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个字搞定员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个字搞定员工
作者:俞朝翎
来源:《销售与管理》2020年第16期
现实中很多企业的业绩会阶段性暴涨,不断拿到好结果,但这种状态往往难以持续,通常增长一两年就会遇到瓶颈,很难突破。

原因就在于,在业绩增长过程中,人的能力没有相应提升,人均产能也没有明显增长。

所以当外部环境不再利好,竞争加剧,内部的管理幅度也达到边界时,业绩增长自然就会遇到瓶颈。

因此,要想业绩持续增长,就必须提升人的能力。

本章会从如何辅导员工、如何激活老员工、怎样培养接班人,以及制定用人制度等方面为大家分享如何提升人的能力。

员工的成长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员工成长了,我们的工作才能轻松,业绩才能做好。

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让新员工快速成长,独立跑业务,我们不仅有标准的业务流程、系统的入职培训,还有专门的辅导方法,我们称之为辅导十六字方针——我干你看,我说你听,你干我看,你说我听。

这套辅导方针在阿里人才、技能的复制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时至今日依然是阿里辅导员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一下辅导十六字方针及其应用心法。

管理者要先把工作为员工干一遍,员工在旁边细心观察。

为什么要先干而不是先说呢?首先,在大多数状况下,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的,也就是必须要让他看到结果,他才会信服
你,才会觉得你说得对。

其次,如果没有实际经历过,说得太多,员工脑子里其实没有场景化,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很难有深刻的理解。

因此,一定是先干了再说。

干了,拿到结果了,员工脑子里才会有感觉,才会觉得这个老大是优秀的,这个方法是对的,才愿意学。

在这一步中,管理者要把辅导内容的完整流程演绎一遍,让员工看到全部流程,不能漏掉关键步骤。

如果步骤不全,员工自己在做的时候遇到这些遗漏的步骤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在过程中的关键点上要着重示范,加深被辅导人的印象。

最后,整个流程要拿到最终结果,只有拿到结果,整个流程才完整,只有拿到结果,员工才会有信心。

不然员工就会有疑问:“连老板都做不成的事,我怎么可能做到?”当然有同学会问:“高管也要这样做吗?跨领域或自己不懂的板块也要这样做吗?”答案是肯定的。

只不过不一定要实际去做,而是采用训练模拟的方式,上级管理者把自己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场景代入,模拟真实场景,带员工走一遍。

我们提出干的步骤和方法,并解释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像诸葛亮的锦囊一样,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就拿出相应的锦囊。

因为作为上级你会看到员工看不到的地方,了解他不知道的事情,需要通过这样的场景模拟让员工真实地看到这些盲区。

做完之后再让员工重复一下我们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这个步骤必须有。

不要觉得大家都在点头,就都懂了,只有让他重复,我们才能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理解。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味道对了”。

最后,我们根据他的表述和理解给出反馈。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基层辅导可以这样做,对高管的辅导可能不行吧?因为没有这么多机会。

”其实对高管的辅导也是这样,只不过,在对高管的辅导里,并不是实地去干,而需要模拟一个场景,我们在场景中提出干的步骤和方法。

为什么是我干你看,不是我做你看呢?因为干更通俗,更接地气,更有力度。

管理者要结合刚才干的事情,对其中的思路和关键点进行总结解释,消除员工的疑惑。

因为员工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老板在讲话的时候,客户会认真听,我讲的时候客户就不耐烦?老板为什么大多数时间都在唠闲嗑,很少介绍产品,却能成交,而自己很详细地介绍产品,客户却很烦?
这些都是新员工在现场会出现的困惑和疑问,这些都是需要管理者解决的,也就是管理者要解决员工的疑惑。

当然还有一些员工注意不到,但却能左右客户成交的关键或细节也需要管理者为员工总结,让员工以后自己在做的时候要注意。

这一步一定要快,要趁熱打铁,比如拜访客户,一出客户的大门就要立即开始。

因为这个时候是印象最深、体感最强的时候,过了一会儿体感没了,再做就晚了,员工就会没有感觉,也想不起来之前的疑问了。

简单来说就是当管理者自己干一遍,并进行总结和解惑,员工明确了流程、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后,就需要让他自己干一遍。

很多时候,脑子学会了,身体还不会,所以必须要让他自己
动手干一遍,把管理者辅导的步骤、动作实践一下,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学会了。

只有干了,拿到结果了,才能证明学会了。

员工在干的时候,管理者要在旁边观察和记录,他做得好的、不好的都要进行记录。

等员工自己干完一遍之后,经历过实际应用,他会有新的感受和疑惑。

这时,就需要让员工把自己的感悟和管理者的辅导内容进行对比,想想这次实践中有什么新的理解和顿悟,取得了什么效果,还有哪些内容是不大明白的。

管理者除了解决员工不明白的地方外,还要把刚刚记录的内容反馈给员工,让他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真实的样子,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提升。

通过这样的总结与反馈,最终除了让员工学会这些流程与动作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工作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只有明白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应对业务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当然这些辅导内容与总结最好让员工以文字的形式写进日报。

阿里的这个辅导十六字方针,在一线业务中有一个具体的制度——陪访制度,也被称为“Double Call”。

我们规定,主管每周至少要陪一名销售拜访客户(主管本身只管团队,不跑业绩),在实战中帮助员工解决疑难问题,使其快速成长。

陪访制度分成以下4步。

第一步,先陪访。

主管要亲身示范,和客户沟通一遍,员工在旁边看着。

第二步,拜访结束之后,主管结合陪访过程,把跟客户沟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员工。

有了实际陪访之后,再进行总结,员工就容易恍然大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三步,再陪访。

