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教案】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故事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等教学工具;2.故事教材,可以是口头传说的简述或分发给学生的故事文本;3.小组活动所需要的道具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故事情境教师可以用短短的篇幅,简述“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整个故事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智慧。

3.思考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即使船下沉,小孩还要继续刻剑?(2)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来找回剑?(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多名学生组成。

教师在每个小组里安排一名学生扮演小孩的角色,其他同学扮演其他角色或观察员。

教师向每个小组发放道具,如木板、木刀等。

教师布置任务:(1)小孩的任务是刻木板,模拟刻剑的情境;(2)其他同学的任务是给出建议或观察、记录小孩的行为;(3)观察员的任务是观察小组内的合作情况和同学们的表现。

5.小组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对刻舟求剑的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课堂展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或全组同学共同表演他们的活动和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的展示,促进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反思:通过“刻舟求剑”故事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一起思考和分析问题,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同时,在展示环节,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倾听其他小组的表演,吸取他人的经验和启发,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刻舟求剑教案5篇

刻舟求剑教案5篇

刻舟求剑教案5篇刻舟求剑教案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来源和寓意。

2.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课堂讨论a.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刻舟求剑?b.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c.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谁能复述一下故事内容?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探究a.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犯错误?b.主人公的错误思维有哪些特点?c.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刻舟求剑”的错误思维。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刻舟求剑》的案例,那么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呢?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讨论a.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b.如何克服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c.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教案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方法;讲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二、作家、作品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1、字音、字形履(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刻舟求剑》教案(14篇)

《刻舟求剑》教案(14篇)

《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14篇)《刻舟求剑》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难点:对寓意的理解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2、多媒体课件撷英:(1)课件资讯(2)素材储备初中语文朗读磁盘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遽契其舟坠于水涉江六、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

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

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自度其足至之市其:之:何不度之以足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4、请思考“探究·练习”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

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刻舟求剑古文教学设计.doc

刻舟求剑古文教学设计.doc

刻舟求剑古文教学设计刻舟求剑古文教学设计刻舟求剑的寓意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寓言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篇一: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

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过程与方法: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一.话说寓言导入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精选9篇)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精选9篇)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ppt)介绍学过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师小结:不少许多富有启示的寓言故事来自我国古代文集著作。

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吕氏春秋》。

揭题(ppt)在船上做记号来寻宝剑。

“求剑”是目的,“刻舟”是采取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1.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在重点字下打记号。

2.学生用一句话回答。

小声自读,指名读,评价,正字正音。

3.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1.自读译文,勾画不懂的地方,批注问题。

2.“专家组小老师”讲解大意,强调要点。

(先示范读句子,讲意思,然后提示易读错和词义重要的字,并出示ppt,要求同学补充批注)3.质疑,并补充批注。

4.齐读译文。

5.练习一。

四、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1.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几句就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

(齐读)2.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试想当船靠岸后,楚人怎么去捞剑的?他能捞到吗?那他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举动会有什么议论?大家思考一下: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ppt)在书中找出来勾画出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精品4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精品4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

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

,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讽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准备: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讲完后师述: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

(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

师述:那么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

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

师纠音。

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

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

注意把字写规范。

6)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1)请一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含义,并能正确阐释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学生能够运用“刻舟求剑”思维方式,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其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精读《庄子》中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2) 掌握“刻舟求剑”思维方式,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刻舟求剑》故事的内涵;2) 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灵活运用刻舟求剑思维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寓言故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思考,探究寓言故事中的含义。

2. 理解故事(15分钟)向学生解读《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涵义,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1)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 为什么人们会把剑不仅套在石上,还在水中刻剑的时候寻找剑?3) 故事中的“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3. 探究思维模式(20分钟)向学生介绍“刻舟求剑”思维模式,并阐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刻舟求剑”思维模式适用于哪些实际问题,它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4. 实际案例分析(20分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向学生提供问题,让学生根据“刻舟求剑”思维模式进行讨论和解答。

例如:某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如何解决?某个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5. 深化思考(15分钟)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不同情境下“刻舟求剑”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维方式的核心原则。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刻舟求剑”思维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我校目前采取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本设计重点在于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刻舟求剑》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学,收获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则寓言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且篇幅不长,有助于学生了解文言文、喜爱文言文。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学习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古代寓言的魅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对照注释和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刻舟求剑》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故事通过描述一个人在船上刻剑的行为,来说明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去行事。

这则故事在我国古代就被视为一种启发智慧、培养应变能力的教学素材。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刻舟求剑》,使学生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讲述故事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讲述过程中,注意描绘故事情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2 分析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剑掉入水中后,人们在船上刻记号的行为。

