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名言150句
王阳明名言精选(一):
王阳明名言一:“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到达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我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
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
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
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取自《传习录》)
译文: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必须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名言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
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
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能够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能够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贴合天理和不贴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我的良知去行动。
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
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
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
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
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这句话也证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
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
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
因为理解透这个一,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
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自我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我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王阳明名言九:“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王阳明那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一样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说法。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
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
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说,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核心竞争力。
我想这样大家就没有异议了吧。
王阳明名言十:“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经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到达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名言精选(二):
1、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样做?圣人会怎样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景下,如此问自我。
——王阳明《王阳明》
2、“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
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
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
镜而使之明。
磨上用功。
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传习录》
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习录》
4、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5、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6、“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泛海》
9、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习录》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11、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1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明白知天——王阳明
13、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14、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15、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16、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19、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大学问》
20、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21、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3、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2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2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26、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传习录》
27、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
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
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
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传习录》
28、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双峰》
29、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能够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名言精选(三):
1、知行合一。
2、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
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6、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9、人的资质不一样,施教不可躐等。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2、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宁静不宁静。
1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7、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1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2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名言精选(四):
1、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2、古人之学,切实为己。
不徒事于讲说。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6、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宁静不宁静。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11、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2、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一个真实的自我能够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一切皆因思想而异。
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我。
如欲改变自我,首先磨炼内心。
14、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1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
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16、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能够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7、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1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
圣贤。
19、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0、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21、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22、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
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23、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必须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24、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2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6、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7、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
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28、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29、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0、人的宿敌仅有一个,便是他自我。
31、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32、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3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4、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
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35、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36、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3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8、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9、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0、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4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我去走去犯错,最终创造一条属于自我的路。
4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43、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
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46、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4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4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9、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0、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仅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
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1、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52、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53、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54、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够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梦想。
55、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5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57、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58、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9、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
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6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我的内心去辨别。
61、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62、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3、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64、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6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杯具。
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66、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能够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我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仅有你自我。
王阳明名言精选(五):
1、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2、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
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明白。
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8、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9、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能够为致知也。
1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11、知善知恶是良知。
12、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3、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5、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8、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0、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2、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2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4、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5、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2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29、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30、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3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2、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能够为致知也。
33、圣人必可学而至。
34、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3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7、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3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1、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4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3、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
圣贤。
4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46、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4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48、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4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5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1、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52、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53、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4、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55、圣人必可学而至。
5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57、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58、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59、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王阳明名言1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