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执信中学12-1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历史文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文科)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3.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
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6.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7.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

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A.什伍制 B.连坐制 C.分异令 D.塞私门之请
8.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C.①③ D.③
9.“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早期统治者对汉民实行()
A.文化灭绝
B.暴虐统治和残酷掠夺
C.军事镇压
D.严刑酷罚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

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1.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4.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16.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17.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

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

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
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克里米亚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
18.19世纪中期农奴制危机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是()
A.克里米亚战争 B.农奴骚动 C.新思潮的涌动 D.民粹派运动
19.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
C.俄国的农奴地位有所提高 D.封建农奴制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 “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 农民不得不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 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
21.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归村社管理 D.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22.19世纪70年代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①使俄国的专制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②消除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③使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开始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
④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24.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5.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A.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27.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这最能说明()
A.日本实行征兵制B.日本实行募兵制
C.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28.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
A.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消除封建割据
C. 完善国家管理职能
D. 确定土地私有
29.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30.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31.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32.下列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记载,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目不暇接”
B.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鉴》中记载:“……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C.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D.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列岛
33.《盛世危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

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依据材料推断其作者是()
A.魏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康有为
34.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35.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36.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3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38.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 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39.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40.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4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42.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4. 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45.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46.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7.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48.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49.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50.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25分)
51.(12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各举2例说明。

(6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
52.(13分)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
亲吻主人脚面
线••••••••••••••••••••••O
②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 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③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 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材料四 “诸君试看日本国,土地不过我中国两省多,人民亦不过我中国两省多。

四十多年以前亦是一个最小、最穷、最弱之国,自明治维新以后,俨然称为列强。

全球上能成为列强者,不过六、七国,而日本俨然是六、七国中之一国。

他是用何种方法,始能如此?亦只是用开放主义。

” ——孙中山
(1)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2分)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历史科期中考试答卷
成绩:
注意事项:1、本答卷为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题区。

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
位置上答题,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历史科期中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51.(12分)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分)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2例说明,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1分)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2例说明,2分)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

(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1分)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1分)
52.(13分)
(1)(3分)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的角度回答。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2)学习规模大,领域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极端西化。

(6分)
(3)客观原因:中国封建势力强大;(1分)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分) 要义: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1分)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1分)(4)经验:实行开放主义。

(1分)
启示:开放是国家的强盛与进步的重要途径;开放是多方面的;开放与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任意两点即可。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