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试卷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樟树市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2. 在营养物质丰富的培养基内,下列各种微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变换最快的是( )
A.霉菌B.酵母菌C.大肠杆菌D.支原体
3. 下列对人体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癌变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因核基因不同而形态各异
B.细胞分裂和分化存在于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
C.衰老细胞的酶活性均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变慢
D.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均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4. 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问题,应选用的方法是()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合子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5. 如图所示为细胞甲、乙、丙、丁的部分生命历程(①、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生命历程①,细胞内核DNA加倍与染色体加倍同步
进行
B.细胞生命历程②,不同功能的细胞内基因表达情况有差
异
C.细胞甲、乙、丙和丁都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且这种能
力无别
D.图中三种血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完
全不同
6. 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变性的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B.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都是蛋白质
C.将抗体溶于NaCl 溶液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丧失
D. 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折叠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7. 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变化量\O2浓度01%2%3%5%7%10%15%20
%
25
%
O2吸收量/mol00.10.20.30.40.50.60.70.80.8
CO2释放量/mol10.80.60.50.40.50.60.70.80.8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8. 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
A.剥圈以上顶芽不会再产生生长素B.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C.剥圈以上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D.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9. 将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
胞制成装片,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
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
几次,15分钟后,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其结果是()
A.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也发生质
壁分离
B.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破裂
C.前者发生细胞破裂,后者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皱缩
10. 细菌或病毒感染植物时会借助输导组织的导管通道、胞间连丝等结构扩散,导致其产量和品质退化。
但是被感染的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通常不含病毒,可以利用这些部位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生产出脱毒苗。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间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只能依靠胞间连丝
B.细胞壁无选择透过性,在抵御病原体侵害方面不起作用
C.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不含病毒的原因可能是该部位输导组织尚未发育完善且细胞间胞间连丝不发达
D.生产脱毒苗的过程和培养克隆动物所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
11. 在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养过程中,将二倍体普通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植株成熟接受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正常花粉后,所结果实及种子的果皮、种皮、胚芽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是()
A.4,2,2,4 B.4,4,3,5 ,C.3,3,3,4 D.4,4,3,6 12. 右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
对有关环节正确的解释是()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c产生促进作用
C .→表示反馈调节信息
D.x、y分别表示脑垂体和下丘脑
13.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应是( )
A.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C.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D.漂洗、染色、解离、制片
14.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遗传信息的改变导致细胞的高度分化
B.可以通过检测细胞中呼吸酶基因是否表达,来确定细胞是否分化
C.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待定的功能,不能再分裂增殖
D.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表现出来的全能性就越弱
15. 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对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的四个色素圈,排列在最外圈的色素所呈现的颜色及其吸收的光分别是()
A.蓝绿光,红光,蓝紫光B.黄绿色,红光
C.橙黄色,蓝紫光D.黄色,红光和蓝紫光
二、主观题(共55分)
1. 右侧为一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强
度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
成。
装置运行后,仪器气路管道中的气体流速
满足正常测定的需求。
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叶片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内进行的光合
作用总反应式为:(要求标出氧气的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参与光反应的四种反应物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采用一台精密酸度计作为鹏分析仪,进行叶室内CQ含量分析,则随着照在叶室
上光照强度的增加(适宜范围内),仪表的pH将会由______变_____________ 。
(3)若采用红外线C02分析仪测定叶室内的C02含量变化,则随着照在叶室上的光照强度
的戚弱,分析仪中的红外线被吸收的量将_____。
若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考虑,地球上
的植被遭到破坏,地表产生的热辐射将被日益增多的_____气体大量吸收而形成__________效应。
(4)若用该装置只测定叶片的呼吸作用时,对装置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以装置内的C02量减少为负(一),增加为正(+),在适宜光合反应的中午测定某一
叶片的光合作用时,叶室内的c02变化值为P,测定呼吸作用时的C02变化值为Q,则该叶片
实际光合作用吸收cQ的值(w)应表示为
A.-W=-P-Q B.-W=-P+Q
C.-W=P+Q D.W=P-Q
2.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________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表________。
(2)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___(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________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__三个方面的功能。
(6)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
3. 下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度随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
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此时主要影响的是光合作用过程的阶段。
(2)从甲图可见,在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的速度不再增加,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此时主要是光合作用的阶段受到限制。
(3)乙图中C点表示植物生长的。
出现CD段的原因是。
(4)在甲图中绘制温度50℃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5)根据甲图,在乙图中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6)作为限制光合作用速度的环境因素,此外还有、等。
4.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
其反射弧示意图如图。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
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免疫。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
免疫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失去稳态,重症肌无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临床上可采用切除胸腺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胸
腺使_______细胞不能生成,___________(物质)不能产生,从而减少相应抗体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