讨论为什么这个方法不能找回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一味地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呈现案例教师展示与《刻舟求剑》类似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3.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成果,探讨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小组活动4.1 设计活动教师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回顾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5.2 自我反思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刻舟求剑的行为,如何改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刻舟求剑》,使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共10篇.doc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共10篇.doc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共10篇范文一:《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

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

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生:好!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

(笔画多和易错的)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

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

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

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 2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 2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篇4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ppt)介绍学过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师小结:不少许多富有启示的寓言故事来自我国古代文集著作。

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吕氏春秋》。

揭题(ppt)在船上做记号来寻宝剑。

“求剑”是目的,“刻舟”是采取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1.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在重点字下打记号。

2.学生用一句话回答。

小声自读,指名读,评价,正字正音。

3.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1.自读译文,勾画不懂的地方,批注问题。

2.“专家组小老师”讲解大意,强调要点。

(先示范读句子,讲意思,然后提示易读错和词义重要的字,并出示ppt,要求同学补充批注)3.质疑,并补充批注。

4.齐读译文。

5.练习一。

四、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1.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几句就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

(齐读)2.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试想当船靠岸后,楚人怎么去捞剑的?他能捞到吗?那他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举动会有什么议论?大家思考一下: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ppt)在书中找出来勾画出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作者是如何评论这个楚人的?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齐读)3.确实他太糊涂了,那么你认为这个楚人是什么样的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这个故事就讽刺了这类人,它的近义词是什么?4.今天我们积累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它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课外阅读教案

刻舟求剑课外阅读教案

刻舟求剑课外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刻舟求剑课外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在课堂开头,展示《刻舟求剑》的书名,并与学生分享关于刻舟求剑的典故。

2. 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如何理解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导入(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阅读《刻舟求剑》这本书的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做好阅读标记并记录问题和疑惑。

3. 学生有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向同桌或老师请教。

合作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书中的关键点、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讨论的重点和见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和解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观点。

扩展阅读(15分钟):1. 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找到与《刻舟求剑》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扩展阅读。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选择,进行个人或小组的简短报告,分享阅读心得和新收获。

延伸活动(10分钟):1. 提供一份关于典故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刻舟求剑》和相关知识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答案,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和互助。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对《刻舟求剑》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阅读的看法和体验,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更多的阅读材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扩展阅读和延伸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2. 收集并评估学生的书面作业,例如阅读标记、问题记录以及扩展阅读报告。

3. 对学生参与的小测验进行评估,以了解他们对故事和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案配套资源:1. 《刻舟求剑》的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教材。

2. 合适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名单。

3. 扩展阅读相关资料和资源的书籍、文章和网站推荐清单。

《刻舟求剑》设计

《刻舟求剑》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事情是办不成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事情是办不成的。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交流自己收集的成语故事。

2.课件出示课本插图,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讲述)。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刻舟求剑》。

(二)新课学习1.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1)自己朗读。

(2)组内朗读。

(3)各组朗读反馈。

(4)评选出组内最佳朗读者。

(5)最佳朗读者朗读示范。

2.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同学请教。

(2)那个人是怎样去找他掉到水里的宝剑的?你认为他能找到吗?为什么?(课件出示)(3)请学生朗读课文,用简短的话,说说段意。

(4)思考“刻舟求剑”意思,结合课文交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由畅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

课件出示(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事情是办不成的。

)3.拓展训练。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重要的东西掉到河里,可以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找到?A.课件出示图片。

B.看图思考。

C.组内交流。

D.评选出组内最佳方法。

E.班上交流组内最好的方法。

4.交流。

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类似文中丢剑人那样的事,自由说一说,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结论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事情是办不成的。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懂得变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道理。

3. 案例分析法: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讨论话题:关于故事中道理的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刻舟求剑》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1.2 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3. 课堂讲解3.1 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5. 案例分析5.1 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5.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文阅读的兴趣。

7. 课后作业7.1 学生抄写《刻舟求剑》原文,加强记忆。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刻舟求剑》与其他寓言故事,分析它们的异同。

6.2 推荐阅读其他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事件。

(2)学会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教导学生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主要角色的把握。

2.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 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资料卡片3. 课堂讨论稿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成语“刻舟求剑”,引导学生思考其含义。

(2)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资料卡片,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2)解析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5. 实践演练:(1)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2)学生展示演练成果,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和成语含义。

(2)收集其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教案一:
目标:通过“刻舟求剑”这个典故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典故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 引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刻舟求剑”,启发学生了解问题的本质。

2. 基础知识:对“刻舟求剑”这个典故进行讲解,包括典故的来历、故事的具体内容和其背后蕴含的哲理。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典故中的逻辑漏洞,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避免或解决类似的问题。

4. 课堂活动: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5.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就如何运用典故中的思维模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进行反思。

教案二:
目标:通过讲解“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 引入:通过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引发学生注意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思考的元素,并导入“刻舟求剑”的典故。

