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88744_出众还是出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等提升产业及区域竞争力。由此来看,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发展中产业集群演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
城乡协同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产业、功能、机 制、形 态 等 要 素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彼此影响甚至联合,发挥“特而强”“聚而合”“新而活”“精而美”等耦合效应。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和特色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域竞争优势,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专业性、网络性、集聚性、独立性的产业 集 群。这 一 理 论 得 到 学 术 界 的 广
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 学 及 竞 争 经 济 学 等 领 域 中
得到广泛运用。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立命 之 本”,已 有 研 究 和 实 践 表 明,特 色 小 镇 建 设 的 基 础 在 于 构 筑 良 好 的
新,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 [23]。王 坤 等 运 用 统 计 分 析 和 空 间 分 析 方 法 发 现 特 色 小 镇 对 推 动 城 乡 融 合 的 重 要
意义 [24]。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于城镇建设的研究较为丰富,目前围绕特色小镇的研究侧重于产业政策、指标体系、
主体治理模式等宏观层面,特色小镇的类型定位多偏向旅游类小镇。案例研究则 主 要 聚 焦 于 对 某 地 区 或 某
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契合西安市特色小镇特色化发展的突围 之 路,从 而 为 西 安 市、陕 西 省
乃至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等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收稿日期:
2022
11
02
DOI:
10.
13968/
cnk
i.
1009
9107.
2023.
03.
08
j.
镇的特征,本文提出图 1 所示的理论分析框架。
图 1 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析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多案例研究应该选择典型的
案例样本 [28],其适用于过程和机理类问题 的 研 究。 一 个 新 的 整 合 研 究 框 架 的 提 出 属 于 探 索 性 研 究 的 范 畴,
控规、引领、考核市场,促进市场发挥活力,促进小镇高质量发展 [21]。郑胜华等发现特色小镇通过整合企业、
金融机构、孵化中 心 和 高 校 等 中 介 服 务 和 研 究 机 构 来 集 聚 产 业、促 进 就 业 创 业、加 速 地 区 经 济 高 质 量 发
展 [22]。沈纲等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 技 术 的 运 用 可 以 提 升 特 色 小 镇 服 务 质 量,促 进 特 色 镇 进 行 创
制 [2]、运营模式 [3]、经验借鉴 [4]、存在问题 [5]和发展路径 [6]等方面。例如,王大为等提出特色小镇在提振乡村
经济、协调城乡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还存在着“房地产化”、特色 不 彰、资 金 缺 乏、理 解 偏 差 等 问 题 [7]。李 艳
芹在对黑龙江省区域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建立评价体系与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 特 色 小 镇 发 展 路 径 的
治理的主要推动力 [13]。随着政府在城镇治 理 中 的 职 能 逐 步 向 基 层 转 移,公 共 政 策 的 执 行 主 力 向 政 府、社 会
组织、公众等核心行为者转变,使城镇政治经济发展与政策方向更加协调 [14]。
国内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 从 理 论 层 面 探 讨 我 国 小 城 镇 治
着力点 [8]。然而,目前学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缺 乏 对 普 遍 现 象 的 深 入 挖 掘 和 总 结,
尚未系统分析特色小镇发展与其要素耦合之间的作用关系。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
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提高要素之间的耦合度是优化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
理,掀起学界的研究热潮。特别是在 2014 年“特色小镇”概念提出后,特色小镇 的 创 建 成 为 地 方 政 府 推 进 城
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关于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以 特 色 小 镇 要 素 为 核 心,特 色 产
业、城乡融合、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关键词交叉分布。研究表明,我国的特色小镇以“特色兴镇”“产业建镇”
自 2016 年下半年开始,特色小镇这一名词进入了西安人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破壳而出,他们既借鉴
了浙江经验,又体现了自身特色,逐渐成为“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以及当
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 发 现,国 内 对 特 色 小 镇 的 研 究 主 要 聚 焦 于 特 色 小 镇 的 概 念 内 涵 [1]、形 成 和 治 理 机
兴战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
鉴于此,本文采取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市首批 35 个特色 小 镇 中 的 8 个 典 型 案 例 进 行 分
析,在总结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进而探 讨 其 发 展 中 的 优 势 和 制 约
因素。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客观分析特色小镇发展与要素耦 合 的 必 然 联 系,丰 富 特 色 小 镇
改革的有力抓手 [16]。肖辉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入手,探索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的路径和对
