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时间对替米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给药时间对替米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为临
床非杓型高血压的合理用药给予参考意见。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
年1月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80例,按照服药时间不同分为两组,两组服药
时间间隔12个小时,清晨饭前7点服药为对照组,晚间7点睡前服药为观察组。

服药2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的24小时内的监测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观察组23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对照组仅有10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 。

结论:晚间服药有助于保护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给药时间替米沙坦非杓型高血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4)17-0252-02
人们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时通常会期望药物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会从各方
面研究药物的在人体内的代谢规律。

有研究显示,健康人的血压有昼高夜低的规律,根据这一代谢规律国内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治疗高血压患者的
治疗效果[1]。

本文为了探讨替米沙坦在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维持3个月,现将研究结果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80例,其中男
5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25±10.23岁,平均病程19.23±7.22年,纳入病例标准:(1)偶测舒张压(DBP)≥mmHg或者收缩压(SBP)≥140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
压患者;(2)夜间血压下降率小于百分之十;(3)知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排除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研究过程中三次测量SBP≥200mmHg或DBP≥110mmHg者;血脂异常药物治疗不良等其它医生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按给药不同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清晨给药,
观察组晚间睡前给药,药物为替米沙坦(生产厂家:威特(湖南)药业有限公司,批
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741,产品规格:40mg×14片),用法为口服,80mg次
/d。

两组患者服药时间分别为早7点,晚7点。

1.3观察指标[2]
参照血压标准观察24h收缩压(24hSBP),平均压和舒张压(24 hDBP);正常血
压值为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70~240mmHg,舒张压40-150mmHg。

患者杓型与非杓型采用SBP昼夜差百分比比较,计算公式为(dSBP-nSBP)/dSBP,百分比<10%判定为非杓型,≥10%为杓型。

1.4统计学分析
所收集的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两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取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24小时内的监测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显著下降,观察组
下降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两组24h均压,24hSBP,24hDBP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体见表1;观察组23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转化
率为57.5%,对照组仅有10例,转化率为25%,两组差异显著(χ2=8.717,P<0. 05) 。

表1 治疗后两组24h均压、SBP、DBP比较
组别例数 24h均压 24hSBP 24hDBP
对照组 40 114±6.7 150±7.8 95±8.2
观察组 40 89±4.8 120±6.9 72±6.8
t 1 9.184 18.219 13.655
P <0.05 <0.05 <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目前医学临床上认为根据SBP昼夜差百分比比值大小可以判定高血压是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

非杓型高血
压是指血压的改变其峰值及谷值改变不明显,通俗的说就是血压在本应该偏低时
但是却出现出现偏高的情况。

临床上常采用替米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许多研
究显示,替米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3]。

替米沙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非肽类ARB药物,是一个化学结构完全不同于其
它一些在临床广泛应用的ARB类药物,对血管紧张素AT1受体产生高选择性的作
用效果,与AT2进行比较,AT1受体的作用的实际强度要高出近2万倍,另外对
该物质的选择性也明显强于其它ARB类药物,由于替米沙坦的半衰期可以达到
48小时左右,所以在一次服药后药效在患者体内持续时间能维持在一天左右,而
且该药物的耐受性较强,可以与安慰剂媲美,可以做到平缓、持续、安全、有效
的对患者进行降压的治疗,这样的作用可以保护患者的多个器官不受损害,同时
对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几乎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2-3]。

本组研究显示,采用不同时
间给予患者替米沙坦药物,效果有很大的差异,昼夜血压节律方面优于早晨服用。

这可能的原因是夜间服用替米沙坦时,夜间患者的血药浓度处于高水平, 与非杓
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时间一致,服用药物后能够稳定血压, 恢复正常的杓型,
早晨服药后,替米沙坦夜间血药浓度经过一天的代谢后较低,不利于控制非杓型高
血压的夜间血压,因此,两种服药时间导致了治疗的效果差异。

总而言之,晚间服药有助于保护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值得医生在嘱咐患者服药时重视。

参考文献
[1]赵艳,韩宁,赵洪民,等.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各种高血压类型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01-1103.
[2]麦托合提.麦赛提,董军.替米沙坦采用不同给药时间用于高血压治疗的疗
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224-225
[3]王冬梅.不同时间口服缬沙坦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190-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