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作文6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问祖作文600字
【篇一:寻根问祖看发展】
我们生活的每一年, 每一天, 每一时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今天我就从我们一家三代的衣着变化, 谈一谈祖国从贫穷走向繁荣富强的大变化。

我爷爷那一代, 大多出生在解放前, 当时国家民不聊生, 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很多人食不果腹, 穿衣更是能遮体就行了。

普通百姓的衣服往往是补丁摞着补丁, 还有不少人是自己织布、缝衣, 自己衲鞋底儿、做鞋子。

经济落后, 人民贫穷, 爷爷小时候也都是捡着他哥哥穿过的衣服, 鞋子经常是穿得露出大脚趾。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们当家做了主人, 靠自己的双手来发展经济。

到了爸爸出生的六十年代末, 生活有了不小改变。

爸爸的衣服也有一些是买来的, 不再全由奶奶做了, 鞋子也有了皮鞋, 但是那时中国经济还处在解决温饱问题阶段, 衣服花色单一, 一般都是灰、黑、蓝, 能穿上皮鞋的人也寥寥无几。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九十年代末, 这时国家已经改革开放近二十年,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听妈妈说, 我从小穿的都是商场里买来的衣服, 还要看款式、做工, 穿
着既要美观, 还要舒服;鞋子更是皮鞋、旅游鞋、布鞋应有尽有……
虽说我们三代人衣着的改变只是生活的一个小小方面, 但是我从中感到了我国建国六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

我们已从过去的“东亚病夫”变成体育强国、已从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经济强国, 我为我们祖国的日益壮大而自豪, 我也相信在团结、亲民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靠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不断努力, 我们的生活将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祝福你:中国!
【篇二:秋游之回老家寻根问祖】
这个“十一”黄金周, 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回老家寻根问祖。

“十一”前, 爸爸的打算是带爷爷、姐姐和我乘汽车从牡丹江到绥化, 再从绥化直奔海伦去找老家, 寻根问祖。

出发前, 爸爸上网搜到了一份地图, 我们的老家是海伦“王大房子”, 可是地图上有两个, 一个叫“王大房子”, 另一个叫“王大房子屯”, 我们不知道是哪个, 我们只能分析。

唉!算了, 挨个找吧!就是这样, 10月2日早, 我们首先坐汽车花了四个小时到了绥化, 到绥化后我们先在一个招待所住了一晚, 第二天吃完早餐就去了海伦……
到了海伦, 我看到这是一座小城市, 汽车很少, 所以
空气很新鲜, 我真想在那儿多呆会儿, 可是我们的任务是去寻根问祖, 所以只能离开。

由于那个“王大房子”比较近, 所以我们先去“王大房子”, 一拐弯到了。

爸爸到那儿后, 问了一个年龄最长的老奶奶, 才知道我们找错地方了。

哇!在车旁有两只鸭子, 一只白, 一只棕加蓝, 白鸭子走到哪儿, 棕鸭子就跟到哪儿, 好象母子, 我对这只棕鸭子很好奇, 就去捉它, “嘎嘎!”那鸭子是家鸭, 不会飞, 这可好办了, 这鸭子先跑的很快, 后来被我追的上气不接下气, 速度慢了下来, 我一下子扑了上去, 锁喉!我费了九牛而虎之力才把它制服, 姐姐在旁边哈哈大笑, 爷爷叫我赶快放下这只脏鸭子。

我们一看不是这个“王大房子”, 就问了一下北京的太姑奶, 原来老家是“王大房子屯”。

这回对了, 在“王大房子屯”我们找到了十七太爷家, 爷爷、爸爸和十七太爷说的很投入, 最后十七太爷叫小爷把家谱拿了出来, 这家谱也有一二百年了, 十分破旧, 但是上面的字保存的清晰, 我们用相机和录象机进行了记录, 啊, 我们的祖籍原来是“以先居河南彰德府汤阴县人氏居岳家庄……”, 啊, 这证明我们可能是岳飞的后代。

