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单元测试2 鲁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目前化学家们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 ) A.500万种B.1 500万种
C.3 000万种D.3 500万种
解析:选D。

目前合成与创造的化合物远超3 500万种。

2.下列不属于未来化学探索空间的是( )
A.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
B.合成新材料,制备新物质
C.寻找新物种
D.为治理环境找到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并提出防护措施
解析:选C。

寻找新物种不属于未来化学科学探索领域。

3.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起反应的是( )
A.Na和NaCl溶液B.Na2SO4溶液和Cu(OH)2
C.Na2O和H2O D.Na2CO3溶液和Ca(OH)2
解析:选B。

A项,Na能和NaCl溶液中的水反应;C项,Na2O和H2O反应生成NaOH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反应;D项,Na2CO3溶液和Ca(OH)2反应是典型的盐与碱的复分解反应,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4.放在敞口容器中的下列溶液,久置后溶液中该溶质的浓度会变大的是( )
A.浓硫酸B.氢氧化钠溶液
C.氯水D.氯化钠溶液
解析:选D。

A项浓硫酸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其浓度减小;B项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其变质;C项久置后的氯水,变成了稀盐酸,因为氯水中的次氯酸不稳定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

D项氯化钠溶液中水分蒸发,氯化钠不变,所以氯化钠浓度增大。

5.下列关于氯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Cl2以液态形式存在时可称做氯水或液氯
B.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固体CuCl2
C.有氯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
D.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
解析:选D。

A项Cl2以液态形式存在时称液氯;B项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CuCl2固体小颗粒);C项氯气可与许多气体在气体环境中反应。

6.下列关于过氧化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氧气
B.属碱性氧化物
C.淡黄色固体
D.可由钠在空气中燃烧制备
解析:选B。

过氧化钠不属碱性氧化物,它是过氧化物。

7.在下列物质中,溶于水可以生成两种酸的是( )
A.CO2B.SO3
C.HCl D.Cl2
解析:选D。

A项CO2溶于水生成碳酸;B项SO3溶于水生成硫酸;C项HCl溶于水形成的酸称为氢氯酸(俗名盐酸);D项Cl2溶于水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8.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6 g金属钠变成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B.2 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 A
C.在25 ℃,压强为1.01×105 Pa,11.2 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D.17 g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 A
解析:选D。

A中4.6 g金属钠的物质的量是0.2 mol,而Na-e-===Na+,4.6 g钠完全变成Na+时失去的电子数应为0.2N A;B中2 g氢气相当于1 mol,所含原子数目为2N A;C 中25 ℃,压强为1.01×105 Pa为非标准状况,11.2 L氮气不一定是0.5 mol,原子数目不一定等于N A;D中17 g氨气相当于1 mol,含10 mol电子,即10N A个电子。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水的体积是22.4 L
B.1 mol氢气所占的体积一定是22.4 L
C.在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分子所占有的体积约是22.4 L
D.标准状况下,28 g N2与CO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 L
解析:选D。

在标准状况下,水呈液态,1 mol水占的体积略大于18 mL;1 mol氢气所占的体积不一定都是22.4 L,它与温度和压强有关;含有6.02×1023个分子的物质物质的量虽然是1 mol,但1 mol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体积并不都是22.4 L;由于CO与N2摩尔质量相等,所以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物质的量都是1 mol。

10.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不随取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 )
A.水的沸点;蒸发水所需热量
B.水的密度;水中通入足量CO2后溶液的酸碱性
C.水的体积;电解水所消耗的电量
D.水的物质的量;水的摩尔质量
解析:选B。

蒸发水所需热量、水的体积、电解水所消耗的电量、水的物质的量都随取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11.在下列物质中,与6 g 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相同的物质是( )
A.0.1 mol (NH4)2SO4
B.6 g NH4NO3
C.22.4 L NO2(标准状况)
D.0.1 mol NH3
解析:选A。

CO(NH2)2的摩尔质量是60 g/mol,6 g CO(NH2)2物质的量为0.1 mol,含氮原子0.2 mol。

0.1 mol (NH4)2SO4含氮原子0.2 mol、6 g NH4NO3含氮原子小于0.2 mol、22.4 L NO2(标准状况)含氮原子1 mol、0.1 mol NH3含氮原子0.1 mol。

12.下列数目的各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按由多到少排列,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0.5 mol氨气②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③4 ℃时9 mL水④0.2 mol尿素[CO(NH2)2]
A.①④③②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解析:选A。

①、②、③、④中所含有的原子分别为2 mol、1 mol、1.5 mol、1.6 mol。

13.将a g 甲醛(HCHO)、CH 4和CO 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将得到的混合气体充分被足量的Na 2O 2吸收,Na 2O 2的质量增重了a g ,那么CH 4与CO 2的体积比为( )
A .1∶2
B .1∶1
C .1∶3
D .任意比
解析:选B 。

因为固体Na 2O 2的增重等于混合气体的质量,而HCHO 可写成(CO)(H 2)形式,所以CH 4与CO 2混合后也必须写成(CO)m (H 2)n 形式,因此CH 4与CO 2的体积比为1∶1。

