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上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上瘾”
作者:暂无
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2年第10期
文/本刊记者王翠霞
“胰岛素用上就停不了了!”“千万别用,胰岛素会让人上瘾的!”“用了胰岛素,你这
一辈子就完了!”……种种论调,让糖友对胰岛素望而却步。
这些话听起来的确有一些威慑作用,毕竟对一种药物上瘾带来的后果太让人害怕了。
但是,胰岛素真的能让人上瘾吗?这些来
自前人的忠告真的对吗?想要辨别这些,就要糖友自己对上瘾有一定的认知了。
对成瘾的研究
简单来说,成瘾就是学术上的依赖,分为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生理依赖的原理简单说就是:人体内本来会分泌一种能够产生快乐的物质A,和一种能够产生痛苦的物质B,正常状态下,两种物质是平衡和制约的。
但是当毒品进入人体,会与B结合,多次或长期或大量结合后,平
衡被打破了,为了建立新的平衡,A的分泌会减少,这样一旦突然停用毒品,就会有很多的B
剩余,使人产生痛、痒、困、倦等一系列难受的症状。
而心理依赖简单来说就是使用毒品后,
神经系统产生了物质变化,使人的感觉和知觉出现异常,在适应了这种异常的状态后,停用毒品,就会有强烈的渴求感、烦躁感、失眠等症状。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从没放弃过这方面的研究。
60年代,我国药理学家
张昌绍等首先发现,将微量吗啡注入家兔的第三脑垂及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内,可消除疼痛反应。
若先注射微量吗啡对抗剂烯丙吗啡,则可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
由此他们推测脑内存在着吗啡
受体,即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装内
的大分子蛋白质。
由于海洛因能使人产生欣快感,但这种欣快感又是不能维持长久的。
于是,为了持续不断
地追求这种快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吸毒。
而且,由于人体内原有的平衡机制已被打乱,一
旦停用毒品,就会在8~14小时后出现焦虑、恐慌、畏惧和再吸毒品的渴望;36~38小时后各种
症状就会达到高潮,犹如万蚁啮骨、万针刺心、万嘴吮血、万虫断筋、万刃裂肤,难以忍受,
痛不欲生,进而会导致精神与行为失控,个别的还会自残自杀。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吸毒者自
然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毒品,有的吸毒者所以会说出“只要再让我吸一口,马上枪毙也无所谓”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因为毒品所具有的耐受性,渐渐地,原先吸入的量已不能获得所谓“飘飘然的快感”,自然就要加大剂量,从而从烫吸发展到静脉注射,因为静脉注射可以立即获得快感;于
是也就出现了毒瘾发作时,为了尽快注射,什么阴沟水、洗脚水,只要能渗入白粉,全然不顾;什么坐在出租车上、飞机上,也照样注射。
一个吸毒者曾坦言,毒瘾发作时,如果我身上只有500元钱,哪怕花400元的车费,用剩余的100元买白粉吸了然后再走回来也在所不惜。
这些表现,与胰岛素更是没有任何关系。
糖尿病分型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前,曾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
(2型)。
前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必须依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后者胰
岛功能受损相对较轻,一般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可使血糖得到控制,不一定依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分类与命名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现已证实,2型糖尿病除了有胰
岛素抵抗以外,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缺陷。
在2型糖尿病确诊之初,糖友胰岛功能
往往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病程进展到一定阶段后,2型糖尿病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将2型糖尿病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容易望文生义,使糖友误认为“2型糖尿病不论如何,都不需要胰岛素治疗”,因而对胰岛素治疗一概拒绝。
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在1997年制定的糖尿病分类命名中取消了“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的提法,而是根据发
病机制的不同,分为1型和2型。
前者定义为由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胰岛B细胞严重受损,
胰岛素分泌极度缺乏;后者则是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
分泌相对不足。
依赖并非成瘾
从严格意义上讲,胰岛素并不是一种药,而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
实际上,每
个人都离不开胰岛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生命也就无以维系。
在胰岛素
问世之前1型小糖友都难逃悲惨夭折的结局。
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临床使用,才使糖尿病成为一
种“可治”之症。
毒品并非生理或医疗所需,对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使用后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
因此吸食者往往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甚至为了获取毒品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而应用胰岛素,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糖友胰岛B细胞的功能,对改善糖友病情及预后大有益处。
即
使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也是因病情的需要,这与近视眼需要戴眼镜、听力障碍者需要戴助听
器是同一道理,跟毒品成瘾完全是两码事。
另外,胰岛素并非一旦用上就再也撤不下来。
例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友,在遇
到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情况时,胰岛素的需求量陡然增加,此时需要短期补充胰岛素,度
过应激期、病情稳定之后,可以恢复原先的口服药治疗;又如,对于血糖较高的初诊糖友,通
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或胰岛素的补充治疗,如加用每天仅需注射一次的长效基础胰岛素,
可以使糖友的胰岛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相当一部分糖友可停用胰岛素,仅凭饮食和运动控制就
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一项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也显示,2型糖友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可以延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更好地控制血糖;再如,为了防止口服降糖药对胎儿及婴幼儿的
不良影响,在妊娠或哺乳期间糖友均应采用胰岛素治疗,过后,糖友可以换用口服降糖药物继
续治疗。
所有这些都说明,胰岛素的使用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当用则用,当停可停,根本不存在
“成瘾”的问题,对于胰岛素上瘾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由此可见,糖友也该对“前人”的
“经验之谈”选择性的吸收,相信科学,用正规的方式,换回自己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