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与语用进路_郭贵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遵循相关问题的语义分析及语 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境解释 ” ( 项目批准号 :1 0 Y J C 7 2 0 0 6 5) 的成果之一 , 同时受国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目 “ 当代语义学视域中的意义与规范性问题研究 ”( 项目批准号 :1 ) 的资 2 C Z X 0 4 1 助。 ·6 8·
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 : 哲学范式的确立包含着对其规范性基础的辩明 , 而规范性问题本身却 引起了长期争论 。 康德的规范性转向使此概念自身的意义凸显出来 , 也为规范性问 题的语义转向准备了条件 。 对于规范性的传统研究往往忽视了隐规范性 , 并且是在 强规范性的意义上展开探讨 。 对规范性的语义分析表明 , 规范性首要地体现为一种 不可还原的弱规范性 。 相关的语义分析与内容的规范性密切相关 , 即必须结合说话 者具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灵状态 。 这揭示了规范性的语用意蕴和趋向 。 语用规范性能 够为语义规范性奠基并对后者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 , 通过凸显语言实践的规范性层 面 , 体现出此问题的语用进路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 关键词 : 规范性 语义转向 信念 语用 作者郭贵春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 太原 0 ; 赵晓聃 , 3 0 0 0 6)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 ( 太原 0 ) 。 3 0 0 0 6
③ 因此 , 规范性对作为 说 话 者 、 行 动 者 或 认 识 者 的 实 践 主 体 始 终 有 一 种 约 种效果 。

关于规范性的传统见解 和 争 论 , 一 个 明 显 的 倾 向 是 将 其 等 同 于 某 种 形 式 的 必 然 性 , 如 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 理 论 者 试 图 将 规 范 性 奠 基 于 抽 象 理 性 的 形 而 上 学 原 则 , 目 的 是为其确立普遍 必 然 的 基 础 ; 此 后 康 德 、 胡 塞 尔 、 弗 雷 格 以 及 逻 辑 实 证 主 义 者 , 都 沿 着某种形式的先验主义 将 规 范 性 归 结 为 先 验 必 然 性 或 逻 辑 必 然 性 。 同 时 , 在 以 往 的 讨 论中 , 规范往往被解释为明确表达的规则 , 但这种解释隐含着无穷倒退的可能 。
① 因为正如诺里斯 计算或推理同样适用 。 当然这种超时空性有时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
( ) 指出的那样 , 具体的规范有时是可错的和可废止的 。 ② J o n a t h a n K n o w l e s 由于规范性涉及政治 、 伦理 道 德 、 认 识 活 动 以 及 语 言 使 用 等 诸 多 领 域 , 涵 盖 了 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 , 因此要 把 握 规 范 性 概 念 的 意 义 还 需 要 从 不 同 角 度 对 其 作 出进一步的区分和界定 。 其一 , 从规范性的来源来 看 , 可 以 分 为 外 在 的 规 范 性 和 内 在 的 规 范 性 。 ③ 所谓 规范性的来源指的是规范或规则 所 具 有 的 规 范 性 力 量 的 来 源 , 也 就 是 那 些 确 证 了 规 范性力量的东西 。 来源问题对于 规 范 性 而 言 具 有 基 础 性 和 本 质 性 地 位 , 如 果 规 范 性 的来源无法确证 , 那么规则和规 范 也 就 失 去 了 应 有 的 效 力 与 合 法 性 , 规 范 性 问 题 本 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 对这一问题 的 不 同 回 答 实 际 上 造 成 了 两 种 不 同 的 规 范 性 , 一 种 是在能动者之外的客观世界中寻 找 规 范 性 的 来 源 , 比 如 实 在 论 者 设 定 或 接 受 的 某 些 实体 、 事实或关系 , 这构成了外在的规范性 ; 另 一 种 是 在 能 动 者 自 身 内 部 寻 找 规 范 性的来源 , 比如人自身的理性 、 意志或情感 , 这构成了内在的规范性 。 