14.已知氨水的密度为0.990 g·cm -3时,NH 3的质量分数为2%;氨水的密度为0.930
g·cm -3时,NH 3的质量分数为18%。

NH 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 %和5a %的氨水按等体积混合均匀后,混合溶液中NH 3的质量分数为( )
A .3a %
B .6a %
C .>3a %
D .<3a %
解析:选D 。

设a %、5a %的溶液的密度分别为ρ1、ρ2,各取体积V ,混合溶液中NH 3的质量分数为x %。

根据溶液稀释定律,得:ρ1Va %+ρ2V ·5a %=(ρ1V +ρ2V )·x %,
解得:x =ρ1+5ρ2ρ1+ρ2×a ,即x =(1+4ρ2ρ1+ρ2
)a 。

因为氨水溶液的密度小于1 g·mL -1,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即ρ1>ρ2,所以ρ1+ρ2>2ρ2,4ρ2ρ1+ρ2<2,(1+4ρ2ρ1+ρ2
)a <3a 。

15.利用碳酸钠晶体(Na 2CO 3·10H 2O)来配制1.0 mol·L -1 Na 2CO 3溶液500 mL ,假如其
他操作均准确无误,下列情况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 .称取碳酸钠晶体53.0 g
B .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
C .移液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冲洗
D .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解析:选B 。

500 mL 1.0 mol·L -1的Na 2CO 3溶液中含Na 2CO 3为0.5 L×1.0 mol·L -1=
0.5 mol ,需称取Na 2CO 3·10H 2O 的质量为286 g·mol -1×0.5 mol =143 g ,因此A 项的操作
会使结果偏低。

平视时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刚好相平;俯视时凹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高;仰视时凹液面的最低点高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多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低。

对用于稀释或溶解溶质的烧杯,如不加水冲洗几次并将洗涤液转移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于瓶壁和湿润磨口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此时,如果再加水,则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15分)(1)在空气中加热一小块钠;
(2)
解析:(1)钠在空气中加热与不加热反应的产物是不同的,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不加热时生成氧化钠,一定要区分对待。

(2)钠块投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对于现象的描述要抓住以下几点:浮于水面,迅速熔化成闪亮的钠球,到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呈红色。

答案:
17.(13分)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图中:①的试管里盛有15 mL 30% KOH 溶液,并置于热水浴中;②的试管里盛有15 mL 8% NaOH 溶液,并置于冰水浴中;③的试管里加有紫色石蕊试液;④为尾气吸收装置。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比较制取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条件,二者的差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①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右图中符合该晶体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字母);从①的试管中分离出该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

(2)本实验中制取次氯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给信息可知,制取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条件的差异是溶液的浓度不同和反应的温度不同。

(2)制取次氯酸钠的化学方程式是Cl 2+2NaOH===NaClO +NaCl +H 2O 。

(3)根据氯水的成分和性质,可回答有关问题。

答案:(1)碱溶液(或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温度不同 M 过滤
(2)Cl2+2NaOH===NaClO+NaCl+H2O
(3)
18.(13
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

(2)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________。

A.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
B.溶液的浓度
C.溶液中Cl-的数目
D.溶液的密度
(3)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5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400 mol·L-1的稀盐酸。

①该学生需要量取________mL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②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Ⅰ.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________。

Ⅱ.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下降,再加适量的蒸馏水:________。

解析:(1)c(HCl)=
1 000 mL·L-1×1.19 g·cm-3×36.5%
=11.9 mol·L-1。

36.5 g·mol-1
(2)溶液的浓度和密度不随所取量的多少而变化。

(3)根据c(浓)×V(浓)=c(稀)×V(稀),则取浓盐酸的体积V(浓)=
0.400 mol·L-1×500×10-3 L
=0.016 8 L=16.8 mL。

11.9 mol·L-1
答案:(1)11.9 (2)BD (3)①16.8②偏小偏小
19.(14分)X、Y、Z三种元素,它们具有下述性质:
①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
②X的单质可以在Z的单质中燃烧,燃烧时生成化合物XZ;
③化合物XZ极易溶于水,并电离出X+和Z-,其水溶液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④2分子X的单质可与1分子Y的单质化合,生成2分子X2Y,X2Y在常温下为液体;
⑤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作用。

(1)写出元素X、Y、Z的元素符号: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写出XZ和X2Y 的化学式:XZ________、X2Y________。

(2)写出X的单质在Z的单质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Z的
单质溶于X 2Y 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突破点1,常温下都是气体——常温下常见气体单质——氢气、氮气、氧气、氟气、氯气(一般不研究氮气和氟气的性质)。

突破点2,XZ 的组成及其溶液显酸性。

突破点3,X 2Y 在常温下为液体且Z 的单质溶于X 2Y 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作用。

答案:(1)H O Cl HCl H 2O
(2)H 2+Cl 2=====点燃2HCl Cl 2+H 2O===HCl +HCl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