后来我们去买了点烧酒、纸、香, 准备去拜祖。

我们来到墓地, 看见了那个从山东来到这里的老祖宗的墓, 我们祭拜了他, 还祭拜了他之后的几位祖宗。

拜完后, 我们一家
子到海伦吃饭, 吃饭时大家情绪非常GOOD, 继续讨论家族的历史。

吃完后,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海伦, 然后直奔哈尔滨。

到了哈尔滨已经很晚了, 我们住在一个名字叫“如家”的快捷酒店, 这真是一个温馨的酒店。

10月4日我们回到了家!
这个“十一”黄金周我过得很充实, 还很有意义, 我们寻根问祖, 找到了老家, 见到了十七太爷, 看见了家谱, 祭拜了老祖宗……
【篇三:阅读寻根问底作文】
这是一个清闲的日子, 灿烂的阳光照射在图书馆透明的玻璃瓦顶, 像是一座辉煌的宝塔一般。

我, 一名众人所公认的“疯狂书迷”, 在这难得的好日子里也不失良机地来到图书馆寻找与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书。

最终, 我被一本《苦涩巧克力》所吸引了。

打开书本, 想像这向来有甜蜜蜜之称的巧克力为何变得苦涩?为何……?为何……?就这样, “苦涩巧克力”在我心中融化——艾芳, 一名十五岁的小女孩, 因为自己并不出众的样貌和肥胖的身材而变得自卑, 看见身材高瘦而美丽动人的女孩便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直到一次偶然的邂逅, 她遇上了米契。

随着他们的成长, 渐渐由友情变为爱情;艾芳也因此而被改变, 渐渐由悲观变为乐观。

故事真的很吸引, 起码能够令像我这样浮躁的人静下
心来一股劲儿地把小说读完。

虽然如此, 然而却有个疑团浮沉在我的脑海之中, 困扰着我, 令我越想越不明白——肥胖就等于丑陋了吗?于是, 我决定发挥那“打碎花盆查到底”的寻根问底精神。

“妈妈, 假如有一天我变成了个胖女孩, 像一团肉球一般, 你还会像现在一样疼爱我吗?”
“傻孩子, 要是你真的能够胖起来就太好了, 你现在太瘦……”
妈妈的手一直没有停下来, 反而砧板上的萝卜却被妈妈切成了长度均匀的萝卜丝。

很显然, 妈妈的回答只不过是在敷衍我罢了。

【篇四:寻根问祖】
“礼云敬宗收族又云繋之以姓而弗别诚以为人本乎祖人道莫重於亲亲也亲亲故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顧所恃以敬宗收族者莫如世系分明继序详悉则谱尚焉谱者普也凡屬宗盟不論强弱無拘贵贱按其序普註於谱故谓之谱”。

上面这段话是我们郭家寨郭氏族谱上的一段序言。

它让我认识到:参天大树, 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必有其源;华夏之子, 必有其宗这个道理。

通过走访郭老师, 我知道了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的来源﹑家庭的生息﹑繁衍﹑婚姻, 还记录了家族的迁徙轨迹﹑族规等历史和文化的全过程。

孙中山先生说过:族谱记载
中华民族由家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团结, 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观念。

我认为:家谱是记录祖辈的发展史, 奋斗史, 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更是凝聚一个民族的奠基石。

在翻阅我《郭氏族谱》时, 我了解到我的祖先郭永泰, 子东山公, 是名太学生。

在族谱中记录了他的言行於品行, 书中是这样说的:居心宽厚, 录己端严, 孝友之德, 纯乎性天。

郭老师讲到这儿时, 告诉我, 做人要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

对朋友发乎情, 止乎礼。

我们做人要天性纯真,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

在看到他减租撕契时, 让我发自内心的敬佩, 同时为有这样一位先人而感到自豪。

郭老师还告诉了我许多家谱中记载先人的故事, 有“一杆笔”的来历﹑“马道”的传说﹑“葛天遗仆”郭贵爷等。

还告诉我:爱家, 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 了解家情, 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 只有了解家情, 国情的人, 才是真正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郭氏源远流长, 郭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17位的大姓, 约1500万人, 郭氏在台湾约40万。

郭氏来源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来源于周代姬姓诸候国--虢国, 其次是位于现在山东省聊城市的郭国等等。

