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含答案(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C。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
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
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赏析】
由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和诗。
南丰先生,指曾巩。
“出山”,指隐居之人出来做官。
查阅曾巩的生平,他没有隐居的记录。
这里应该是指,离开家乡出来担任一个新的官职。
那么曾巩出来做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呢?
先看第一联:“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侧径”的“侧”是偏僻的意思;“篮舁”是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让人抬着行走,类似现在的轿子;“骨毛”代指精神和形象;“清”是指清奇、清爽。
这一联重在描写曾巩出山时的精神面貌,是说,在偏僻的小径上,坐在轿子里的曾巩眼睛明亮,形神清奇,超凡脱俗。
做官之人,在常人看来,一般是人间富贵之相,而曾巩却是一身仙风道骨。
他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样的思考,就使这一联成了一个伏笔,而在诗的最后作出呼应——这是因为曾巩有不计个人得失,与世济民的情怀。
接下来的第二联是非常好理解的:“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这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但是,当然写的是曾巩。
意思是,白云嘲笑曾巩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真是对人情意深厚,一路跟着前行。
这里诗人选取了“白云”和“流水”两个意象,虽然有深刻的寓意,但不觉不自然——因为是路途上的随时可见的景物。
白云浮动,用心不专,自然无法理解曾巩心中长存的理想,而且,古诗里的“云”的意象也常常是不解人意的象征,比如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及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流水滋润生物,当然懂得曾巩的仁爱情怀,而且,古诗里的“流水”也常常是多情而缠绵的。
这一联采用了拟人手法,并且形成对比,既形象生动,又产生了张力;此处还是一个侧面衬托,用云与流水的形象衬托出曾巩的内心追求,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我们做出一个选择,常常会犹豫不决,这自然是出于得与失的考虑,在权衡之后,才最终作出决定。
当然曾巩的犹豫不是因为计较个人利益,也不是因为可以获得什么个人利益。
如果有什么犹豫的话,只是表明他对退隐也很向往。
诗人是如何表现曾巩的选择的呢?第三联先写失去了什么:“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
僧住便平生。
”意思是,不能像鸟儿那样自在自在地在空中飞翔,不能像僧人那样安静无争地在山中住一辈子;而只有羡慕他们。
此联中的“羡”字,透露了曾巩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一联写了“失”,下一联,也就是第四联写“得”:“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苍生”当然指百姓,“一鸣”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一鸣”的意思,我们就会知道曾巩出山想为老百姓做什么了。
“一鸣”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作为一个典故,另一种理解是字面的意思——“鸣一鸣”。
我认为两种理解都可以成立。
不过表达的意思略有不同。
如果作为典故,当然指“一鸣惊人”的故事,诗人的意思是曾巩出山一定会努力地为百姓作出一番贡献;如果解释为“鸣一鸣”,那么意思则变为“曾巩努力为百姓的愿望呼吁一番,成为百姓的代言人”。
我认为采纳第一个意思较好,因为如果采纳第二个意思,就默认为“百姓心有不平,自己代之而鸣不平”,这样,似乎有点先入为主了;并且为百姓代言,虽然没有拔高曾巩的形象,但是也有点现代思想的意思,这样,就显得不太恰当了;而理解为“为百姓作出一点贡献”,就可以指多方面努力,而不专指为老百姓的不公平、不公正而努力这一个方面——当然以此来借代多方面,也未尝不可。
这样,最后一联,解释为“曾巩还没有完全放弃对世事的关怀,因而出山努力为百姓做一点事”。
把最后两联联系起来理解,在第三联的“失”与第四联的“得”之间,曾巩的选择是,放弃了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走上一条努力做事的辛苦之路。
曾巩的这种情怀,既符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与另一位与他同时代而略早一些的历史人物的境界一脉相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上就是全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对写作手法总结一下。
第一,第一联采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表现曾巩的精神面貌和风度气质,这种清奇潇洒在古代是很令人羡慕的,为下面对人物的崇高境界的称赞做了准备。
而这种神态描写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不多。
第二,第二联景物描写,采用了拟人手法,内容上有对比——一边是白云的微微嘲讽,一边是流水的多情。
这样就暗示出,对于曾巩的出山,人们有两种不
相同的态度——一个是不以为然,一个是默默祝愿。
同时也自然地引出第三、第四两联关于失与得的抒情、议论。
同时“云”和“流水”的形象对人物还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第三,最后两联属于直抒胸臆,也就是直接抒情和议论,写出了曾巩的崇高的境界和仁爱的情怀,也表达诗人对曾巩的高度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