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
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
1.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1)( )
A.⎩⎪⎨⎪⎧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或.
曰此鹳鹤也 B.⎩⎪⎨⎪⎧ 其莳也若.子又有若.
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 故乡人号.之“驼”令人长号.
不自禁 D.⎩⎪⎨⎪⎧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2)( )
A.⎩⎪⎨⎪⎧ 不抑耗其实.而已自以为得其实.
B.⎩⎪⎨⎪⎧ 信.可乐也余固笑而不信.
也 C.⎩⎪⎨⎪⎧ 余固.笑而不信也名我固.
当 D.⎩⎪⎨⎪⎧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2.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

(1)( )
A .于是怅然慷慨..
B .空中..而多窍
C .郦元之所见闻..
D .尝从人事..
(2)( )
A .悦亲戚之情话..
B .虽曰爱之,其实..
害之 C .吾方心动..欲还
D.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
3.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1)()
A.遂见用于小邑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故不我若也D.古之人不余欺也
(2)()
A.或曰此鹳鹤也B.农人告余以春及
C.理,非吾业也D.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连点成线,微点突破
重点句式——定语后置句
(1)注意调整语序,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标志词。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苏武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字表示,如上面的②。

(2)用“之”字表示,如上面的③。

(3)用“之(而)+者”表示,如上面的①。

(4)数(量)词后置,如上面的④。

定语后置句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句式之一,翻译句子时如不能准确翻译出句式特点则会失分。

所以,在翻译定语后置句时,一定要把定语提至中心语之前,使之符合现代汉语
的语序。

如“马之千里者”,应译作“日行千里的马”,而不能译作“马能跑一千里的”。

(2)迁移运用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2022·全国乙)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迁移拓展,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石钟山记
[清]章潢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

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回至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

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

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

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

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

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

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

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注]。

乃上阁之小轩聆
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郦元之记,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

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

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

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

苏公有记刻其上。

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

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

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

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

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

且遇恐即回,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注舣:船只靠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上A阁B之小轩C聆之D诚E噌吰如洪钟F然G余石H无此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指话、言语,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言”意思相同。

B.一,指一致、相同,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不同。

C.履,指登上、踏上,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

D.疏,指疏漏、浅陋,与《屈原列传》中“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陈述四位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考察,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起因。

B.南北石钟山皆有观音阁,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上,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下。

C.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

D.关于钟山得名的缘由,作者与苏轼都认同郦道元的观点,反对李渤的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于苏轼实地探访考察石钟山得名一事持有怎样的态度?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