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模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仁一中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2024.6命题:杨秀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

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

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

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

汉字形体由不规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

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

待到秦汉之际的“隶变”和后来发展出的楷书、行书等,汉字更加线条化、符号化,书写更加便捷。

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

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汉字创制了许多新词。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鲜事物,并内化为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

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

秦朝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只有深入挖掘汉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材料二:
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揭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基本同步。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

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带有刻符的背
甲与腹甲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

在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象形、会意符号。

这些符号与在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等地发现的符号一样,属于原始文字。

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尧”二字清晰可见,表明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

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汉字丰富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古人造字赋予了字形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

汉字的起源、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五大突出特性:从原始的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汉字,许多字形和内涵都一脉相承,体现了突出的连续性;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阶段,书写趋于简洁实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文字形体至秦而归于统一,形成“书同文”的局面,此后政令归一,文化一统,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不同族群、区域的特色,形音兼顾,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人对“协”“和”“同”等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将“武”解读为“止戈为武”,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理念。

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只有深入探究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摘编自代生《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有三大自源文字体系,汉字因为保存古典文献最多而成为其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B.汉字从以象形字为主到以形声字为主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C.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这些文化价值,古为今用,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

D.汉字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人们只有通过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就可能像有的文字体系一样走向消亡,进而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B.古人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椅”“凳”等字也随之产生,这说明汉字具有包容性。

C.人们在河南舞阳贾湖、安徽蚌埠双墩等考古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原始文字,这些原始文字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有力证据。

D.“人”和“戈”组成“伐”,“田”与“力”组成“男”,“戍”是“人”侧有“戈”……由此可知汉字字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材料一论述了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纵观古今汉字,体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方块是其绵延千年的根本特性。

正如语言学家所说:“方形之内,乃对称平衡意识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现天地。


B.汉字在漫长的积淀、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文字体系,传播深远,与其他文字相互交融,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了覆盖多国的“汉字文化圈”。

C.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

“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体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

D.文字学家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张表格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初以象形文字为主,这些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B.从“日”“田”来看,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从不规则的块状逐渐转向正方形的特点。

C.从原始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方块字,汉字演变的各阶段持续而稳定,使字形和内涵一脉相承。

D.从整体看,汉字逐渐从描摹事物形状向线条化、符号化转变,书写更加便捷,注重简洁实用。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汉字在中华文明创新性方面的表现。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
萧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

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铃啷的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

”①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球场上来了。

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

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

我开始弄着手帕。

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了。

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

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

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

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

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

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

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像起初搅得发响了。

街上车好像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

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深黑色的。

“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被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他的杯子留在左手边,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

最后,他是捉住自己的领巾。

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像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

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

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着。

出了咖啡店。

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

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

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满着祈祷和愿望。

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

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着街头,我无目的地走。

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②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

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也暗示我孤寂的心境。

B.弟弟劝我回家,我摇头并岔开话题,询问弟弟学校篮球队的事,因为与在意自己的处境相比,我更关心弟弟的生活。

C.弟弟凭自己的理解说我“心情这样不畅快”,而我用反问的方式矢口否认,说明弟弟虽然关心我,但并不理解我。

D.“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这句话暗示我与父亲有着不可调和的思想观念冲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大量的人物对话交代了我与弟弟的生活现状,表达了各自的心情及彼此间的感情,体现了我的倔强和弟弟的热情。

B.文本着力描写“女侍者”和“外国女人”,反衬了我孤寂的心境,同时也说明我与弟弟交谈时心不在焉的状态。

C.我和弟弟走出咖啡店,“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红光”象征弟弟的关爱,面对弟弟的关爱,我的内心是矛盾的。

D.“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街市”暗含了对比手法,相较父亲的高大形象,我和弟弟都是渺小的。

8.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在文本中出现了多次,每次表达的内涵都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内涵。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代女作家,她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萧红体”,请你根据文本简要分析这一文体的特征。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

”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

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君予之地,智知伯必骄而轻敌,邻国必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

”乃与.之万家之邑。

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

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智氏遂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
..,家之败子
..,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不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

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

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

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

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好事近•辛酉二月望日雨中作
丘崈
整整一冬晴,雨后不论朝夕。

麦陇救得一半,莫妨他寒食。

试看天气定乘除①,宽更待三日。

桃李且须宁耐②,有无边春色。

【注】①乘除:指世事的消长盛衰,词中指耕作时机。

②宁耐:亦作“宁奈”,忍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标题,交代了此词的写作时间、自然环境,同时暗含了词人的心情。

B.首句先叠用“整”字,强调整个冬天晴朗无雨,再用“不论朝夕”凸显人们感受。

C.“试看”二句呼吁人们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安排耕作,体现了词人对农事的牵挂与担忧。

