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历史专项知识讲与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中考历史专项知识讲与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考点梳理
【单元结构综述】
隋唐时期,南北朝分裂局面终止,祖国再次实现了统一,显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进展。
【基础知识识记】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改革,开创了少有的繁荣景象。
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成为贯穿南北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2、618年,李渊父子建立唐朝。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显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连续重用人才,进展生产;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3、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创立于隋朝,进展完善于唐朝,于清朝末年废止。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展,专门是唐诗的繁荣,对后世阻碍深远。
4、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进展。
唐太宗时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谱写了各民族“和同为一家”友好诗篇。
5、隋唐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中外交往活跃,与亚、洲、非一些国家都有紧密往来。
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中日交往紧密的见证。
玄奘西游天竺,撰写《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能力情感价值】
⑴从隋朝短命而亡到唐朝全盛,史论结合分析明君兴国,暴政亡国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进展中的重大作用。
⑵正确认识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历史作用,结合当前实际,分析评判考试制度改革的必定性,发挥历史课程的学以致用功能。
例题精选
例1: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前从长江刘家港动身,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海家()
A.鉴真B.郑和C.郑成功D.迪亚士
[解析]此题跨中外历史综合选择题。
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牢固程度。
由“长江”等便知此人是中国人,故可排除答案D;从“600年前”便可推断至1405 年,即中国的明朝时期。
鉴真为唐代人,事迹是六次东渡日本;郑成功的要紧事迹是收复台湾。
故此题选B。
假如能关注各媒体报道,明白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了解或参与丰富的纪念活动,则此题更易把握。
例2:正在热播的《贞观之治》、《贞观长歌》等电视连续剧演绎了唐太宗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唐太宗的要紧政绩是
①虚心纳谏②轻徭薄赋③统一文字④北击匈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此题联系时事,贴近生活。
解答此类题型要紧抓住提干关键问题,如“唐太宗的要紧政绩”,就迎刃而解了。
③④均不是唐太宗所为,故选A。
例3: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
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连续进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解析】武则天的评判尽管具有专门多争议,然而总的来说她连续了唐太宗要紧政策,并取得一定成功。
因此她的作为有“贞观遗风”之称。
由此可知答案可能是A或D,只是D选项中创“开元盛世”应指唐玄宗。
故答案为B。
例4: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表达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遗址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D.敦煌莫高窟
【解析】此题要注意几个限定词,“最能表达国内”角度分析可知最佳选项是B,因为它反映的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属我国国内民族间的团友好。
C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A、D则离题意过远。
例5:【2009·江苏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不管优劣,都能够作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第17页)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第18页)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2分)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阻碍?【解析】此题是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角度考查,第一认识魏晋选官制度的弊端,再联系隋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深远阻碍。
重在考查科举制度的形成、进展及阻碍。
答案:(1)答: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①“长策”指科举制度。
②阻碍:a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展,专门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考题训练
第Ⅰ部分选择题
1.唐朝人赞颂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涌波。
”是说隋朝在历史上的哪一奉献()A.统一南北B.科举制度 C.开皇之治 D.大运河
2.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时期是显现在()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3.同学们在学完隋唐历史后,进行了一次主题演讲活动,你认为最能概括隋唐历史全过程的主题应是()
A.动荡与变革B.分裂与融合C.繁荣与开放D.交往与冲突
4.古代读书人考取进士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来源于我国古代的()
A.察举制B.分封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舟因此比人君,水因此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哪位闻名的帝王所说的()A.汉文帝B.汉武帝C.唐太宗D.康熙帝
6.我们宜昌是全国有名的茶乡。
饮茶之风早在唐朝时盛行,将饮茶的习俗带到今天西藏的人物是()
A.文成公主B.金城公主C.鉴真D.玄奘
7.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十分活跃。
下列表现中不是显现于该时期的是()
A.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B.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C.唐太宗时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郑和七次下西洋
8.隋的统一,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炀帝暴政与开凿大运河能够得出结论,下面不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
C、大运河是劳动人民汗水和聪慧的结晶
D、隋炀帝暴政,开凿运河,导致隋灭亡
9.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他在位期间最能表达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11. 下面有关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博大宏放显现的缘故是:国运鼎盛,政局安定,制度创新。
B、唐朝不承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C、表达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
D、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12.2001年4月29日,交通部在苏州主持召开京杭运河苏南段验收会,命名京杭运河苏南段为全国第一条文明样板航道。
京杭运河苏南段起自镇江市谏壁口门,止于苏浙交界的鸭子坝,全长208公里,贯穿经济发达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个都市,是江苏省产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带。
请问四都市处在下列哪一段运河上?()
A、永济渠 B 江南河C 通济渠 D 邗沟
13.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显现制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显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制造繁荣的基础
14. 科举制度的阻碍,我们从侧面来分析,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C、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操纵了读书人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推重明经考试。
15. 有关这画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步辇图》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藏族吐蕃松赞干布的联姻历史事件
B、表情尊敬禄东赞把求亲看得极其重要,唐太宗表情自然,对此事胸有成竹。
C、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团结统一的画卷。
D、这次会面,是由尚书省户部负责进行的。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16.改错:
阅读下列材料
唐高祖开创了大唐帝国得宏伟基业,继承他得事业,使唐朝步入鼎盛则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得女皇武则天以及唐太宗。
武则天统治前期,重用宦官,严格打击反对她得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借此打破大族操纵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她编修《贞观姓氏录》,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
她还创立了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一般地主中优秀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进展,史称“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宦官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他统治前期,年号“天宝”,政局稳固,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错误并改正
例:错误:_唐高祖_改正_唐太宗_
⑴错误:__改正__⑵错误:__改正__
⑶错误:__改正__⑷错误:__改正__
⑸错误:__改正__⑹错误:__改正__
⑺错误:__改正__⑻错误:__改正__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五打算纲要》把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一个重要项目。
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峻缺水的困难,研究人员设计了三个南水北调的方案。
其中的东线方案是在扬州提取长江之水,沿京杭大运河输送到苏北、安徽、山东、河北等缺水地区,年调水量可达200亿立方米。
回答:
①京杭大运河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条人工运河,请结合史实简要指出这条人工运河开凿。
②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曾经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闻名史学家白寿彝却指出:“隋炀帝开
凿运河是适应时代的需要。
……当时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创一条沟通南北的新河道。
”结合秦汉到隋唐时期的历史,谈谈你对此观点的明白得。
③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提出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人的作用)
18.名人访谈活动(填写)
记者:大伙儿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林涛,今天,我要采访的是唐朝时二位杰出的首领和一位杰出的女性──文成公主。
请问哪位是松赞干布?