主管充当观察者,观察员工在跟客户沟通时的动作,哪些动作被遗忘了,哪些动作需要改善,哪些动作值得表扬,主管要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

等客户拜访结束之后,从客户那里一出来,就立马需要进行第四步——再总结。

这次是让员工先进行自我总结,把刚刚跑客户的真实体感告诉管理者,比如员工可能不知道如何挖掘客户的需求,如何切入产品介绍,对产品的理解还不够,不能很好地向客户进行宣导。

这时,主管要结合员工的自我总结和在第三步记录的重点内容,对员工的总结进行反馈,帮他指出提升的关键点在哪里,应该怎么解决。

如果员工本身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这样几次循环以后,很快就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成熟的员工。

以上就是辅导的十六字方针——我干你看,我说你听,你干我看,你说我听,以及具体应用。

看起来很简单,但每次我在跟学员分享时,学员都表示理解,回去落实的时候很多都做不好。

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背后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领会其中的心法,执行过程中没有走心。

下面,我总结十六字方针在落实时常用的5个心法。

有些管理者在辅导员工的时候也会采用陪访的方式,自己先做一遍,或演示一遍流程,其实大致的流程在前期培训的时候员工就已经知道了。

管理者的演示除了示范流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补充流程中的细节。

比如我们在销售过程中,会发现同样的话术,有的人说出来可以得到客户的认可,有的人说出来却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同样的话术,不同的人说,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何让客户信任我们的产品和我们自己,这就需要管理者为员工剖析其中的细节。

第一,面部表情。

如果我们的面部表情没有配合我们的话术,是没有感染力的。

第二,语音语调。

通过我们的声音高低突出重点。

第三,手势动作。

从生理上,人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于动的东西上。

所以有效的手势动作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突出重点。

大家想想在演讲过程中,好的演讲者是一定会用手势的。

第四,感情。

我们在讲解过程中,有没有感情,有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诠释我们的产品,有没有诠释我们公司的理念,这些其实是很重要的。

当然,话术也很重要,可是我们要把话术放到最后。

销售精英在讲解的时候会激发客户的感情,让整个介绍更生动,所以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

新销售在讲解产品的时候通常没有这些感情、语音语调的变化,都是照本宣科地背稿子,自然得不到客户的信任。

要想让新员工快速成长,除了通常的流程、话术之外,还要深入关键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帮助员工成长。

很多管理者在辅导新员工或者在编撰说明书时,往往只说具体的操作方法,但很少会说背后的原理。

业务场景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学了具体方法,不知道背后的原理,那么当场景发生变化时,员工还会遇到问题。

比如演讲中之所以需要手势,是因为手势可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

但如果不告诉演讲者这个原理,只说演讲的时候要有手势动作,那他很可能会在不必要的地方用手势,效果反而不好。

所以,在辅导的过程中,除了细节和操作之外,我们要在“我说你听”和“你说我听”环节,直接讲解和引导员工发现技能背后的原理,让他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有些管理者辅导员工的时候容易心急,当员工学习速度慢的时候就会批评他们。

或者在客户那里陪访的时候,客户突然问了一个疑难问题,员工在回答时有些磕绊,也会打断员工发言,抢着回答。

其实,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公司,员工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内心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不自信的。

如果我们急于批评或打断他们,会挫伤他们的信心,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辅导员工的时候一定不能着急。

如果是在公司里,我们可以先了解我们跟员工之间的认知差在哪里,很多时候,员工学习得慢,是因为我们跟员工之间有一定的认知差,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话,所以要先解决认知差再进行下一步的辅导。

如果是在客户那里,不管员工回答得如何,哪怕特别糟糕,我们也要沉住气,不要抢着发言,要等到员工发言结束,和客户谈到一个节点时再介入,对员工的发言进行總结,提炼纠偏并查漏补缺,比如可以说:“××总,我总结一下刚刚××的发言,主要是这几点……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除此之外,还有这几点……”这样客户就不会觉得我们的员工有问题,只不过是理解的问题。

员工在没被挫伤心态的前提下,还能认识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应是什么样的。

当然,很多员工之所以会在客户面前说错话,是因为紧张。

事实上,很多时候员工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员工对工作不熟悉。

管理者要让员工不断练习,提高熟练度,最终达到熟能生巧。

刚刚我们讲到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存在认知差,所谓的认知差,是由于我们跟员工的过去经历、思维方式、内心想法不同而产生的。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辅导效果自然会降低。

所以我们在辅导的时候,要了解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要用他们的语言说出解决方案,避免说他们不知道的词语(部分管理者喜欢用一些别人没听过的词语显示自己的专业,这是不对的),这样员工就比较容易理解。

当然,我们也要让员工了解我们的风格,这样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说重了,引起情绪上的冲突,说轻了又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管理者在做辅导时,也要关注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不是对所有员工都能说重话,或直接批评。

在辅导过程中,假设已经教会了某一个人,但是这个人在教其他人的过程中,还可能出错,这种就是信息的衰减,这会导致信息出现偏差。

所以在做辅导的时候,管理者要在旁边盯着,盯辅导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避免信息衰减。

我在做阿里铁军全国总经理的时候已经很忙了,但每个月还是要抽时间去一线看看实际情况。

最后,辅导成功与否百分之八十取决于辅导者本身而不是被辅导者。

员工是组织最大的财富,只有辅导员工,让员工成长,组织的效率才会提升,管理者才能更高效地拿到结果。

无论多忙,都要留一部分时间用于辅导员工。

总而言之,辅导十六字方针是:我干你看、我说你听、你干我看、你说我听。

在一线的应用是陪访制度,先陪访,主管亲身示范。

做总结,主管就客户沟通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再陪访,主管观察并记录员工的表现。

再总结,让员工自我总结,主管根据记录给予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