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6.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题组产业转移
(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解析:本题以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从图例入手,对比安徽省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答案:D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近8年来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额分布。

读图,完成2~3题。

2.中国对美国投资主要分布在( )
A.太平洋及北冰洋沿岸地区
B.太平洋沿岸地区
C.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地区
D.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3.影响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因素是( )
A.矿产与技术B.政策与市场
C.能源与交通D.土地与劳动力
解析: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由图可知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州的数量较多,且投资总额在15亿美元以上的数量也多,故C项正确。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结合现实可知,影响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原因有三:一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消费市场之一;二是中国成品家电出口易受美国反倾销调查、制裁;三是美国为促进本国就业,鼓励外资在美投资建厂。

故B项正确。

答案:2.C 3.B
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据此完成4~5题。

4.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
A.研究B.设计
C.零部件生产D.组装
5.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
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解析:第4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是土地、劳动力价格低,所以W公司最早把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组装环节转移到我国。

第5题,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W公司必须将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答案:4.D 5.B
6.(2013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解析: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好处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等角度分析。

答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2015年浙江模拟提优卷)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发动机制造等环节。

读日本汽车工业在亚洲部分地区的国际分工形态图,完成1~2题。

1.日本汽车工业在国外生产的特点是( )
A.高标准化、高附加值B.高标准化、低附加值
C.低标准化、低附加值D.低标准化、高附加值
2.与日本相比,中国本土吸引日本汽车产业流入的优势不包括( )
A.技术水平高,可保障产品标准化程度
B.工资水平低,可降低产品成本
C.经济发展快,汽车市场增长速度快
D.与日本位置靠近,利于汽车产品交易
解析:第1题,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汽车产品适于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

(依据图示,
国外的主要集中在坐标的右下部,则可以体现低附加值和高标准化)。

第2题,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低。

答案:1.B 2.A
(2015年延边质检)下表为甲、乙两城市某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表。

读表,完成3~4题。

城市
生产成本/元
市场平均价格/元技术原料劳动力其他
甲 1.2 6 11 3 30
乙 1.2 6 20 6 30
3.
因素分别是( )
A.从甲市向乙市转移——技术
B.从甲市向乙市转移——动力
C.从乙市向甲市转移——劳动力
D.从乙市向甲市转移——市场
4.该类企业转移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A.不利于乙地产业结构升级
B.促进甲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C.导致甲地大量工人失业
D.提高了乙地该类产品的市场价格
解析:第3题,与乙城市对比,甲城市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故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从乙市向甲市转移。

第4题,甲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引进产业可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乙城市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成本降低,乙地该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但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会降低。

答案:3.C 4.B
(2015年江西八校模拟)读甲、乙两地某类企业2014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102元。

读图,回答5~6题。

5.该类企业从甲地迁往乙的主导因素是( )
A.技术B.原料
C.市场D.劳动力价格
6.该类企业转移到乙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①甲地产业结构升级②甲地大量工人失业③乙地产业结构调整④促进乙地城市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两地成本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成本上,则企业由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技术。

第6题,从成本构成上看,该企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迁往乙地会促进乙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促进其工业化与城市化。

对甲地而言,有利于资源要素向更高级产业集聚,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由于技术导向型工业劳动力需求较少而不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答案:5.A 6.D
(2015年湖北黄冈模拟)读企业迁移与盈利空间示意图,SRC表示空间收入曲线,SCC和SCC′表示不同时期的空间成本曲线,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为SCC′时,盈利空间界限为M1M2′
B.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空间成本不断由SCC曲线变成SCC′曲线
C.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拉力往往大于推力
D.企业的空间成本是相对稳定的
8.下列分别对应图中推力和拉力的是( )
①优惠的税收政策②劳动力成本上升③市场广阔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第7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所在地的用工成本会上升而推力加大,新的较落后的区域具有成本优势而具有较大的拉力,使空间成本曲线由SCC过渡到SCC′。

不同区域企业的成本存在差异,且拉力与推力大小也不同。

第8题,备选项中①③为拉力、②④为推
力。

答案:7.B 8.C
(2015年丰台一模)下面图丙中a、b、c表示产品生产的设计、加工、营销环节。

读图,回答9~10题。

9.皖承接的产业对应图中的阶段和环节分别是( )
A.Ⅰ、a B.Ⅱ、b
C.Ⅲ、c D.Ⅳ、b
10.服装加工基地向皖迁移将( )
A.推动皖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阶段
B.使皖部分乡村景观不复存在
C.使沿海高素质劳动力大量流失
D.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
解析:第9题,安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图中显示承接的主要是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环节,对应产品周期为衰退期。

第10题,服装加工基地的转移会促进安徽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也会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使部分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

答案:9.D 10.B
读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圈层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
B.资本过剩,污染严重
C.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D.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12.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
A.科技发达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第11题。

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升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承载力减小等。

第12题,珠三角周边地区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地租低、劳动力丰富等优势比较明显。

答案:11.D 12.C
二、非选择题
13.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

该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 170 km,年输送天然气120亿m3。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说出从乙经济区向甲经济区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并列举两例。

(2)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及影响其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3)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为实现产业升级,主要将部分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移到成渝经济区。

第(2)题,从甲、乙两地区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原因。

结合图示内容可知,川气东送线路连接众多城市,可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市场。

第(3)题,从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和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1)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服装制造业、电子装配业。

(2)原因:乙经济区经济发达,能源相对贫乏,且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丰富,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影响因素:城市分布(消费市场)。

(3)缓解乙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减轻乙地区的环境污染。

14.(2015年潍坊一模)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空间分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产业转移渐成常态。

东部地区已发展成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三大经济圈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

图a为我国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图b为珠三角经济圈某农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材料二长三角经济圈内某省2008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表。

地区
总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粮食产量
/万吨
城市人口
数量/万

数量比例数值百分比
全省7 624.50 1 25 532.91 1 3 125.04 4 056.22
南部 2 959.80 0.39 15 931.09 0.63 463.53 1 996.99
中部 1 621.93 0.21 4 625.59 0.18 810.16 790.81
北部 3 042.77 0.40 4 976.23 0.19 1 851.35 1 268.42
(2)据图b,列举四项该农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从材料二中看出,与中部和北部地区相比,该省南部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
解析:第(1)题,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经济技术优势往往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
流动的。

受承接能力制约,这种流动要求区域之间的差异不能太大。

例如,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即沿海地区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率先发展一步,然后逐步向处于二级、三级、四级梯度的地区产业转移,以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逐步达到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布局和发展相对均衡之目的。

第(2)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般从多样化、深加工、循环农业等方面实施。

第(3)题,对比材料二表格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先由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向东部沿海转移;再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现由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转移。

(2)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农业结构多样化;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温泉、垂钓、采摘、餐饮等第三产业;实行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利用地热和沼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3)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粮食产量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