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8章 碳的世界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章节测试习题(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测试题
1.【答题】以下方法不能用来鉴别CO、CO2这两种无色气体的是()
①通入澄清石灰水;②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③闻气味;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⑤在密闭容器中用活的昆虫实验,观察昆虫是否死亡;⑥点燃,看能否燃烧。
A.③⑤
B.③⑥
C.①②
D.①③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CO、CO2的鉴别。
【解答】鉴别CO、CO2这两种无色气体的常用方法是①通入澄清石灰水: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不能;②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不能;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CO能使黑色的氧化铜变为光亮的红色,CO2不能;⑥点燃,看能否燃烧:CO具有可燃性,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不能用来鉴别CO、CO2的是③⑤,故选A。
2.【答题】.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A.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我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引发温室效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素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故选D。
3.【答题】“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多用电子邮箱、QQ等即时通讯工具
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会增大电的使用量,不符合在生活中所耗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选C。
4.【答题】现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
A.测量三种气体的密度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解答】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木条燃烧情况没有变化的是空气,能使木条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能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测量三种气体的密度,方法太麻烦;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只有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和氧气无法鉴别;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均无明显现象。
故选B。
5.【答题】人们常说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与一种气体物质的总排放量有关。
这种气体物质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天然气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指将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碳”指二氧化碳。
故选C。
6.【答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为了减小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大量使用煤作燃料,降低生产成本
D.用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一种全降解塑料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为了减小温室效应的影响,措施合理的是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用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一种全降解塑料。
大量使用煤作燃料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能减小温室效应的影响。
故选C。
7.【答题】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
D.危害: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解答】CO2、CO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A正确;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错误;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常温下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形成降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C正确;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D正确。
故选B。
8.【答题】对图实验的分析说明不正确是()
A.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该实验说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需要加热
D.该实验可以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同时充分利用能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答】该实验中一氧化碳将氧化铜还原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由图中信息可知,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需要加热;一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该实验中将一氧化碳点燃,可以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同时充分利用能源。
故选B。
9.【答题】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一组是()
①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②除去CO2中少量的CO,用点燃方法
③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④除去CO中少量的CO2,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⑤除去N2中少量的O2,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⑥碳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加水过滤
A.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⑥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鉴别、杂质的去除。
【解答】①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错误;②因为CO含量较少,燃烧不起来,错误;③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剩余氧化铜,正确;④除去CO中少量的CO2,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正确;⑤除去N2中少量的O2,通过足量灼热铜网,氧气完全与铜反应,正确;⑥氧化铜难溶解于水,错误。
故选A。
10.【答题】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其中甲中的液体具有吸收水蒸气的作用,乙中小花为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晒干的纸花。
实验过程:a.关闭Ⅰ、打开Ⅱ;b.关闭Ⅱ、打开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验过程a中紫色小花不变红
②实验过程a中紫色小花变红
③实验过程b中紫色小花不变红
④实验过程b中紫色小花变红
⑤使紫色小花变红的是二氧化碳
⑥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A.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⑥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解答】实验过程a中,关闭Ⅰ、打开Ⅱ,潮湿的CO2进入甲,水蒸气被吸收,则进入乙中的二氧化碳是干燥的,故紫色小花不变红;实验过程b中,潮湿的CO2直接进入乙,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小花变红;由实验可知,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碳酸;实验也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故选C。
11.【答题】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
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正确;B、鉴别硬水与软水用肥皂水,错误;C、空气与氧气都是无味的气体,错误;D、水和双氧水都是无色液体,错误。
故选A。
12.【答题】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组成: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
D.危害: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
【解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可以,B错误;CO2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C正确;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有毒,极易使人中毒,D正确。
故选B。
13.【答题】“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A.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
B.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D.小孩经常咬铅笔,会导致铅中毒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元素的概念、碳的用途。
【解答】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因此不可冒然进入;根据元素的概念,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小孩经常咬铅笔,不会导致铅中毒,因为主要成分是黏土和石墨。
故选D。
14.【答题】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之前,人们如何利用较简便的方法检验菜窑中CO2含量会对进入菜窑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A.让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进去试验一下
B.做“灯火试验”观察
C.放一杯澄清石灰水进去观察
D.放一只小白兔进去观察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也不支持燃烧,让人或动物做实验,有可能因缺氧而有危险,用澄清石灰水做实验,不容易观察现象;做“灯火试验”观察,安全、简便、以观察现象。
故选B。
15.【答题】固体CO2又称干冰,易升华。
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时放出热量
B.CO2会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通常CO2不能支持燃烧
D.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解答】固体CO2又称干冰,易升华。
干冰升华时会吸收热量,A错误;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会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B正确;通常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正确;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D正确。
故选A。
16.【答题】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绿色环保溶剂。
下列有关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能燃烧
B.是CO2呈现的一种状态
C.可取代多种有毒、易燃的溶剂
D.是一种与干冰化学组成不同的物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根据超临界二氧化碳知识可知,A选项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是CO2呈现的一种状态,C选项可取代多种有毒、易燃的溶剂,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超临界CO2流体与干冰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
故选D。
17.【答题】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再加热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红色→红色→无色
B.紫色→红色→无色
C.紫色→红色→紫色
D.红色→蓝色→无色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遇热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紫色石蕊溶液恢复为紫色。
故选C。
18.【答题】用某同学利用废旧的粗铜丝、药水瓶组装成下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及性质。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用燃烧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不是CO2
C.该装置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及性质。
【解答】实验中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碳酸;不能用燃烧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不是CO2,因为氮气也不能支持燃烧;该装置不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将粗铜丝向下移动,使装有石灰石的尼龙布袋浸入稀盐酸中,反应发生,将粗铜丝向上移动,使装有石灰石的尼龙布袋移出稀盐酸,反应停止,故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选D。
19.【答题】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B.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C.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答案】BC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解答】通过对比实验只能得出: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选BC。
20.【答题】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请你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轿车的车箱内放入几包活性炭便可减少其中的异味,其原理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
(2)吸烟有害健康,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吸附性,CO
【分析】本题考查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活性炭具有吸附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导致人缺氧窒息,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