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议潮出行图的一些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张议潮出行图的一些看法
在敦煌莫高窟156窟的南壁和与南壁相接的部分东壁之上,画有一幅纵130厘米,长830厘米的壁画,这幅壁画即为《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这幅壁画场面繁复宏大。

画面中从右至左,依次画了鼓、角手各4人,分左右列队。

鼓、角手后面有武骑两队,每队5人。

再后面是文骑两队,每队也是5人。

在两队文骑之间有舞乐一组,共8人,分两组对舞,旁边立乐师12人,后面跟着6名执旗者,再后面跟随着衙前兵马使3骑、散押衙2骑。

张议潮位于画面中部,穿圆领红袍,系革带,骑白马。

其后有拥者“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后的射猎、驼运部分有20余骑。

这幅画场面气势宏大,纷繁复杂,却又井井有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作者正是时任河州刺史的张议潮之侄张淮深。

为的是纪念张议潮的丰功伟绩,是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

这幅画被选为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本中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的一幅插图,却不是为了赞颂张议潮,而是附在这样一段话下面“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唐中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显然这幅画是为了解释当时藩镇割据的情况,这样学生便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张议潮是一个藩镇割据的大军阀,但事实并非如此。

节度使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授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官职。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瑞宗景云元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讷始。

”河西节度使即是唐朝在凉州设置
的节度使。

唐玄宗时,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是十大节度使里军事实力最强的。

《唐会要》卷七、八有关河西节度使的记载如下:“赤水军,置在凉州西城,本赤乌镇,有泉水赤,因以为名。

武德二年(619年)7月,安修仁以其地来降,遂军置焉。

军之大者,莫过于此。

”由此可看出节度使权力之大,正因如此,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15万军队叛乱。

虽然叛乱平息,但安禄山的叛乱最终加速唐朝灭亡的步伐。

在此之后,节度使不仅没有改革,反而在全国设立得更加普遍。

在这以前,唐朝击败了东突厥后,对外战争频繁,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了西突厥,灭高昌,所攻之地均设立州县治理。

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府护统其地,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这些战事的胜利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

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的衰落以及节度使对中央集权的破坏,唐朝边防空虚,领土逐渐被占领。

八世纪后期的唐朝发生泾源兵变,吐蕃趁机占据河西。

张议潮便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他后虽被封为河西节度使,但并非同安禄山一般割据的军阀。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在河西沙洲,即为今天的敦煌。

在他出生之时,沙洲已被吐蕃残酷统治18年。

史料记载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辄黔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令穴肩骨,贯以皮索,以马百蹄配之”,唐民甚至为奴而不得。

晚唐诗人司空图根据当时的史实而作《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诗中的“河湟”即指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该诗描写了大唐晚期河湟故地被吐蕃长期占据,而导致汉人胡斥骂汉人的历史事实。

张氏世为州将,父亲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

但这显赫的家世在吐蕃的统治下并没有给张议潮带来安逸的生活,他们同样被胡人看成奴隶。

罗振玉的《补唐书张议潮传》中写到:“张议潮者,沙洲人。

少习文史,长通韬略。

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

”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土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

他还曾抄写一首《无名歌》来表达他的疑惑和愤
懑: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

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什一税。

今年苗稼看更弱,扮偷产业须抛却。

不知天下有儿人,只见波逃如雨脚。

去去如同不系舟,随波逐水泛长流。

漂泊已经千里外,谁人不带两乡愁?
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

君不见城外空墙框,将军只是栽花竹。

君看城外栖惶处,段段茅花如柳絮。

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吐蕃国兴盛百年,到了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一个僧人刺杀。

因为他在全国兴起灭佛运动,全面在吐蕃境内灭绝佛教,推行苯教,自然遭到了全国僧人极端的反抗。

至此,吐蕃进入了群龙无首的动荡分裂的衰亡时代。

公元848年,张议潮49岁,他抓住机会,举兵起事。

《张淮深碑》中记载张议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可见其起义决心之大。

他所带的军队都是吐蕃军阀和他家族的弟兄们,和吐蕃族人决一死战。

关于张议潮起事的过程,史料记载很少。

“大中二年,议潮乘隙率众擐甲譟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洲。

”就这样,张议潮在没有任何大唐兵力援助的情况下夺取了已失陷六十多年的沙洲,可见张议潮的军事才能是何其出众。

收复沙洲后,张议潮着手恢复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的景象。

当时的人们赞颂说:
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

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茶脂。

河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百渠。

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

为向大唐表白自己的真心,张议潮选派出10支出使大唐的队伍,
向当时的皇帝报捷,10支队伍历经磨难,终于在公元850年,走到了唐帝国的天德军。

在这期间,张议潮“缮甲兵,耕且战”,并四处出击,与各地起义的其他汉民一起扩大战果。

公元849年,张议潮又收复甘州,肃州,第二年再度收复伊州。

公元851年,张议潮发动了对吐蕃的全面攻势,不到一年时间,除凉州之外的河西之地全部收复。

也正是这一年,唐朝决定在敦煌设置河西郡,任命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

公元863年,张议潮率汉蕃兵七千余人,攻克凉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长安的通道。

至此,因吐蕃占领凉州而切断的丝绸之路,在整整过了100年后重新畅通,结束了吐蕃在河西70多年的统治。

张议潮一生都在为大唐的领土奋斗征战,九死一生,一个在沦陷区里成长起来的人为大唐收复四千里国土,说他为民族英雄实不为过。

为了纪念张议潮的功绩,他的侄子张淮深凿开了这个大窟,在窟内绘制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以上种种均说明张议潮是位唐末孤胆英雄,而非乱臣贼子。

历史教科书暗玩春秋笔法,易让人误会这位民族英雄,委实有失偏颇,与教学目的也南辕北辙。

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抱有谨慎的态度,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造成史实的歪曲,对于文明的传承将贻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