其二 , 从规范性起作用的 方 式 来 看 , 可 以 分 为 显 规 范 性 和 隐 规 范 性 。 ④ 显规范 性起作用的方式是直接且明确 的 , 能 动 者 可 以 用 来 确 证 其 行 动 的 合 理 性 ; 而 隐 规 范 性起作用的方式则是间接的或潜在的 。 在语言实践中 , 这两种规范性在某种意义上类
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与语用进路
一 、 规范性概念的内涵与规范性转向
规范性概念体现了人类经 验 和 实 践 活 动 的 基 本 特 征 , 但 长 期 以 来 , 人 们 对 规 范 性概念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和争论 , 比如 , 将 规 范 等 同 于 规 则 或 规 律 , 将 规 范 性 等
① 规范性问题的重 要 性 在 近 代 以 来 逐 渐 凸 显, 康 德 的 规 同于客观性或必然性等等 。
在传统认识论中 , 规 范 性 往 往 被 认 为 是 先 验 的 、 普 遍 的 、 绝 对 的 和 不 可 错 的 , 但 这 样 的理解与先验论一起受 到 大 量 质 疑 和 批 评 。 尽 管 如 此 , 规 范 性 的 相 对 超 时 空 仍 可 以 被 视为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 这是规范性概念本身的内在要求 。 ,N o n a t h a n K n o w l e s, N o r m s a t u r a l i s m a n d E i s t e m o l o h e C a s e o r S c i e n c e ② J p g y:T f , : , , w i t h o u t N o r m sN e w Y o r k P a l r a v e M a c m i l l a n 2 0 0 3 p 1 3. 8 - g p. ③ 关于规范性的来源问题 , 科尔斯戈 德 ( C h r i s t i n e M.K o r s a a r d) 将 其 解 决 方 案 归 结 为 g 四种 : 唯意志论 、 实在论 、 反思性认可 、 诉 诸 自 律 。 ( 参 见 科 尔 斯 戈 德: 《 规范性的来 源》 , 杨顺利译 , 上海 : 上海 译 文 出 版 社 ,2 0 1 0 年, 第 2 0—2 1 页) 总 的 来 看, 这 无 非 是或从主体自身 , 或 从 主 体 之 外 寻 找 其 来 源 。 显 然 , 这 一 区 分 实 际 上 体 现 了 内 在 主 义 与外在主义在规范性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 。 ④ 关于隐规范性的阐发在很 大 程 度 上 应 归 功 于 布 兰 顿 , 可 参 见 本 文 第 二 部 分 关 于 实 用 主 义进路的探讨 。 参见 R o b e r t B r a n d o m, T a l e s o t h e M i h t D e a d: H i s t o r i c a l E s s a s i n f g y y ,M :H M e t a h s i c s o I n t e n t i o n a l i t a m b r i d e a s s .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P r e s s, t h e g y p y f y,C 2 0 0 2, 2 1. p. ·7 0·

仅就传统的规范性概念 而 言 , 将 义 务 性 作 为 其 基 本 特 征 并 无 不 当 , 特 别 是 由 于 康 德 以 及义务伦理学的影响 , 规 范 性 的 确 与 义 务 性 联 系 在 一 起 , 而 这 种 义 务 性 本 身 也 预 设 了 或内含了价值标准 和 目 的 在 其 中 。 因 此 , 陈 嘉 明 在 讨 论 知 识 确 证 的 规 范 性 时 , 将 规 范 参见陈嘉明 : 《 知识与确证 : 当代知识论引 区分为义务论的 、 价值论的和目的论的 。 ( 论》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第8 3—8 8 页 ) 这一区分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 本文原则上赞同这样的区 分 , 但 认 为 这 一 区 分 不 能 无 条 件 地 推 广 到 规 范 性 概 念 涉 及 的 所有领域 。 分析将表明 , 规范性并不总是体现为义务性的要求 。 ·6 9·

