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第二十一单元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考目标导航】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

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
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制定方针政策:(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2)全面建设时期: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动乱:(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2)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3)20世纪70年代初,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

4.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要点透析】
1. 对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本质目的理解
【点析】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包括到导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战略的提出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决定的。

建国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中国面临美苏的核威胁,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只是客观目的,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应是维护国家安全,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环境。

【典例】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它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解析】:本题最易错选B、D,这主要是对“两弹一星”战略实施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不深刻而造成的。

根据题干20世纪50、60年代的时间限定,回忆该时期中国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

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对峙,西方主要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需要和平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而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目的。

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举一反三】从右图的烟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打破了美苏核技术垄断
B.中国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战略
C.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航天大国
D.中国开始了探月工程的伟大战略
【答案】:B
2.深刻领会“双百”方针的作用和影响
【点析】
(1)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2)“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

(4)“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典例】对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影响,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
【解析】:此题易错选为C,错选原因是不能深刻领会“双百”方针的意义和作用。

很多考生认为“双百”方针提出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也刚刚起步,不可能存在教条主义倾向,这是错误的认识。

典型的教条主义就是教材当中提到的苏联“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对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影响。

中国接受摩尔根学派的生物学家,也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反动的,受到批判,有关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课程与科研项目被迫停止。

“双百”方针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但是,“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一是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其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二是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故A项当中的“此后十多年的繁荣”不符合事实。

【答案】:A
3.正确认识政治环境对文化方针政策的影响
【点析】
“双百”方针的贯彻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2)“双百”方针实施以后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

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反右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典例】1957年后,“双百”方针不能贯彻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B.“大跃进”运动的干扰
C.林彪、江青等人的破坏
D.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后果
【解析】:此题易错选C。

错选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辨析“双百”方针政策遭到破坏原因的主次。

C项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不能贯彻的直接原因。

1957年后左倾错误开始在党内居于主导地位,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文革期间达到极致。

“反右斗争”扩大化、“十年文革”相继发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的。

B、D两项都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结果。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分析战国时期和新中国的“百家争鸣”的本质内涵
【点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次社会大变革的思想解放运动,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是在学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指导方针。

从出现的背景看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自由的解放运动,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统治思想的运动;后者是倡导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

【典例】下列关于新中国“百家争鸣”与战国的“百家争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与战国的“百家争鸣”都是表现在学术问题上的争论
B.都是学者在学术上完全自由放任的批评、辩论
C.实施过程历经曲折,最终走向了思想的“大一统”
D.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所反映的阶级本质不同
【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新中国的“双百方针”内涵理解不透造成的。

因为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战国时期,之所以“百家争鸣”,是因为周王室的衰微,特别是奴隶制度的崩溃而导致了新思想观点的萌动,是并无政府的系统组织与引导的,其本质内涵、实施过程、结果等与今天的“百家争鸣”方针是截然不同的。

【答案】:D
5. 辨析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点析】
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之一,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改善科技发展的环境,应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典例】(2011·广州模拟)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D.改革开放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

材料中上联强调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横批是“科教兴国”。

【举一反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6.分析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成就
【点析】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建国后的前十七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教育事业蓬勃发展: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②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③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④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⑤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

【典例】(2011·北京模拟)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基本方向,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

【高考感悟】
1.(2010·广东高考)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A、B、C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

答案:D
2.(2009·海南高考)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信息“1956年”等有效信息。

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目的不言而喻。

故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3.(2009·浙江高考)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

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答案:A
4.(2009·广东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记忆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答案:B
5.(2008·山东高考)音乐与时代的脉搏同步。

请根据作品创作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歌曲
①《祖国颂》②《走进新时代》③《祝酒歌》④《黄河大合唱》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理清时间。

以下歌曲都发生在20世纪:①项发生在50年代,②项发生在90年代,③项发生在80年代,④发生在30年代。

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6.(2010·重庆高考)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

(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

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

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

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

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

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

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

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

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

(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4分)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唐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记忆;第二问,对材料的归纳,抓住解题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第三问,从材料归纳国防尖端技术的作用,文革前的尖端技术突破,要仔细审题。

第四问,对材料的归纳要依据材料,第五问是开放性题目,这样的题目要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建议,没有固定答案,但一定要围绕发展科技提建议。

【答案】
(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

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考点模拟】:
一、选择题:
1..(2011·皖南八校模拟)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逝世,“三钱”时代终成绝响。

“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南优2号杂交水稻
C.“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伟长被称为“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他们对我国航天与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故选A。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时说道:早年搞试验也走过弯路。

当时50年代是“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于是他就按米丘林学说搞无性杂交,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不伦不类,后来才醒悟过来,便改学孟德尔(奥地利人)经典遗传学,才逐渐摸索到杂交稻的科学规律。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 )
A.反对“一边倒”
B.与时俱进反对教条
C.坚持民主科学
D.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看,袁隆平的科研活动是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其他与题意不符。

3.(2011·台州模拟)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③“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④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②错误,据所学可知①③④正确,故选D。

4.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之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解析】选B。

本题属最佳型选择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的意思是学术探讨古代就有榜样,我们应学习。

A项仅是列举形式;C、D两项是大前提,且学术一般不涉及政权政治问题,即使涉及也是言论方式的争鸣,不是主观目的,不是敌我矛盾。

所以A、C、D 三项没有反映这段话的实质性问题。

故答案为B。

5.以下是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生动地说明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太空中的“神五”飞船
①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②中国开始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③在航天科技方面,中国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④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D。

6.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到l0%,现在已达50%,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
80%以上,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

这说明①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
7.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

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可以用排除法,注意时间信息以及人物信息,题眼在于“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从时间上可以排除B、D两项;材料中反映出我国当时克服了李森科学派打击摩尔根学派的学术政治化倾向,因此C项是错误的。

8.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请选择一个合适的横批
A.科学发展B.科教兴国C.和谐发展D.改革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