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名人读书小故事_五篇名人读书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励志的名⼈读书⼩故事_五篇名⼈读书故事书到⽤时⽅恨少,事⾮经过不知难,读书的作⽤是很⼤的。

下⾯给⼤家介绍关于励志的名⼈读书⼩故事,供⼤家参考。

读书⼩故事1
苏轼改对联
北宋⼤学⼠苏轼,少时在⽗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

因此有些飘飘然。

⼀⽇,年少⽓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的书房门⼝。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间书。

⽼⽗亲⼀⽇得闲,来到⼤⼉⼦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

⼉⼦如此不谦虚,他很⽣⽓。

于是,找来⼏本⽂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去。

苏轼看了⼀本⼜⼀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中⼗分惭愧。

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学习,⽇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成为唐宋⼋⼤家之⼀,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读书⼩故事2
曾国藩⼩时候夜读书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物之⼀,然他⼩时候的天赋却不⾼。

有⼀天晚上在家读书,⼀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章。

贼⼈⼤怒,跳出来说,“这种⽔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章背诵⼀遍,扬长⽽去!
贼⼈是很聪明,⾄少⽐曾先⽣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曾国藩却成为为了连⽑泽东主席都钦佩的⼈:“近代最有⼤本夫源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分⾟苦⼀分才。

”那贼的记忆⼒真好,听过⼏遍的⽂章都能背下来,⽽且很勇敢,见别⼈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怒“,教训曾先⽣之后,还要背书,扬长⽽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后来启⽤了⼀⼤批⼈才,按说这位贼⼈与曾先⽣有⼀⾯之交,⼤可去施展⼀⼆,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温馨提⽰:伟⼤的成功和⾟勤的劳动是成正⽐的,有⼀分劳动就有⼀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没有⼈能只依靠天分成功。

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读书⼩故事3
左宗棠智对曾国藩
左宗棠⾃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

在他⼗岁时,有天傍晚随⽼师郊外散步,时见⼣阳落⼭,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师即景⽣情,出⼀上联道:“⼣阳光倒⽣。


左宗棠略⼀思忖,对道:“朝⽇霞先出。


⽼师见他头脑敏捷,⼜以字形出对试道:“⽈⽇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别正斜。


⽼师再以书的功能试道:“史记篇篇记史。


左宗棠⼀笑⼜对道:“诗评字字评诗。


⽼师⼤喜,以“国家千⾥驹”赞之。

左宗棠成⼈后性情⼗分孤傲,他曾为⾃⼰撰写⼀联⽈:“⾝⽆半⽂,⼼忧天下;⼿释万卷,神交古⼈。

”他把⾃⼰⽐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称为“今亮”。

他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当曾国藩⾝为侍郎时,他仍然⼀介布⾐,混迹⼭林。

左宗棠常为⾃⼰的命运⽽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次,曾国藩从他⽼家湘乡出发赶赴京城,途中刚好路过长沙。

他深知长沙名⼠多,且那⾥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这逗留两天。

左宗棠知道了他的到来,为尽地主之谊,特邀了⼏位好朋友⼀起去拜访他。

⼤家落座后谈古论今,从民⼼到朝政⽆所不谈。

左宗棠更是滔滔不绝,他喜欢标新⽴异,发表⼀些新观点,⼤有⼀鸣惊⼈之⽓势。

他对曾国藩的意见很少苟同,反⽽对他的⼀些观点还进⾏了⽆情的驳斥,使他的⾯⼦很难堪。

曾国藩对左的表现极为不满,告别时想好了⼀句话准备揶揄他⼀下,挫挫他的锐⽓,便站起微微⼀笑道:“季⾼,今⽇⼀会,我有⼀联相送。


季⾼是左宗棠的字,他知⾃⼰与曾国藩⾯和⼼不和,从他嘴⾥吐出来的联没有什么好话,乃不屑道:“有什么话请讲吧。


曾国藩便吟道:“季⼦⾃称⾼,仕不在朝,隐不在⼭,与⼈意见辄相左。


左宗棠⼀听果不出所料,连“左季⾼”三个字也嵌进联⾥了。

他略⼀沉思,也笑着回敬道:“藩⾂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曾国藩暗吃⼀惊,没想到左宗棠才思如此敏捷,竟然将⾃⼰的名字嵌进联中之后,⽭头尖锐地抵了⾃⼰⼀句,不但没有揶揄到他,反⽽被他奚落了⼀顿,真有点狗屎不臭挑起来臭的味道。

他害怕与这样精明的⼈继续⽃下去更下不了台,故意装着⼤度地“哈哈”⼤笑了起来。

左宗棠明⽩他这笑声中的含义,就此作揖告别了。

后来,左宗棠凭⾃⼰的才智,也成了朝廷的栋梁之材,那是后话了。

读书⼩故事4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法之⼀是重视读原著,⼀般不轻易使⽤第⼆⼿、第三⼿材料。

1884年8⽉6⽇,德国社会民主党⼈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封信,说有⼀位⼥⼠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所⾼等学校才好。

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学⾥每⼀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学,并掌握有效的⾃学⽅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

”“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叶和欧⽂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得出⾃⼰的见解。

”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不会让⼀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资料引⼊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来看,他虽然也读过⼤量的通俗⼩册⼦,报刊等,但花功夫最⼤,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

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种正确的读书⽅法。

这样,可以了解⼀个理论的产⽣、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理论的全貌。

读书⼩故事5
画荻教⼦的故事
欧阳修是唐宋⼋⼤⽂学家之⼀。

可是,在他少年时代,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

他四岁失去⽗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个⼈来维持⽣活。

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当了教师。

家⾥贫穷,买不起⽂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

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过的⾜迹,认为在沙⼦上⾯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