英文 “ 规范 ”( ” 和希腊文 “ , 原意为工匠所用的矩 n o r m) 源于拉丁文 “ n o r m a ' ω ν” γ ν ω μ 规” 与 “ 范” 原 本 也 是 指 尺 , 引申为实践或行为的标准 、 模式 、 戒律 ; 在古汉语 中 , “ 工匠使用的尺规和 模 具 。 规 范 性 概 念 本 身 意 味 着 某 种 限 定 、 约 束 和 指 引 , 在 不 同 学 术 领域内表现出不同 的 形 式 。 比 如 , 在 自 然 科 学 中 往 往 体 现 为 各 种 定 律 , 在 政 治 学 和 伦 理学中体现为实践活动 与 行 为 的 准 则 , 在 语 言 中 体 现 为 语 法 规 则 等 等 。 这 从 一 个 侧 面 体现了此概念本身的重 要 性 。 但 无 论 如 何 , 规 范 性 何 以 具 有 这 种 约 束 性 力 量 始 终 是 一 个根本问题 。
规范性在西方哲学中始终是 一 个 核 心 概 念 , 认 识 论 转 向 以 来 围 绕 规 范 性 展 开 的 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 、 实在论 与 反 实 在 论 的 长 期 争 论 表 明 , 任 何 一 种 哲 学 范 式 的 确立都有赖于对其自身规范性基 础 的 辩 明 。 规 范 性 问 题 的 重 要 性 一 度 被 理 念 的 实 在 性与上帝的绝对权威遮蔽 , 而近代 认 识 论 转 向 和 主 体 精 神 的 自 觉 最 终 导 致 了 康 德 的 规范性转向 , 从而将此问题推到哲学争论的核心 。 更重要的是 , 随着 2 0 世纪分析哲 学的发展 , 对规范性问题的研究 越 来 越 体 现 出 一 种 语 义 转 向 。 语 义 分 析 方 法 揭 示 了 语言的使用及其意义与规范性 的 密 切 关 联 , 并 进 而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语 用 趋 向 。 这 使 关 于规范性本质和内涵的探讨更 为 细 致 和 全 面 , 展 现 出 其 多 重 意 蕴 , 并 同 时 为 意 义 理 解提供了独特视角 , 拓展了该问题的诠释途径和方法 。
范性转向不仅使此问题成为哲学 探 讨 的 核 心 与 基 础 , 实 质 上 也 揭 示 了 认 识 论 与 语 义 学的内在关联 , 进而为规范性问 题 的 语 义 转 向 准 备 了 条 件 。 由 于 规 范 性 概 念 在 不 同 领域有不同的应用 , 因此有必要首先廓清其一般涵义 。 ( 一 ) 规范性概念的内涵 规范性概念 ② 就其本质而言 , 始 终 与 某 种 约 束 性 力 量 联 系 在 一 起 , 形 式 上 往 往 体现为具有规范性内容的命题或 陈 述 。 这 种 命 题 或 陈 述 的 典 型 形 式 可 以 一 般 地 归 结 应该 ” 等规范性词项的假言 条 件 句 , 比 如 “ 如 果 某 人 想 要 ……, 那 么 他 就 为包含 “ 应该 ……” 。 这就揭示了传统规范性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 。 义务性 。 规范性所具有的约束性力量往往意味着某种程度的 “ 义 务” — — —只 1. 有履行了这样的义务 , 或者说遵 循 规 范 性 的 要 求 , 才 能 顺 利 实 现 某 个 目 标 或 达 到 某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束 、 范导或调节性的作用 。 正是由于这种规 范 性 作 用 , 人 们 才 能 正 确 地 理 解 并 使 用 语言 、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 获取客观有效的知识等等 。 超时空性 。 尽管规范性是在具体时空和情境下提出的 , 但规范性要求的效力往 2. 往是超越具体时空的 。 如果一条规则或规范性陈述是正确的 , 那么它将不仅适用于过 去和当下情境 , 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情况也应同样适用 。 比如 , 一条数学计算法则或 者逻辑上的推理规则 , 对于已经发生的计算或推理和对于未来尚未使用的无限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