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一体化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八课咬文嚼字【本节要点】1.划分文章的结构。

2.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婵娟()茗烟()胸襟()斟酌()尺牍()焚香()清沁()付梓()蕴藉()咬文嚼字()锱铢必较()深恶痛绝()岑寂()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澡藻燥躁噪镞簇族婵蝉殚肆辑揖缉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2)锱铢必较:(3)援例:(4)学富五车:(5)推陈翻新:(6)不即不离:(7)点铁成金:【反馈矫正】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婵娟(chán)茗烟(míng)胸襟(jīn)斟酌(zhēn zhuó)尺牍(dú)焚香(fén)清沁(qìn)付梓(zǐ)蕴藉(yùn jiè)咬文嚼字(jiáo)锱铢必较(zī zhū)深恶痛绝(wù)岑寂(cén)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洗澡/辞藻/枯燥/急躁/噪音箭镞/簇拥/民族婵娟/蝉联/殚精竭虑/肆无忌惮编辑/揖让/通缉/舟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车:书多。

(5)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6)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即:接近;离:远离。

(7)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探究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师释疑】议论文的结构大致是两种:横向展开和纵向展开,横向展开就一个问题在一个层面展开论述,比如谈时间可以谈时间的价值问题、人对时间不同感觉的实质问题、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间之关系问题、时间的公正与否问题、时间的品格问题等;纵向展开就是就一个问题纵向延伸,主要的方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第8课咬文嚼字朱光潜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激趣导入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咬文嚼字》一文,而它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一个人。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贾岛吟诗②套板反应③达到艺术完美微任务活动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1.“咬文嚼字”的常用义是什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用义: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2)作者笔下的新含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各说明了什么?实例说明内容答案实例说明内容郭沫若改台词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意味不同韩愈、贾岛“推敲”用词不同,意境不同“烟”与苏轼《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丰富蕴藉“柳腰桃面”等套语误用联想,套板反应3.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案

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案

第8课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难点】1.“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品味妙语佳句。

3.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一、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论据一般分为、。

3、论证方法有、、、、、等。

二、知人论世朱光潜(1897-1986),,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某某桐城人。

清代有一个文学流派叫“桐城派”,出了以方苞、X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私塾中读书,文学功底很深。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X学校中文系,次年进某某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某某中国公学和某某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某某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

1933年回国,先后在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任教。

解放后,一直任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三、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X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 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 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和借鉴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

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学习难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在实践中提升炼字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诗论》《谈文学》,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

(二)文体知识:随笔和文艺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

“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解放以后,随笔成为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二、课前预习(一)字音识记剥琢.()岑.()寂憎恶..()()箭簇.()付梓.()陈词滥.()调尺牍.()(二)词义理解咬文嚼字锱铢必较索然无味清沁肺腑自鸣得意不落言筌下乘三、初读课文:给段落标明序号,概括每个段落内容要点。

明确第1段:提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第2段: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不同。

第3段: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4段:说法改变,意味改变。

第5段:更动了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第6段:善用字的联想义。

第7段:误用联想义,出现“套板反应”。

第8段:总结: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

四、课上研讨(一)纵观全文,作者关于阅读或写作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在第3段,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关键字】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班组姓名【温馨心语】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

——张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知识链接】1、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作家作品《新学案》53页3、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自主学习与检测】1、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54页】2、“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层次,概述每层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延伸巩固】1、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 朱光潜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 朱光潜导学案

《咬文嚼字》【学习目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知识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创作意图2、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能对课文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炼字如何赏析?2、研读“‘推敲’的来历”,思考: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你怎样看待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评价?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阮阅《诗话总归》)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自主训练1、下列诗句哪一个字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研讨与练习四“王安石推敲诗句”,为何最终选定“绿”字?(2)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梁军一、教学分析设计1.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一篇课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还要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2.学生分析:高三学生基于三种情形需要学并探究这篇文章的妙处:一方面是对作文写作的焦虑,希望能有作文的万能公式,而本文谈到的“套版效应”对此有较科学的分析;二是感知典型议论文写作特点,学会准确严密地论证,三是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体验性目标:探究感知课文议论的特点,特别是“咬文嚼字”与平时写作的关联,纠正不良写作习惯4、媒体分析投影仪,PPT5:核心问题分析核心问题: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习得并学会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可选择从列举的事例及分析入手,进而探究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观点,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习得“咬文嚼字”的方法,并能运用之。

二、教学实施设计(一)提出问题;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2、请同学说说“咬文嚼字”的含义——不注重实质,过分推敲词句。

