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素材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真似幻的梦境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展示了某种“如真似幻的梦境”,或通过对“森林绅士”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某个历史时期绅士们的生活状态,或通过对大自然云霓的描写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时代“云霓”,或通过对埃菲尔铁塔的描写,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索,亦虚亦实,如真如幻,创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森林中的绅士》借写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和生活状态,突出豪猪懒散而悠然的生活方式,意在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

《云霓》由“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引出预示雨水的自然云霓,再由大自然的云霓引申到“能满意大旱时代渴望”的时代“云霓”。

《埃菲尔铁塔深思》则由登临铁塔的“所见”触发作者的“深思”,并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森林中的绅士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6年毕业于北京高校预科班。

1921年1月,他接编并革新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崛起于南方的一个纯文艺阵地。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等地从事文化活动,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半夜》《腐蚀》《虹》《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创建》《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

他的散文爱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困难的情感。

2.背景探寻
本文写于20世纪40年头,意在提示艰苦年头的人们不要像豪猪那样生活,否则有绝种之忧。

郁达夫曾说过:“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力未免要趋于衰颓。


名言警句
茅盾经典语录
1.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确定。

2.过去的,让它过去,恒久不要回顾;将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志向,做我们所应当做的。

3.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忱,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4.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暖和。

在今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当如此。

挚友之间,待之以诚,肝胆相照,不就是相互照射,相互暖和吗?
《森林中的绅士》赏析
本文采纳诙谐、幽默、讽刺的笔调,形象地描写了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及生活状态,突出展示了其“森林绅士”的独特品质,含蓄而奇妙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刻思索。

文章在两个方面值得好好咀嚼。

一、虚实结合。

文章通过对豪猪形象的生动刻画,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

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困难、微妙的思想心情。

本文中,作者从多个方面写豪猪的“绅士风度”:形态上,身体矮小肥胖,面孔方正持重;行动上,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待人接物上,保持距离,有分寸;日常生活上,活动范围小,潇洒悠然,逍遥自得;遇敌反应上,守势防卫,全身而退,异样冷静;消遣方式上,总是无病呻吟。

散文的“实”是有形的,“虚”是无形的。

简洁、有力的“实”写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去补充勾画潜含的一个个“虚”点。

只有“实”特别充盈而富于示意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森林中的绅士》的末句“我不准备在这里来下结论,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便留下了值得品尝的弦音。

这样“得天独厚”,且具有奇妙防卫武器的豪猪如今慢慢有了绝种之忧,为什么呢?事实上,豪猪的“绅士风度”本质上是一种懒散的,不思进取的,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过度的懒散、悠然,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亡的凄惨结局。

在生物进化史上,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的。

若生物自身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一味地“逍遥自由、无所专心”,面对敌人只能消极“挨打”,就必定影响其生存实力。

即使没有大的
地质变迁和敌人的攻击,最终也必定会导致其自身器官机能的退化,避开不了灭亡的境地。

从豪猪的特性延长到人类,不也是同样的命运吗?因此,作者对豪猪“那种太懒散而悠然的生活方式”是寒心的、不满的。

但作者的真好用意却是提示人类,在艰苦的年头里,人们不要像豪猪那样生活,否则也有灭亡之忧,成为亡国奴,沦为阶下囚。

豪猪的生活方式是实写,作者所担忧的人类的生活状态是虚写,以实生虚,带来了作品的含蓄蕴藉之美。

二、语言幽默,具有讽刺意味。

文章通篇采纳讽刺、调侃的笔调完成叙述、描写,讽刺意味剧烈。

作者把豪猪称做绅士,把豪猪与绅士奇妙联系,极有讽刺意味。

同时,文中充溢讽刺意味的详细描写也不少。

如其次段写道:“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实,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

”作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士们虚伪狡猾的丑陋面目;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第九段写道:“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由,却也经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爱这调门。