唐代后, 少数民族有改姓郭, 近代少数民族汉化姓郭众多。

“虢”是“郭”的原写, 是源于虢国, 周文王分封虢国虢仲和虢叔都封在陕西宝鸡史称:西虢;周公东征建东都雒邑迁虢国一部守河南荥阳史称:东虢。

后二国合并, 为虢国。

后虢国东迁“幽王七年, 虢人灭焦。

”史称:北虢。

春秋战国后期韬光养晦450年隐姓埋名, 来到这个山寨, 命为郭家寨。

家谱是有一定依据的历史资料。

所以以我现在的角度认为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修家谱。

换句话说, 就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修家谱。

像我的先人说的不管贵贱不管贫富,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家谱资料的真实性。

一切都要从实记录, 更要避免一时的政治性影响。

通过走访郭老师, 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这个郭姓的历史, 也懂得了了解家谱的重要性。

家谱是根, 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根, 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就像在这茫茫人海中, 如何正确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或者可以这样说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通过学校这次活动让我觉得我好像又成长了一步, 也更懂得了一些做人道理。

【篇五:衣锦还乡, 寻根问祖】
春节, 我回姥姥姥爷家给老人家拜年。

刚进楼道, 就看到姥姥倚门而望, 饱经沧桑的脸上绽开笑容, 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看见儿孙的喜悦, 姥爷蹒跚地走了过来, 拍了拍我的肩, 说:“楚楚啊, 明天你跟姥爷回老家吧, 寻根问祖, 去看看你姥爷以前生活的地方……”“真的啊?”我不等姥爷说完, 就兴奋地大叫, 开心得直拍手。

因为太激动、太兴奋了, 结果整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二天,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漫长旅程后, 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姥爷的出生地漳浦杜浔。

当我第一眼看到杜浔时, 我不禁心中泛过一阵失望——怎么这么落后?像农村一样?!脏乱不堪, 遍地鸡毛、鸭毛, 还到处乱飞, 几只鸡悠闲悠闲地在我们的车子周围转着, 不时地低下头啄啄地上的沙砾。

这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突然, 一声炸雷在我耳边响起, 原来, 是一只鸡不小心踩到了淘气的小孩子放的土炮上, 吓得那只鸡竖起翅膀, “咯咯”地满地乱叫, 扑楞楞地满地乱转。

可姥爷丝毫不受影响, 依旧笑呵呵地下了车, 眯着眼仔细辨认, 只见一个上了年纪但依旧优雅的女人迎了出来, 姥爷紧走了两步, 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 两位老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老啦, 都老啦!”“你身体好吗?”……我问妈妈她是谁, 妈妈笑着说:“这是你漂亮的姑婆呀, 年轻的时候可漂亮了。

”两位老人都已经饱经风霜, 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但不变的是两位老人之间永恒的亲情。

周围包围着二三十个晚辈, 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啊。

在欣赏完那只鸡的“精彩表演”后, 我们参观了邱氏宗祠。

宗祠显得十分古典、苍老, 宗祠的门槛很高, 足有半米高, 我都快跨不过去了。

油漆剥落的墙面, 那儿有着岁月经过的痕迹, 饱经风霜。

在宗祠里, 有我姥爷和姨妈捐赠的壁画, 还有邱氏族谱, 我惊奇地发现:整个杜浔邱姓、洪姓三
分天下!有了这个重大发现以后, 我显得更加兴致勃勃了, 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 宗祠前还有一座这么大的戏台子!可以想象当年的辉煌与盛况!宗祠原来有这么多历史的遗留物呀。

岁月用它的手演绎着当年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远处就是姥爷的祖宅, 从外面看来, 好象宅子挺小的, 进到宅子里边, 才发现原来是那么大。

我最喜欢这个宅子的门。

门是用红油漆装饰的, 红漆有些剥落, 和雪白的墙相映衬着, 最有特色的是门上的字。

听大人们说, 以前春节没有对联贴, 就在装修的时候先在门上写好字, 比如写“抱濮”“含真”等等, 做为家训, 代代流传。

我觉得古时候的人们真聪明, 居然会用这个方法, 真厉害。

在老家, 曾外祖是名医, 大伯祖和二伯祖曾任国中校长, 多少也算是名人, 书香门第;姥爷是离休干部, 曾任厦门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厦门司法局局长, 如今也算是衣锦还乡。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 总是没有余地令人挽留, 这趟“杜浔之行”也在夕阳的余辉中匆匆结束, 临走时还品尝了杜浔的经典特产——杜浔酥糖, 果然名不虚传, 哈哈。

我终于去杜浔寻了一回根, 问了一回祖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