.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