”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无病呻吟的丑恶嘴脸。

文中大量引号的运用,使这些词语被给予特殊的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如“得天独厚”“青出于蓝”“乐天派”“绅士”“挨打”“冷静”“尊躯”“可敬”“很有教养”等,反话正说,风趣中暗含讽刺,均值得细致品读,反复回味。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写法上用旁敲侧击法、正言若反法、虚实结合法来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

语言委婉曲折,生动形象,本文便是了解茅盾散文独特风格的典范文章。

一只震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我对虫子是不生疏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

绿色的软绵绵的喜爱吊在杨树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美丽的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很多乐趣。

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恐吓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亮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味道——想着啄木鸟喜爱吃的东西,确定甘美异样。

至于在路上和田间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成年以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有特殊的怜惜之情,而是渐渐地
把它们给渐忘了。

这时候我留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的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

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然而去年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

这一年来,我从没有遗忘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望见了它那矫捷的身影——虽然说它那么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去年在家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

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旧像往年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和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特别苍凉。

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愿离开。

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

接完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清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

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线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起先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慢慢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它果真是一只虫子!我不知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态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似乎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

当它快行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特别新奇。

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

果真,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勇往直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瞬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

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

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

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确定会掉转身子离开。

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

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

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接着它认定的旅程。

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难受,依旧为了它的目标而奋斗着。

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

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

它看上去很生气,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到了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听到了响亮的号角,我望见了一个宏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宏大幻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去,或许是体力耗尽的原因,它爬得没有从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
只虫子,比之它的坚韧,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美的史诗。

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觉了一只死去的虫子。

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

它的触角残缺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旧那么光明。

在单调的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耀的黑色就是光明!
赏析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借一只小虫不屈不挠地攀爬佛龛以致最终力竭而死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人应当具有的坚韧精神和为既定目标而奋斗不息的志气。

文章描写细腻,叙述生动,能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点击文本
作者以细致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勾画出豪猪名副其实的“绅士风度”。

正如文中所说,“的的确确,它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在内,都是典型的绅士式的”。

然而豪猪懒散悠然的生活方式令人担忧。

正是这种“豪猪懒散而悠然的生活方式”导致豪猪家族面临亡族灭种之患。

运用示例
现代文学家茅盾在《森林中的绅士》里描述了一种“豪猪懒散而悠然的生活方式”,这种懒散而悠然的生活方式在今日仍旧存在。

那些“啃老族”们不也正是持续了这种懒散而悠然的生存方式吗?“啃老族”的出现有确定的社会缘由,由于支配生育一胎政策的限制,使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财产过分集中于一个人身上,一些年轻的后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丰厚的基业财资。

他们置身殷实的家境,过着富有无忧的日子,谁还情愿去出苦力、流大汗受罪受累呢?至于“啃老族”的最终结局如何,我想,那些“啃老族”们当然是不愿也不愿费脑子去担忧的事情了!
云霓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闻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化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从弘一法师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安静。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2.背景探寻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画集撰写的序言。

“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做画集序言的标题。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云霓”的偏爱,而且示意出“云霓”在画集和文章中特殊重要的位置。

作者为自己的画集取名为“云霓”,正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人带来些许的希望,他寄予自己的作品这样的希望。

当然,在最终一段,他也明确表示自己的一部作品并不能满意大旱时代的渴望,从这里也可看出他的忧思。

名言警句
丰子恺经典语录
1.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不宠无惊过一生》2.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成长,到处可成长。

你若感恩,时时能感恩。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这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豁然开朗》3.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

——《给我的孩子们》
《云霓》的独特语言
本文语言颇为讲究,充分展示了作者超群的语言造诣。

首先是动词的奇妙运用。

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中的“爬”,“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中的“弯”,“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中的“啖”“闲”“守”等词语都特别形象、生动。