2. 基础知识:简要讲解“刻舟求剑”的典故,包括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内容以及典故中蕴含的哲理。

3.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典故中的问题,及为什么主人公会将剑刻在船上。

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主人公的行动,解决类似问题。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刻舟
求剑”的思维模式,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6. 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王思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寓言内容,指导朗读。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导入新课?1、根据学生对以前寓言故事的学习,归纳总结:什么是寓言?2、师导: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学习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将会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深刻道理?4、自读《刻舟求剑》,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3、看图,结合文意,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

(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4、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宝剑坠入水后,剑客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1)引导学生体会剑客不着急的语气,并用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3、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小组讨论:?1.剑客错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五、熟读、复述寓言?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练习讲故事。

?六、学习小结?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我所执教的《刻舟求剑》是北师版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中,各环节安排很紧凑,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设置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

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我呢,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

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在我这堂课中还存有不足之处,在“第四关——讲故事口头改编文言文”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完成,应拔高难度,课下想了想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寓言故事编成小品表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飞的更高更远。

还有在教学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松,后面紧,使得拓展环节流于形式。

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师们的深入钻研下,在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和孩子们一定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篇二:刻舟求剑教学反思《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

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

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时有个别孩子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译文。

在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后,我再请学生把整则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大部分孩子能较具体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

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

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

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

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而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这个人果真在掉剑后,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捞得到剑吗这个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但由于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再讨论。

我想下节课一定腾出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来!评《捞铁牛》有幸能够听到徐老师执教的同课异构《捞铁牛》一课,下面我就将这些不成熟的思考列出来:《捞铁牛》是一篇思维性极强的文章,而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包括准备工作和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备课时,徐老师把教学目标设置为:重视听读,发展说写。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动词,让学生品味,依靠多媒体的手段,播放捞铁牛准备过程的画面,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唤起学生联想:和尚准备捞铁牛时已想好了办法,而且考虑得十分周到。

教学的效果很好,学生纷纷诉说自己的想像,有的学生一边说准备过程,一边演示过程,十分生动。

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不能分家,吸收与表达要同步进行。

《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说中练写。

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为了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

在教学中,学生毕竟的学生,老师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同时,要先进行方法的引导,这样才会收到更显着的效果。

所以徐老师在教授《捞铁牛》中,利用课文中经典的词句,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提示学生说话要有序,如: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潜水拴牛等。

在这个教学片断里,徐老师在片断的尾段加上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激起学生思考的一个高峰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捞铁牛的每个准备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逻辑性语文教学啊,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静静的坐下来回味、思考!捞铁牛》这一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突出有序,注重自得”。

下面我们对这一节课做一简要评析。

一、强调有序人教版教材《捞铁牛》是一篇叙事记叙文。

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

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

因此,刘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侧重在宏观处引导学生看“序”),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侧重在中观处指导学生抓“序”)。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侧重在微观处辅导学生“序”)。

围绕既定具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达标才能井然有序。

刘军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以读为本”和“读书有序”的基础上的。

他是怎样引导学生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去读书的呢我们认为,首先抓住三个“读”的环节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自能读书”,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1.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是什么”。

刘军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

这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一课时的任务当然少不了扫除文字障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即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2.细读,分步细想需思考的课文要点“有什么”。

“细读”可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安排在第二课时。

刘军把“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先请四位学生按结构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怀丙和尚为捞钱牛做准备工作一段,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两个重点问题。

想好了两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就是怎样概括段意,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至此也初步落实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即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

在这一步,教师一边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怀丙和尚所做的那四项准备工作,一边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为什么”然后强调:“按照事情的本来样子写就能写得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这样,老师又揭示并明确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导学“突出有序”的设计思想就这样一步一步体现出来了。

二、注重自得如果说《捞铁牛》一课教学的前三个“读”的环节教师主导作用比较明显的话,那么,下面的教学更多的则是意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前者在读的形式上,无论是指名读、齐读,还是自由读、默读等,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学生“导入”到了解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境中。

而后者无论是要求学生再读,还是组织小组讨论和在全班重点发言,则重点是为了“导出”,是使已经进入状态的学生能做到“自学自得”。

教师放手让学生多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和表述自己对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而达成目标。

这就是我们天津教研员常说的“读书有序”中的最后一“读”——“评读”。

“评读”的关注点主要不在关于“是什么”、“有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方面,而主要侧重思考这样做“好不好”和“怎样做更好”上。

这就是所谓“评读”和“创新”层面的知识。

这一课“评读”环节处理得非常好,旨在让学生做三件事。

1.比较自得,即深挖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进而学习和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刘老师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通过自读和讨论,使同学之间得以交流思想认识,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有序性,扎扎实实地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这一目标。

再如,刘老师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概括段意时问道:“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当时学生有三种说法:(1)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2)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3)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