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的张爱玲及余光中的两个不同译本为切入口,论述译者在从事文学作品翻译时的主体性,进而得出结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肆意的,无节制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文本及原作风格的制约,不能天马行空,肆意妄为。

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是吃透原作的风格,对源语文本特色进行准确把握,进而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译文中努力再现原作风格,不能一味地突出译者的主体性,枉顾原作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

标签:译者的主体性;对比研究;老人与海
自古以来,文学就是人类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滋养着文学作品的创作,使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随着世界各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文学成为了联系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纽带,搭建起了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桥梁。

人们对异国文学作品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旺盛,文学翻译逐渐走向繁荣。

面对两种语言的极大差异和两种文化的强烈撞击,文学翻译的难度大大增加。

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人们开始质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所处的文化氛围不断演变,译者是否应该轻视原作作者的创作初衷,忽略原作的风格,更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从而使自己的译本看似“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答案不言而喻。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能否忠实而传神地再现原文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作家的艺术特色,是判别与评价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对译者主体性的认知
众所周知,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但他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体,他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至包括译文、译文环境等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的实践活动中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

那么,何为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提前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为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客观的受动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又是原作的阐释者。

在将原作的翻译称译入语时,译者既受到原作作者和原作文本文字表述的限制,又受到译入语和译入语文本读者的限制。

译者必须在原作文本提供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理解、深化、解释原
作意图的使命,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融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就决定了译者在进行翻译文本的选择过程中、文学文本的解读的过程中、文学译本的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

而原文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注定了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对原文内容的翻译,还是对原文风格的翻译。

这就要求译者在把握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原文的风格,使译文在源语的对应中保持原作的风姿。

这一切都需要凸显译者的主体性。

但是,在译作的修改和出版过程中,由于翻译规范的限制、译入语深灰文化的限制或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任何一部译作必然是要经过多重阅读,反复修改的。

二、《老人与海》原作简介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力作,凭借该部小说,海明威一举拿下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简洁明快,结构和情节简单,人物性格鲜明。

《老人与海》一经出版,大受欢迎,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与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衰。

海明威以凝练的笔墨刻画了一位屡败屡战、奋力拼搏的“硬汉”形象,主人公在连续84天捕鱼未果后,独自远航,经过漫长的努力和等待后终有收获,但归途中遭遇鲨鱼围攻,尽管奋勇搏斗,但空留鱼骨。

虽然结局略显凄惨,但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勇气及其树立的永远也打不败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彰显了男子汉的英雄气魄。

《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即使他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补课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特点,小说的结构和故事情节简单,所刻画的人物数量极少,但是主人公的性格却异常鲜明。

在小说的情节的铺垫和人物的刻画中,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描写,句子简短,选词准确生动。

在塑造人物时多采用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多使用简洁的对话。

通过整篇的构想,作者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用海明威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

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

三、《老人与海》两个译本实例解析
在我国,《老人与海》同样广受好评。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老人与海》的译本已经有二十多个,其中比较受欢迎的有海观、吴劳、李锡胤、黄源深、陈亦南等译本。

笔者选取的译本是1952年张爱玲翻译的版本和2010年余光中修改
后的版本。

这两个版本在大陆地区分别于2012年和2010年正式出版。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具有良好的双语语言功底,她的作品独具特色。

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诸多领域,如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学术论著、译文作品等,其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

作为作家翻译家,张爱玲借助译者主体情感因素的介入来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情感,深刻把握原作者通过原文传递的微妙情感,通过对译文字句的处理,努力将感受到的情感在译文中贴切地予以表现。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

他曾笑谈自己在“四度空间”里进行创作,即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领域进行创作,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余种,《乡愁》、《秋之颂》、《日不落家》、《莲的联想》、《等你,在雨中》《青铜一梦》等是其代表作。

诗人余光中的译文用词简短、轻快、丰富、多彩,多四字结构,节奏感强。

诗化的语言风格贯穿于他的翻译作品始终。

余光中的《老人与海》译本被誉为用“诗情译笔诠释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他在《余光中谈翻译》一书中强调:“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原意,又存原文。

退而求其次,如果难存原文,只好就径达原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


笔者借以下几个例子来剖析张爱玲和余光中《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对比同样的原文,不同的译者发挥各自主体性后产生的不同译本。

原文: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译文:
【余光中】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

【张爱玲】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这是《老人与海》开篇之句,对比余光中和张爱玲的两个不同的版本,不难发现,余光中的版本喜欢使用四字结构——“独驾轻舟”“一鱼不获”等四字格的使用,不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简洁贴切,使语义表达到位。

张爱玲的译文虽然表达清楚了原意,但是译文稍显复杂。

原文:
It is what a man must do.
译文:
【余光中】男子汉应该这样。

【张爱玲】活总是要干的。

原文:
And pain does not matter to a man.
译文:
【余光中】男子汉不在乎吃苦。

【张爱玲】疼痛是不碍事的,并不伤人。

在以上两句话中,两位译者翻译的不同主要聚焦在“man”一词的阐释上。

在英语中,“man”一词既可指男人,又可指不限性别的人。

为了凸显原作中的阳刚之气,余光中在以上两处都将“man”译作“男子汉”借以突出硬汉形象。

而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张爱玲故意忽视了原作的表态意图,将“man”一词,译作“人”。

