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石室外语学校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石室外语学校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6.诗歌鉴赏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由得更加思念故乡?
(2)词人为何“青衫湿”?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解得,懂得。
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
【元】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
阳春曲:曲牌名。
春景:曲题。
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1.古诗鉴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①________,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②________ 的感伤。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被誉为“千古奇偶”,请赏析其好在哪? 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①共凄凄,
春半②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
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
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眼眉儿
(南宋)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①绮窗人:想象中站在花格窗前的离人。
②秋水,指眼睛;下句中“春山”,指眼眉。
(1)“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具体分析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17.诗歌鉴赏
鹧鸪天・咏渔父
〔宋〕王质
一只船儿任意飞。
眼前不管是和非。
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
全似懒,又如痴。
这些快活有谁知。
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1)上阙中“飞”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船儿的________特点,又表现了渔夫________的心情。
(2)下阙中词人感慨“这些快活有谁知”,你觉得“这种快活”蕴含了怎样的情怀?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甲诗中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没有运用与之相同的艺术技巧的诗句是()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弄
(2)表达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喜爱和希望客人留下来一起赏春的愿望。
2.B
解析:(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
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
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⑴B;
⑵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⑵本题考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3.(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分析】⑴要注意调动想象,结合诗歌内容来描写。
注意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这些景物不能落下,要发挥想象,把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⑵“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故答案为:⑴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⑵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描绘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已是可爱之至,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画面: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
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⑵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
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4.(1)“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2)“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解析】【分析】(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或指投降派。
(2)“山深闻鹧鸪”“深”字写出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
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写出花木之多,禅房所在位置之幽深。
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境揣摩词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⑵“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遣词的理解,考生要在整体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读懂诗句,联系上下文的已结束进行理解。
5.(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
【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6.(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解析】【分析】(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词的下阙写诗人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白发上插着鲜花的诗人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以议论结尾并抒发诗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
最后一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⑵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2)词人心如男儿,有济世情怀,想参加革命,但却被女儿身束缚,心生苦闷,没有知音能理解她,于是忧郁感慨而落泪。
【解析】【分析】(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其中,“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表明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八年风味徒思浙”写出了对故乡浙江的思念。
(2)“青衫湿”意思是失意伤心。
化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而来。
从下片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可知词人心如男儿,有济世情怀,想参加革命,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没有知音能理解她,不由得心生苦闷,于是忧郁感慨而落泪。
故答案为: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⑵词人心如男儿,有济世情怀,想参加革命,但却被女儿身束缚,心生苦闷,没有知音能理解她,于是忧郁感慨而落泪。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8.(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