D.本词用语清新自然,在简洁明快的描写与叙述中表情达意。

16.本词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都运用了“桃李”这一意象,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词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写文章善于绘声,《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轰鸣不止的声音,足以令船夫惊恐;《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幽咽不绝的洞箫声,既能“______________”,亦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而落泪。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

(3)“清风”在古诗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是自然界的风,又映射着古人的感受与风貌,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会化作佳句,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舞台上,明星演绎“汉之庄严”“唐之绮丽”“宋之风雅”“明之端庄”,吸睛无数。

越来越多时尚博主、穿搭达人一袭华服亮相各大旅游景点,成为网友们①的话题。

新国潮崛起下的“东方美穿搭”,俨然成为新一轮流量密码,相关话题发布数量与搜索热度
..同步上涨,“龙年战袍”格局被迅速打开。

(甲)这股穿搭热潮彰显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乙)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复兴衣文化是中华民族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时代呼唤。

(丙)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和②的传统文化,是中式时尚厚植的土壤。

(丁)挖掘传统服饰内涵,塑造中式品牌,对本土设计师提出了高维挑战——对中国服饰演变及传统文化精华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才能让“新中式”风潮行稳致远。

中式美学逐渐蔓延开来,比如文化博主爆改剪纸打造“最美披风”,传统皮影“飞”上年轻人戴的3D艺术头饰里……新中式热潮甚至从服饰穿搭“卷”到了美妆、餐饮、养生、家居等领域,日渐形成了整体风格和气质表达,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去触摸文明脉搏,履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

当然,眼下这股热湖,只是带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新起点,“新中式”的发展仍然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9.下列选项中的“热度”和文中加点的“热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学习知识需要持之以恒,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肯定是不够的。

B.冰敷以后,病人身上的热度已经减退不少,很快就能康复了。

C.如果建筑物存在热度过高的风险,就要考虑使用热反射产品。

D.一夜成名很容易,但是想要一直保持热度不减却是相当困难。

2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期,一段由人工智能秒写的“土味情话”,在网上迅速流传:“当我看着你的笑容时,我的心就像阳光般明亮;当我听着你的声音时,我的心就像鸟儿般自由。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彩虹,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

”这段文字辞藻华丽,花团锦簇,①。

但是,也有不少网友指出,“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

一声亲人的呼唤,一次临别的握手,一滴雨中的眼泪……②,才是“爱”存在的证明,而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想象和表达的。

作为“人”本身,我们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情的,有灵魂的。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角力,说到底是人类自己的角力——不做“假人”,要做“真人”。

③,都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22.简述人工智能撰写“土味情话”的特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35个字。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

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五模考试答案
1.C【解析】A项“汉字因为保存古典文献最多而成为其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错误,因果倒置。

由原文“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可知,原文意思是汉字体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才形成了古典文献,而非因为“保存古典文献最多”使汉字能够持续使用至今。

B项“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错误。

原文是说“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没有低级、高级之分。

D项“只有……才”错误,表述绝对。

由原文“古人造字赋予了字形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可知,原文是说“对古文字的正确解读,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只有……才”。

2.B【解析】“这说明汉字具有包容性”错误。

根据材料一“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等内容可知,这种现象说明了汉字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

3.D【解析】材料一论述了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关系,其核心观点是“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A项只是说明汉字的“方块”特点;B项只是说明汉字的影响力;C项只是说明汉字的造字方法;D项汉字字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4.C【解析】。

“汉字演变的各阶段持续而稳定”,文中无此信息,与“字形和内涵一脉相承”不构成因果关系。

5.①汉字形体不断变化;②造字方法不断丰富;③不断接纳新生事物,创造了许多新词。

(每答对一处2分)6.B“我更关心弟弟的生活”理解有误。

7.D“相较父亲的高大形象,我和弟弟都是渺小的。

”理解有误。

8.①第一处:弟弟的眼睛里流露出对我的关爱,看到我“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担心我冷,猜测我内心“孤寂”,希望我回家。

②第二处:弟弟眼睛里的内涵最为丰富,是前四处情感的叠加,有对我“飘流”在外的关爱、同情,有希望我回家的期待,有对我拒绝回家的不理解和无奈。

(答对一处2分,答对两处5分)
9.①本文描写我在初冬时节与弟弟偶遇,一起喝咖啡,弟弟劝我回家,最后彼此告别的故事,有情节,有环境,具有小说这一叙事文学的特点。

②本文虽有情节,但带散文式的自由和洒脱,并不在乎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虽有人物,也并不着意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③语言饱含诗意,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注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

如用“离了岸的海水”来形容自己“飘流久了的心情”,如用“荒败”修饰告别的地点“枣树园”等等。

(每答对一处2分)
10.BDG句意: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所以在B处断开。

“世俗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其中“莫能辨之”是宾语前置,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