是一个贬义词。

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语文高中必修五人教新课标 8《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高中必修五人教新课标 8《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导学】一、基础知识1.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我国现代著名家、_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曾辗转求学于英法等国,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悲剧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预习案一、“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二、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试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探究案一、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二、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正确的选项()()①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A.摇映B.舞隐C.弄吻D.扶失②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A.如带B.横带C.入送D.挂入3.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设计(无答案):8 咬文嚼字 (二)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设计(无答案):8 咬文嚼字 (二)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学案(二)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问题与例题大问题一:如何理解文章的内容?大问题二: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大问题三: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三、目标检测1.下列解释有误的是()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援引:引用成例。

援,引用。

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

尺牍: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2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四、配餐作业A组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铢必较(zhīzhū) 拘礼(jū)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肺腑(xīn ) 斟酌(zhēn)C.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ìn)D.蕴藉(yùn jiè) 尺牍(dú) 咬文嚼字(jiáo) 流弊(bì)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他自己知道。

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如果或所以而并且B.只有因为和因为还而且C.只有如果或所以而而且D.只要因为和因为还并且B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_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

_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一、预习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2.字词正音咬文嚼()字倒涎()茗( )烟锱铢()必较中石没镞()清沁()肺腑岑()寂蕴藉()付梓()尺牍()3.词语解释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点铁成金: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查阅工具书,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含义?三、细读课文,品味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2 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3 不负言:决不食言。

思考:“推”“敲”哪个更好?四、拓展思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段对风雪的描写:“(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金圣叹点评水浒,说此处着一“紧”字“意境全出”,绝妙无比。

妙在何处?2.简要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这是因为:3.谈谈“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的表达效果。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导学案3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点评:①这是作者在文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的观点的一段话,这段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②“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含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出了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3.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4.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我的质疑
③“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中,“通常”表明是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极其恰当,“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很好”的标准。
④作者用“但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表明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点评:①这是作者对韩愈的“推敲”故事的进一步“推敲”,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敢于质疑的精神和研究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②在文中,作者说“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但作者没有沿袭古人和今人的说法,而是结合贾岛吟诗的情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正是做学问所必需的。
③在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两个“似乎”,这两个“似乎”体现了作者的谨严态度。如果去掉,这两句话的语气就变得十分肯定,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也与诗的意境不合。可见语言的严谨正是思想的严谨。
4.点评:①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学贯中西,但他的文章总是如春风化雨,那样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文学青年、对读者是多么富有爱心。

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5

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一、教学设想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谜语导入:小老鼠看书、书蠹(二)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PPT课件演示]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PPT课件演示]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⑤“套板反应”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学习重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情感.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取得启迪.学习课时:2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这时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

而垂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2.文体知识:随笔散文的一种。

顺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普遍,形式多样。

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常利用的一种文学文体,和杂文很近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3.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朝,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练,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念书,旧学功底很深。

4.预习检测:(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下乘.(c héng )岑.寂(cén )付梓.(zǐ)锱铢..(zīzhū)B.没镞..(mòzú)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嚼.舌(jiáo)C.蕴藉..(lěijī)憎.恶(zēng)廉价..(biànyí)..(yùnjiè)积累D.尺牍.(dǔ)灞.桥(bà)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 )(2). 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利用适当的一句是()A.文章要简捷..,尽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知咱们一些简练..的解题方式。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第8课咬文嚼字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主张。

3.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咬文嚼字”一词,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它的含义有: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在本文中,作者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即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人。

他1916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1917年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于上海、浙江教学。

他与胡愈之、叶圣陶、丰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创办开明书店和《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杂志。

朱光潜先后留学于英法两国,广泛涉猎西方文化。

他于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2.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

他所著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超越,也无作品能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建国后,朱先生一直潜心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

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关于随笔的常识;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熟读课文,分析文中所举实例的内容。

[来源:ZXXK]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中所举实例(1、2、3)的内容。

预习案一:了解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

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

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

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

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

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

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

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二:随笔的相关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的特色。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

“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

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三: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1)正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2)了解词义:咬文嚼字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四:“咬文嚼字”本意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在这篇文章中,“咬文嚼字”是这个意思吗?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的含义?探究案一: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段至段),意味不同。

阐明和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段至段)正面:讲的使用:负面:第三部分:(段)二:分析文中所举实例的内容1、作者用了哪些实例来论证“咬文嚼字”?[来源:ZXXK]2、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1)2)3)3、小结:以上三个例子,作者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结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分析文中所举实例(4、5)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及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探究案一、试分析4、5例子分别说明什么道理?①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

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

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等套语的评述:二、避免“套板反应”:见多媒体展示示例。

三:课堂小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福楼拜)四、课堂小练评价下列炼字的效果1、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佛印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4、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落花时节”这个词你能有多少联想呢?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六:学习本文你们收获了什么?说一说你得到的启示。