她在家⾥选了⼀个光线⽐较好的地⽅,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

这样,⼩⼩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

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根荻草,在沙⾯上画出⼀个⽣字,等欧阳修学会了,便⽤⼿把沙⼦弄平,再写⼀个。

欧阳修也利⽤这个地⽅来做练习。

母⼦两⼈,⼀教⼀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

后来,欧阳修在⽂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读书⼩故事6
三余读书的典故
董遇,字季直,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对《左传》、《⽼⼦》等经典都很有研究,因此被当时的读书⼈奉为“⼀代儒宗”。

董遇年轻时家庭境况并不好,他除了读书,还常常和家⼈⼀起去⽥⾥耕作,有时也出门做些⼩买卖。

但⽆论是下⽥耕作,还是做⼩买卖,他总是随⾝带着⼀些书籍,⼀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

他的哥哥董季中常常笑他是个书呆⼦,街坊邻居也跟着笑话他。

可他不管别⼈怎样讥笑,依旧我⾏我素。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擅权,挟持了汉献帝,威逼群⾂,阴谋篡位,⼀时天下⼤乱。

董遇为避战乱,与哥哥董季中弃家技靠了将军王煨。

建安初,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朝廷纲纪稍有恢复。

董遇因学识渊博,被征召为黄门侍郎,不久⼜被选为汉献帝的侍讲官,专门负责向汉献帝传授各种经典。

汉献帝很钦佩他的才识,对他⼗分信任。

当时,有不少儒⽣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都婉⾔拒绝,对他们说:“你们若要拜我为师,就⼀定要把各种经典诵读⼀百遍。


“为什么要读⼀百遍呢?”有⼈问。

董遇笑笑说:“读书百遍,其义⾃见。

你读了⼀百遍书,书中的意思难道还会不明⽩吗?”
有⼈说:“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呢?”
董遇说:“可利⽤三余来读呀!”
“那什么是三余呢?”⼜有⼈问。

“冬天,是⼀年中最空余的时间。

晚上,是⼀天中最空余的时间;阴⾬天,是平时最空余的时间;你们只要好好利⽤这三余来读书,怎么会没有时间呢?”
那些想拜董遇为师的儒⽣听了,都感到获益匪浅,⼀个个都很满意,告辞离去。

由于董遇的治学态度⾮常严谨,收的学⽣也很少,他所注释的《⽼⼦》和批点的《左传》都没能留传下来。

然⽽,他
的“三余读书”的刻苦精神⼀直留传下来,受到历代⽂⼈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后来,“三余读书”这⼀典故,⽤来勉励读书⼈要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学习。

读书⼩故事7
带经⽽锄的典故
常林,字伯槐,汉末河内郡温县⼈。

他年幼时,就表现出超过常⼈的机智沉稳。

有⼀次,⽗亲的⼀位朋友来访,⼀进门看见常林,就问:“伯先(常林⽗亲的名字)在家吗?你这孩⼦见了长辈怎么不下拜?”
常林说:“你是客⼈,应当尊敬,但你当着别⼈⼉⼦的⾯直呼其⽗的名讳,这样不懂礼貌的⼈我为什么要下拜呢?”
别⼈听说后,都认为这孩⼦不平常,以后⼀定有出息。

后来,常林因家境贫寒,就搬到上党郡的⼭野间居住,⾃⼰开垦荒地耕种。

他⾮常好学,下地⼲活还带着经书,⼲活的间隙,就拿起书来读,⼗分⽤功。

有⼀年,上党郡正逢⼤旱,煌⾍成灾,邻居的庄稼都被惶⾍吃光了,惟独常林的地⾥未受损失,获得丰收,他就把所有的邻居都喊来,把收获的粮⾷全都分给众⼈。

过了⼏年,并州刺史梁习推荐常林及⼀批贤⼠任各县县令,常林任南和县令,因政绩突出,治理有⽅,逐步升迁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后⼀直在朝为宫,直到⼋⼗三岁去世。

后来,“带经⽽锄”这⼀典故,⽤来称誉⼈贫⽽好学。

读书⼩故事8
伤仲永的故事
有个⼩孩叫⽅仲永,出⽣在⼀个农⼈家庭。

他家⾥祖祖辈辈都是种⽥⼈,没有⼀个⽂化⼈。

他长到5岁了,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有⼀天,⽅仲永突然哭着向家⾥⼈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

他⽗亲感到⼗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借来笔墨纸砚,⽅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且还给诗写了个题⽬。

同乡的⼏个读书⼈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仲永家来看,⼀致认为他写得不错。

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不免个个称奇。

从此,⽅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仲永作诗。

⼩仲永不论什么题⽬,他都能⽴刻成诗,⽽且内容深刻雅致,⽂采绚丽多姿,得到众⼈赞赏。

不久,⽅仲永的天⽣奇才传到了县⾥,引起了很⼤震动,⼈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

县⾥那些名流、富⼈,⼗分欣赏⽅仲永,连他⽗亲的地位也随着提⾼了不少。

那些⼈对⽅仲永的⽗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

这样⼀来,⽅仲永的⽗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是每天带着⽅仲永轮流拜访县⾥的那些名流、富⼈,找机会表现⽅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久之,由于只⼀味凭着⼀点“天才”⽽没有后天的再学习,⽅仲永终⾄每况愈下。

到⼗⼆三岁时,作的诗⽐以前⼤为逊⾊,前来与他谈诗的⼈感到很是失望。

到了⼆⼗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般⼈并⽆什么不同,⼈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个平庸的⼈。

可见,⼀个⼈光有先天的智慧⽽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