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雾和云教学设计湘科版(2017)科学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推测雾的形成。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观点,形成假设:雾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有关。
(4)介绍实验材料,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烧杯、热水、冰块、塑料袋。如何设计实验来模拟雾的形成?交流汇报形成方案:准备两个杯子,倒入适量的温水,把冰块袋和热水袋同时置于杯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
(5)进行实验,做好记录。
(3)揭示课题:
水受热会形成水蒸气,我们在水受热处看到白气现象,说明白气与水蒸气有关系。
(二)新课学习
活动1 探究雾的形成
(1)描述雾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到的雾的样子以及呆在雾里的感受。
(2)阅读教材,总结观点。
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名学生的讨论。
总结观点:雾的形成和低温有关。雾的形成需要水汽。雾的形成和水蒸气有关。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雾和云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材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在低空,云在高空。
2.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模拟实验,探究雾形成的原因。
能够在对雾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类推云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展示图片,回顾水蒸气知识
提问:大自然的蒸发无时不在,蒸发后的水蒸气跑哪去了,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引导学生回顾水蒸气的特征。
(2)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引入“白气”现象
提问:场景中出现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
小结:白气不是水蒸气。
提问:白气出现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小结:白气出现时的环境,水是热的。
(6)汇报交流
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并推理出白气是在水蒸气遇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7)推理雾形成的原因
学生推理:雾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珠形成的。
活动2 类推云的形成
(1)趣味引入。
利用成语填空让学生发现云和雾有紧密联系,出示图片,展现云雾缭绕的景象。
(2)云和雾的异同之处。
展示能够明显区分云和雾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云和雾的异同之处。揭示云的形成与雾的形成相似。
3.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对于云雾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知道雾和云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漂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 学生会做观察“白气”实验,能通过分析“白气”的成因类推初雾的成因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学会类推,能通过雾的形成类推云的成因
(3)提问:高空中有水蒸气吗?引起学生思考。补充热空气上升原理。让学生知道水蒸气可以上升到高空中。
(4)提问:水蒸气在高空中是否遇到了冷空气?引起学生思考。提示学生联想在高山上感觉寒冷的经历,启发学生。
(5)阅读教材,介绍资料: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6)汇报交流:根据以上提示和资料介绍,结合雾的形成,类推云的形成。
(7)全课总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区别是雾在低空,云在高空。
(三)整理,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