学生甲:我是松赞干布。
记者:松赞干布赞普,您好!我能够问您几个问题吗?
学生甲:好的。
记者:藏族同胞都称呼您为“赞普”,请问“赞普”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赞普”是。
记者:据说您的名字“松赞干布”有专门深刻的含义,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甲:在藏语里,“松赞”,“干布”。
记者:Thank you!您能说说您的故事吗?
学生甲:(讲故事)在我青年的时候,父亲遇害,贵族举兵反叛,我在动乱中继位。
年少的我,骁勇而有谋略。
我依靠叔父和亲信大臣,团结各方力量,专门快平息了叛乱,
稳固了局势。
7世纪前期,我统一了,定都,也确实是今天的。
我仰慕中原文化,几次向唐朝求婚,后来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我,这紧密了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记者:感谢赞普的杰出故事。
下面我要采访的是南诏杰出的首领云南王。
(记者走到南诏组)请问哪位是云南王?
学生丁:我是。
记者:云南王,您好!据说云南王的封号是唐太宗册封的,是吗?
学生丁:不是的,云南王是册封的。
记者:感谢云南王杰出的故事。
下面我要采访的是本次采访活动中唯独的女性,她是女性的自豪,她确实是文成公主。
请问哪位是文成公主?
学生(女):我是。
记者:文成公主,您好!有关您的故事专门多,也专门传奇。
能给大伙儿说说您的故事吗?学生(女):(出示地图册彩图《文成公主人藏路线图》)您好,记者同学,这是我出嫁时所走的路线图。
我从动身,长途跋涉,历经三年,终于来到了吐蕃。
我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识的女子。
出嫁时,我带去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工业工匠。
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学会了,等等。
此外,我还教给吐蕃人使用内地的历法,还将饮茶的习俗带到了吐蕃。
记者:您太了不得了,感谢!您明白唐太宗什么缘故要把您嫁到吐蕃吗?
学生(女):我想是为了吧。
记者:出嫁时您是一种如何样的心情呢?
学生(女):看起来是吧。
记者:感谢文成公主,感谢!本次采访活动到此终止,感谢各族同胞的观赏。
19.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体会教训。
20.科举制度的起因有哪些?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一)要紧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
(二)要紧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明白得,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独立摸索能力,不论同意哪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C D C A D D
题号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B C D D D
16.唐太宗—唐玄宗;宦官—酷吏;《贞观姓氏录》—《姓氏录》;农民—士兵;创立—进展;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宦官—漕运;天宝—“开元”。
17.答:①春秋时期已开通连接江水与淮水的运河邢沟。
隋朝时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
元朝时开凿会通河、通惠河,疏浚并连接原有河段,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一条新型运河。
②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南北交通不畅通的矛盾并不突出。
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经济有较大进展,开始赶上北方,成为天下财宝之区,但由于南北相持,不能相济。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进展,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快,加强南北联系,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贯穿南北交通的大运河适时开通。
开通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观点是错误的,开运河与隋朝灭亡并无必定的内在联系,隋亡的全然缘故是隋的暴政。
③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峻缺水的困难而设计的南水北调方案,表达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也表达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
18.答:吐蕃对王的称呼、意为端庄威严、意为深沉宽宏、青藏高原、逻些、拉萨、唐太宗、皮逻阁、唐玄宗、长安、平坦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与吐蕃建立友好的关系、悲喜交加,比较复杂的一种心情
19.答: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显现“贞观之治”;武则天广揽人才,破格用人,使社会经济连续进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选贤任能,重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任姚崇、宋璟等,显现“开元盛世”。
“开元”以后用人失当,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体会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于直谏的人;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峻。
20.答科举制度的起因:经历了300多年分裂战乱之后,一个统一全国的隋王朝建立了,为扩大统治基础要选拔一批统治人才。
魏晋以来,士族势力差不多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原先的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新的情形。
科举制度适应了这一历史进展趋势,如此,科举选官制度应运而生。
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纳考试的方法选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
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考试步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固了社会局势。
它是封建半封建社会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进展。
消极作用:科举制度爱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制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实际,专门是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展,使中国传统的科技不能进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最严峻的是连续阻碍知识分子放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