训练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尺牍.(dú) 岑.寂(cén)蕴藉.(jí) 举不胜.举(shènɡ)B.婵.娟(chán) 斟酌.(zhuó) 憎恶.(è) 不即.不离(jí)C.滥.调(làn) 流涎.(yán) 箭镞.(zú) 锱.铢必较(zī)D.王嫱.(qiánɡ) 付梓.(zǐ) 鲁.莽(lǔ) 剥.啄有声(bō)2.下列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郭先生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________。

A.照例沉寂含蓄B.援例岑寂蕴藉C.照例岑寂含蓄D.援例沉寂蕴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

B.由于体能消耗过大,国青队在下半场时打法渐渐有些走样;先失一球的日本队也顾虑自己的球门再度失守,投鼠忌器....,疲于应付,无意争胜。

C.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D.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家具、餐具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呼声近期又甚嚣尘上....,这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将面临新一轮“反倾销”浪潮的冲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从2019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销售、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B.“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它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西方文化。

C.有专家认为,网络是民意表达的窗口,但只要是匿名的,就会有情绪化的言论,必然导致侵犯、攻击,网络语言暴力必须引起重视。

D.目前,日本铁路公司在东京八重洲北口试验成功“发电地板”,这种神奇的地板能将乘客走路时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绿色能源。

5.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阆中时光①雨说下就下来了,最初是一滴一滴的,首先打在枇杷叶上,而后打在一片片瓦上,叶子和瓦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

有一滴打在额头上,顺手一抹,一脸的滋润。

再抬眼的时候,整个古城都是这般润润的了。

②一个个的门响动起来,明清时的门不知打开了多少岁月。

由于雨的洒落,满街的石板路湿了,像刷了一层桐油。

一条狗从一个门缝钻出来,向空荡的街巷扫了一眼,又极快地消失在街的尽头。

由于迅疾,像突然发生又未发生。

一个女孩的出现要比它显得从容,打伞的女孩,像飘逸于多少年前的哪个角落。

一个个幌子,招扬着早晨的新鲜与迷离。

两千三百年就在这新鲜迷离中过去了。

③街巷里穿行,闻到一种香,奇异的带有点酸甜的香。

看了幌子,才觉出是一种醋的味道。

阆中产醋已逾千年。

不只是醋香,或许还有张飞牛肉,张飞守阆中多年,这里就有了一种既强体又出味的牛肉做法。

早饭时还有一种清气盎然的荷包,那是桑叶包着的带有田野味道的黏黄米糕。

边鱼也是吃到的极美味的一种鱼,这种鱼是嘉陵江的特产。

④站在滕王阁四下望去,阆中是一片瓦的世界,六十多条街巷的瓦,就好像一片灰色的翅膀叠压着翻扑着。

以前阆中每个街巷中心都有一座搂,一个叫吴宓的清人登上我站立的地方,看到的还是“江山十二楼”,现在剩下两座搂阁的街市规模,仍让我欣欣然荡荡然。

这时看见了嘉陵江,像女子名字的江无论从上游还是下游都在崇山峻岭中奔涌,到这里却以极美的身段展现出她的丰姿。

三面环城的江上起了水气,晕晕的,似一层纱,带有惺忪的妩媚。

哪里一个女子在喊叫,喊的什么听不懂,抑扬顿挫的尾声极快就沉进了江里。

而后哪个巷口又有人叫喊,声音的开始像从水中弹起来。

灰色的云团裂过一道闪电,龙一样滚过古城上空。

这些都让我陷入了一种神秘主义状态中。

⑤陪我的小陈说,小时在江边还看到过爷爷拉纤的身影,一群人和一群号子艰难地拉着一条大船前行。

一条条船拉过了滩头,船上的人就上岸喝茶买酒,吃张飞牛肉,或住上个三五日。

也有人喜欢上城中的女子,干脆置房买舍,住下不走。

我听到过川江号子,裂心夺魄的号子会催化出一种油然而生的陌生又新鲜的感情。

⑥阆中的女子看不得呢。

这里自古出美女,或山养人水养人醋也养人。

皇宫选美多涉此地。

若在正月,便可见一番景象。

那是女子露面的“女人场”,那么多女孩子要在这一天亮花鞋,实际上,在跳荡和欢笑中亮出的是古城女子精巧的身段和精巧的美。

⑦再往远眺,是一片桑林的海,翠青的叶片即时会变成阆中人身上的锦绣。

就近的低成本利用,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地不同于他处。

连通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将阆中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还有一些是顺着嘉陵江去往南洋。

我努力想象当年的马队相携于途的身影,看不到了,他们消失在了千百年的时空中。

⑧山水与名士总有着某种相通的缘由。

这个曾是巴郡首府的地方,如何就走出五百多进士和举人的队列。

有走出去的,还有走进来的。

一个孔子的后人遥遥千里祭寻沙场的父兄,途中被这“处处轩窗临锦屏”的阆苑所迷,竟决意居留在了此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