文中描写云霓的词语更是精彩特别,当云霓出现的时候,“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而云霓消逝的时候,“它们在炎阳之下慢慢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最终隐伏在地平线下……”这一连串的动词运用得特别精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视察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实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

这是本文语言方面的显著特色。

其次是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

本文在语言形象性方面可圈可点。

如遭遇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枯、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到处向天。

池塘成为凹地。

野草变作黄色而耸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增加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辛苦的,但也不乏幽默感,即使身处“大旱的恐慌”的困难时期也不例外。

如“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遗忘了!”这种来自民间生活的声音,形象地传达了农夫语言所独具的幽默感。

第三是结构句意的独特性。

散文避开抽象直白,力求形象详细。

本文在这方面颇见功夫。

如其次段,作者描写酷热和干旱的状况就很详细:“两个月不下雨。

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

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

河底到处向天。

池塘成为凹地。

野草变作黄色而耸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

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在此,作者运用的全是简洁精练的短句,从久不落雨、骄阳暴晒、河塘干枯、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表现干旱的情形,仿佛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推出一个一个的精彩镜头,颇有劝服力地表现了干旱盛气凌人的严峻形势。

为最终一句总括描写人们的心理状态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采纳了先分后总的文句结构。

第三段表现“大热的苦闷”也是先分后总的方式,先分别描述了坐凳子、按桌子、洋蜡烛、薄荷锭、狗伸舌头、人挥扇子等情形,从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大热的苦闷”。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爱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爱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

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爱杨柳?究竟与杨柳树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行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望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

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爱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

假如当时人们在湖边种荆棘,或许我会给屋取名为“小荆棘屋”,而专画荆棘,成为与荆棘有缘,亦未可知。

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故意要和杨柳结缘,就不说上面的话,而可以附会种种的理由上去。

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还可引援“客舍青青”的诗,“树犹如此”的话,以及“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等种种古典来,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

即使要找三百个堂而皇之、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简单的。

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或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

但这话也是随缘的。

仿佛我偶然买一双黑袜穿在脚上,逢人问我“为什么穿黑袜”时,就对他说“我喜爱穿黑袜”一样。

实际,我始终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

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只在几本旧书里望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全部者。

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悲观,不信任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

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殊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赞扬,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美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望见的这种植物。

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最终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意谈谈,也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

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

望见湖岸的杨柳树上,似乎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暖和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很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行。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

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

它不须要珍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活得特别强健而美丽。

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很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或许“贵”是要吃的意思。

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

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欣赏的,似乎更贵。

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欣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因。

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望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遗忘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忽视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蒸蒸而上,在那里作最终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
头细柳,条条不遗忘根本,经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似乎一群活泼的孩子环围着他们的慈母而嬉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特别可爱。

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柳”,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因,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特别调和的原因。

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子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舍命向上,一味求高,遗忘了自己的根本,其贪欲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而一时兴起的感想。

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

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到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

西湖似乎太珍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

一九三五年三月四日于杭州
赏析行文宛转曲折,自然伸展。

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杨柳虽然不是很美,但它那种精神却比任何一株植物都美,它在努力生长的同时,不遗忘泥土的栽培,毫不贪图自己的光荣,静默无闻。

点击素材
丰子恺学外语
丰子恺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仅是闻名的画家,而且是出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先后学过日语、英语、俄语,并用这三种外文翻译了大量的音乐、美术等作品。

丰子恺为了加深记忆,坚固驾驭所学的学问,常实行重复的学习方法。

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就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累起来,组成一个“读”的繁体字“讀”,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

详细的方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一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其次天把其次课同样读10遍,再把第一课温习5遍,就在士字下面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其次课温习5遍,第一课温习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2、3两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习2遍结束,即完成“讀”字的最终两只脚。

这样一课课反复读下去,最终在每一课下面都写上一个完整的“讀”字,像这样22遍分4天读,比一天读22遍收获更大。

运用示例
生活是公允的,你付出什么,你就收获什么:付出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付出一种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