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癌42例放疗止痛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转移癌42例放疗止痛疗效观察
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发生率为30%~85%不等[1]。

疼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还可以引起严重的骨相关事件, 包括病理性骨折、骨髓压迫、高血钙等。

放射治疗是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观察我院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收治的骨转移42例,采用放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止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性28 例,女性14例。

年龄39~76岁。

原发癌:肺癌19例,乳腺癌13例,鼻咽癌6 例,直肠癌、前列腺癌各2例。

全部病例原发灶经病理学证实,骨转移灶经骨ECT、CT、MRI或PET-CT证实。

转移部位: 椎体16例,骨盆、股骨7例,多发性骨转移19例。

疼痛程度按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法(VRS)分4 度。

0度:无疼痛;Ⅰ度(轻度):疼痛可耐受,不影响睡眠,可正常生活;Ⅱ度(中度):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需用一般止痛安眠药;Ⅲ度(重度):疼痛剧烈,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严重受干扰,需用麻醉性药物。

本组42例中,Ⅰ级6例,Ⅱ级19例,Ⅲ级17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成放射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

采用6MV-X 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结合ECT、CT、MRI 等影像检查,经模拟机定位设局部照射野,照射剂量每次DT3Gy,5次/周,总剂量DT30Gy。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WHO推荐的标准评估止痛疗效: 完全缓解( CR ):疼痛完全消失; 部分缓解( PR): 中度或重度疼痛转为轻度疼痛, 不需止痛药; 轻微缓解(MR): 仅由重度疼痛转为轻度疼痛, 仍需止痛药; 无效( NR): 疼痛无缓解或加重。

2 结果
2.1 止痛效果
42例骨转移癌止痛效果,CR14例,PR18例,MR6例 NR4例,总有效率90.4%。

2.2 毒副反应
骨转移癌放疗反应较少,主要为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2度1例,减少1度7例,共占19%) 、轻度消化道反应(10例占23.8%) 。

未有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

3 讨论
癌症骨转移是癌症晚期的表现,可以发生在全身骨骼,但以脊柱骨、颅骨、骨盆及肋骨等全身躯干骨多见,其中以脊柱转移的发生率最高[2]。

骨转移癌见症状是顽固性骨痛,用止痛药和化疗药多难以缓解, 而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或周围神经根受压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骨转移癌放射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其治疗效果可靠。

放疗后癌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组织增生并产生纤维基质,成骨细胞产生新的编织骨,随后被板层骨所取代,小梁的基质被骨髓组织所取代,照射后3- 6周即可从X线片上看见溶骨区的再钙化[3]。

目前骨转移癌的放疗止痛尚无最佳的剂量-时间分割模式。

多项研究显示单次与短程的治疗方式与长期的放射治疗,在效果上并无太大的差异[4,5]。

本组42例均采用大分割治疗,
30Gy/10 次/2 周。

经放射治疗,骨转移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0.4%,与既往相关报道相似。

骨转移癌的治疗属于姑息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放射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二膦酸盐应用和
全身化疗及止痛治疗等,可根据不同的病情、一般情况和预期生命期等决定治疗的方式或综
合治疗,目的是最好的姑息和最小的副作用。

总之,对于骨转移性癌,放疗是一种疗效可靠,显效快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文之斐,刘庆深,蔡瞬吼,等.骨转移癌疼痛的放射治疗[J].实用癌症杂志, 2006,
21(3) : 302.
[2]杨迪生,叶招明.转移性骨肿瘤综合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6,21(1) : 8.[3]殷蔚伯, 谷铣之, 刘泰福, 等. 肿瘤放射治疗学[M ] .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1089.
[4] 苏锡龙.65 例骨转移癌放射止痛效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2):135.
[5] Khelevskii EV,Panyshin GA.A randomized study of efficacy of regimes oflarge-fraction irradiation for metastatic lesions to the skeleton.(Ⅰ)Singlefactoranalysis.Vopr Onkol,2004,
50(3):347-3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