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A3考试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是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示意图,考古发现这些遗迹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

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C.中华文化的地域性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2.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

”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

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

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3.西晋前后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
西晋以前东晋之后
书写材料简牍纸
户籍内容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
户籍保管地方二级制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
这些变化( )
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4.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

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

这些变化( )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5.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

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
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
6.《元史》载:“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拂郎国贡异马”,元顺帝“龙心”大悦,下诏令群臣赋诗。

节选如下:
这反映了元朝( )
A.官员文化素质普遍提高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秉承传统朝贡外交理念D.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7.1882年,曾为李鸿章部属的郑观应、盛宣怀,向南洋大臣左宗棠禀请铺设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左宗棠以“不知电线为何物”及商人反对为由多次拒绝,沿江各省均秉承此意,使这一计划陷入困境。

这反映出( )
A.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左宗棠为首的南方官员保守落后
C.官僚派系矛盾阻碍中国近代化
D.西方经济侵略开始进入长江流域
8.有学者认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

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

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 )
A.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
B.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C.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D.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9.下表中三处旧址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有助于(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
A.传播科学思想B
C.纪念国共合作D.彰显民族团结
10.某年9月6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在全局上的意义尤其重大。

此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也是一种进步。


由此可见,当时( )
A.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B.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D.北方抗战已转入反攻阶段
11.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

……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地区奸匪。

……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12.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13.学者麦可尔·曼认为,“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将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封建’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

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 )
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14.下表所示为某校科技协会在给学校做一次科普报告时整理的材料(部分)。

据此可知,他们报告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电力工业、石油化工的技术原理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自然科学基础
C.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
D.跨越国界线的科学技术交流浪潮
15.英国的海洋优势不仅关系到英国本土及海外帝国的安全,更关系到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调控者对欧洲国家体系担负的特殊责任,这种责任要求英国在必要时,有能力对欧洲大陆均势的失衡进行有效干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英德海军竞赛( )
A.威胁到英国的本土安全和殖民霸权
B.彻底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均势格局
C.暴露了德国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野心
D.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16.下面是二十国集团会议的部分主题。

由此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
C.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

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
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

自雍正以后,“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从而使公文转运、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公文转运中的实际地位,说明“廷寄”制度的作用。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先进之处。

(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饱学之士脱颖而出。

“仲舒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

于是罢黜百家,用儒术。

”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

朝廷置五经博士,兴太学,立博士弟子为生员。

武帝强调“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崇尚孝道,以仁义道德“扶世导民”。

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同时,汉武帝时期增修法律律令;刑罚也越来越严厉。

德治与法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摘编自王惠英《论汉武帝的治国方略》等
材料二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西域都护;盐铁官营;张骞;凿空;刺史;编户齐民;田庄;五铢钱;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治国方略的特点。

(4分)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并展开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口号。

)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杰弗逊出任第三任美国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拨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

美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

在1860~1914年间,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

1915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

1940年,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夕大力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材料二1970年4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

苏联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生产”周期。

1979年7月通过的新决议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建立。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

为了迅速发展信息业和计算机生产,苏联设立国家计算技术和信息学委员会,综合、协调地加速发展计算机生产和信息业;调整科研机构的设置,建立跨部门科学技术综合体,下放某些科研和设计机构的领导权,精简科研机构。

——据宁健强《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展科技事业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

(4分)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美国、苏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