笔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他有绝对的自由忽视原作作者的创作初衷来胡乱阐释原作文本。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余光中的处理方法。

原文:
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 and turned and looked at him.
译文:
【余光中】他轻轻地握住一只脚不放,直到男孩醒来,转身望他。

【张爱玲】他温柔地握住一只脚,一直握着她,直到那孩子醒过来,翻过身来向他望着。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不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硬汉形象,同时也有着铁汉柔情的一面,他与男孩诺曼林之间的深厚感情可以让我们一窥老人内心深处的感情。

张爱玲凭借女性的直觉深刻把握了这种情感的展露,并用细腻的笔触诉之笔端,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活。

相比张爱玲的译本,余光中的译本稍显逊色,但是也能真实的传达出原意。

原文:
… and sail desperately over the surface.
译文:
【余光中】在水面拼命飞行。

【张爱玲】绝望地在水面上掠过。

原文:
… and then swinging them wildly and ineffectually as he followed the flying fish.
译文:
【余光中】接着又猛烈地、吃力地拍动双翼,追赶飞鱼。

【张爱玲】然后他狂乱地徒然地扇着翅膀,追赶着飞鱼。

以上两个例子中,张爱玲译本中“绝望”、“狂乱”、“徒然”等词语的使用,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飞鸟和鱼以人的感情,对细节词语的感情处理更加到位。

相对而言,余光中译文中“拼命”、“猛烈”、“吃力”等词汇的使用也传达了原意,但是仅限于词汇本身,并没有深挖隐藏在字面以下的含义。

可见,在对于文本的情感处理方面,女性译者比男性译者更能深刻体味其中之意,更能驾驭该类文本的传译。

原文:
He was asleep in a short time and he dreamed of Africa when he was a boy and the long golden beaches and the white beaches,so white they hurt your eyes,and the high capes and the great brown moutains. He lived along that coast now every night and in his freams he heard the surf roar and saw the native boats come riding through it. He smelled the tar and oakum of the deck as he smelled the smell of Africa that the land breeze brought at morning.译文:
【余光中】不久他便睡去,梦见少年时去过的非洲,梦见漫长的金色海岸和白得刺眼的海岸,还有高耸的海岬、褐色的大山。

如今他夜夜重回那岸旁,在梦中听见波涛拍岸,又看见土人的小舟来去成潮。

他嗅到甲板上柏油和麻绳的气味,还有清晨陆上微风送来的非洲气息。

【张爱玲】他很快就睡熟了,他梦见非洲,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还有些长长的金色的海滩,和那白色的海滩,白得耀眼,和那崇高的海岬,和棕色的大山。

他现在天天晚上住在那海岸上,在他的梦里他听见海涛的吼声,看见土人的小船破浪而来。

他睡梦中嗅到甲板上焦油和碎绳的气味,他也嗅到非洲的气味,早晨陆地上吹来的风带来的。

原文基本都是由and连接的几个简单句构成的并列句,看似与海明威惯用的
表达方式相悖,但是细细体味,就会发现其中的深意。

纵观两个译本,张爱玲的译本照搬原作语序,虽然译成了汉语中常见的流水句,但是稍显欧化。

相比较张爱玲的译法,余光中所译更加简洁,多使用四字格,更符合汉语语法,增加了译文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细节词语的感情处理方面,张爱玲比余光中更为敏感,表达更为细腻,但是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时故意模糊了原语文本中的性别,采用中性词的翻译方法,虽然是译者主体性的凸显,但是改变了海明威的初衷,海明威想要彰显的是一种硬汉的形象,想要刻画的是一种硬汉气质,想要塑造的是一个刚强不屈的男性英雄,因此,在翻译时虽然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但是一定要忠实地传达出原作风格,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必须采用带有男性主导色彩的词语,尽最大的努力突出主题,淋漓尽致地体现原作整体的男子汉气概。

在感情色彩的处理方面,余光中也能很好地把握原著中老人温情的一面,用阳刚、粗犷的男性化语言刻画老人温情的一面,从而使文字表达更具张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虽然我们常说一千个译者笔下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译者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必然结果。

纵然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莎士比亚戏剧的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背景甚至语言结构必然是相似的。

可见,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肆意的,无节制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文本及原作风格的制约,不能天马行空,肆意妄为。

文学作品的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更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但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是吃透原作的风格,对源语文本特色进行准确把握,进而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译文当中努力再现原作风格,不能一味地突出译者的主体性,枉顾原作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

参考文献
[1]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19~24.
[2]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 [美]海明威著,余光中译.老人与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 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 Beijing:China’s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Publishing House,2012.
[5] 黎晴.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译观看译者主体性——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
译本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08(04):62~65.
[6] 吴萍.现代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问题[J].外国语言文学,2004(04):58~61.
[7] 潘丽.译者之现身——从译者身份看《老人与海》的三种译本[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05):173~177.
[8] 柳青青.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J].语言研究,2015(12):147~152.
[9] 张韬.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