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
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
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3】篇〗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
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
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