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他“愿意”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表现了他的什么?
5、学习8、9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
6、秦王喜欢这件宝贝吗?从那句看已看出?
1、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2、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展示交流
解疑
1、赵王遇到的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2、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学习准备
将相和的课件
学案
导案
自
主
学
习
1、《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
碧口小学教学导学案模板
科目
语文
班级
5.1
执教人
孔祥文
课题
将相和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内容,加强读说练习。
2、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战”“负荆请罪”,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3、讨论:“嘴”指什么?廉颇为何看不起蔺相如?
1、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2、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
3、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没有其他本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2、学习第2、3自然段,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
3、“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是在想到底去不去吗?
2、巡视鼓励,举手回答。
盘点收获
总结
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总结归纳,导学反思
(时间:)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爱国被封上大夫
将相和↗因蔺相如:渑池之会安危不顾被封上卿以国为重
↘果蔺相如——忍辱谦让﹨将相和好品德高尚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精神可嘉
2、故事发展中的“和”。是如何配合密切的?
3、文章结尾突出了“和”的什么?
布置练习,引导完成;布置任务,强化要求。(时间:)
达标检测
1、给多音字注填上拼音。
——(将军)——(会计)
将会
——(将士)——(聚精会神)
2、造句。
同心协力:……….理直气壮:………无价之宝:………
1、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时间:5-8)
3、表现了他的勇敢。
4、讲了进宫献宝。
5、喜欢。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看愿意看出来。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前两个故事与“和”是否有联系?实际上,文章开头点出来“和”。(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赵国将相必须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而“和”最重要。
教学反思或
后记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个故事体会人物的形像。感受其性格特点。课堂上应努力多问。并让学生以提问的形式交流信息。创设生动活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习8、9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
6、秦王喜欢这件宝贝吗?从那句看已看出?
1、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2、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展示交流
解疑
1、赵王遇到的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2、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学习准备
将相和的课件
学案
导案
自
主
学
习
1、《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
碧口小学教学导学案模板
科目
语文
班级
5.1
执教人
孔祥文
课题
将相和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内容,加强读说练习。
2、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战”“负荆请罪”,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3、讨论:“嘴”指什么?廉颇为何看不起蔺相如?
1、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2、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
3、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没有其他本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2、学习第2、3自然段,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
3、“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是在想到底去不去吗?
2、巡视鼓励,举手回答。
盘点收获
总结
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总结归纳,导学反思
(时间:)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爱国被封上大夫
将相和↗因蔺相如:渑池之会安危不顾被封上卿以国为重
↘果蔺相如——忍辱谦让﹨将相和好品德高尚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精神可嘉
2、故事发展中的“和”。是如何配合密切的?
3、文章结尾突出了“和”的什么?
布置练习,引导完成;布置任务,强化要求。(时间:)
达标检测
1、给多音字注填上拼音。
——(将军)——(会计)
将会
——(将士)——(聚精会神)
2、造句。
同心协力:……….理直气壮:………无价之宝:………
1、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时间:5-8)
3、表现了他的勇敢。
4、讲了进宫献宝。
5、喜欢。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看愿意看出来。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前两个故事与“和”是否有联系?实际上,文章开头点出来“和”。(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赵国将相必须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而“和”最重要。
教学反思或
后记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个故事体会人物的形像。感受其性格特点。课堂上应努力多问。并让学生以提问的形式交流信息。创设生动活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