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文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助词,的。
米粟:泛指粮食供给。 委:放弃。 去:离开。
译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
文
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依靠,凭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助词,的。
作品简介
•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语 录体),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 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 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 孟子的这一主张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 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2.“城非不高也……”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起肯定、增强语言气 势的作用,极言防守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为下文得出结 论做铺垫。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3.再读文章,说说孟子在说理表达上有什么语言特色?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换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举例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类比论证,排比式铺陈,语气强烈,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 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 主则会失去民心。
进攻例子 论据:
防御例子
天时不如地利
举
战争中需人和
例 论
地利不如人和
(正面)
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类
类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中也需人和
比 论
(反面)
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胜
对
结论:
比 论
失道者寡助
天下畔之
败
证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1.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 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 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了极 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助词,的。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有:或者。
译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
文
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约前372—前289
作者简介
•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 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 一书中。
• 《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并称 为“四书”。
译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
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族作战的地
文
理形势啊。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表顺承。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文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到。
代词。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
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
文
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下》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
fú 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sù 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p威àn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助词,的。
代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表修饰。 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文
却不能取胜。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句首发语词,不译。
表转折。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这样。 者:……的原因。
故:因此,所以。 域:限制,使……定居下来。 固:巩固。
威:震慑。 利:锐利。
译 文
山河的所险以要说,:震使慑人天民下定不居能下靠来,武,器不的能锐依利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依靠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译
能使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使行仁政的君主,
事例: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 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 然天资敏捷,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 葬送了商朝。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5.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 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