策,提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17]。邹德玲等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
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区域经济、政府行为、文化背景以及生态环境对特色 小 镇 数 量 创 建 及 发 展 影 响
外相关研究中与其有着类似概念的是特色城镇建设,这一概念归属于城镇化建 设 范 畴,因 此,主 要 围 绕 政 府
指导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的政府治理路径展开研究。部分学者提出城镇的 发 展 需 要 政 府 积 极 引 导,通
过引入资金支持等对农业进行升级 [9],进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城乡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模式 [10],同 时,
“产业生态位”[26],其关键是要形成一定的特 色 产 业 集 群,这 对 乡 村 新 产 业 空 间 的 形 成 与 空 间 重 构 起 到 巨 大
作用 [27]。产业集群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以“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为代表的乡镇企
业集聚模式,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代表的区域产业集群模式。同样地,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特
“政府助镇”为指导,从而发挥特色小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覃毅基于雄安新区的建设战略,发现引入特色小镇
可以在现有产业分类的基础上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政府高效治理有助于特色小镇 建 设 中 传 统 产 业 的 转 型
和升级 [15]。蒋丽等认为特色小镇是乡村振 兴 的 有 效 载 体,是 有 效 推 动 乡 村 产 业 发 展、城 乡 融 合 和 农 业 农 村
类特色小镇的个案研究,但对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间的比较分析不足,尤其缺乏对特色小镇的共性经验
以及发展不足教训的总结。
(二)理论分析框架
产业集群理论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由权威的经济学家麦克尔·波 特 提 出,是 指 在 一 定 区 域 范 围 内,由
一个主导产业和与它紧密联系的产业,聚集共存形成的具有竞争力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不是简单的产业
色产业发展平台是在原有传统产业集群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升级,是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产业集聚的新模式。
特色小镇产业集群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集创新、生产、销售、服务
于一体,通过要素集聚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能力,进而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挖掘文化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动
能,融合优化产业、创新、服务、要素等提升内外环境,发挥正向外部效应,通 过 增 强 有 效 供 给 能 力、完 善 产 业
作者简介:段永彪,男,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期
段永彪,等:出众还是出局: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
73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特色小镇相关研究回顾
“特色小镇”这一概念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提法,是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在国
“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因此必须聚焦特色和优 势,加 快 推 进 一 体 化 协 同,坚 持 走 高 质 量
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此外,缺乏核心产业、特色不彰、急于求 成、变 形 走 样、缺 乏 管 理 和 机 制 不 活 等
问题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寻求帮助,谋求高质量发展。
出众还是出局 :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
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
———基于西安市特色小镇的多案例研究
段永彪1,杨
青2
(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2.
西北工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72)
1.
摘
要: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 大 多 基 于 个 案 进 行 分 析,尚 未 系 统
织”向“自组织”转变、注重空间重构和保 持 开 放 性 等 治 理 路 径 [19]。 郭 峰 等 认 为 特 色 小 镇 竞 争 力 的 提 升 应 当
建立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在建立多影响因素协同机制之中寻求路径,包括多资 源 主 体 的 协 同 治 理、多 资 源
产业链塑造等 [20]。张如林等认为特色小镇 的 发 展 应 该 走 政 府 结 合 市 场 的 道 路,政 府 通 过 制 定 政 策 去 设 计、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小镇建设模式还与旅游城镇、传统城镇、工业城镇、绿洲城 镇、金 融 城 镇 等 模 式 交 叉 联 系,
小镇的建设多以旅游业为 支 柱,通 过 政 府 有 效 引 导 促 进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和 辐 射 带 动 作 用 [11]。 进 一 步 研 究 表
明,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主体合作可以有 效 地 促 进 小 镇 发 展 [12],且 多 数 地 方 政 府 将 特 色 传 统 文 化 作 为 当 地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要素耦合;发展路径;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0.
1;
F32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107(
2023)
03
0072
10
特色小镇起源于浙江,为当地经济社 会 发 展 注 入 了 新 动 能,随 后 全 国 多 个 省 份 提 出 特 色 小 镇 创 建 计 划。
深远 [18]。
另一方面,以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为核心,
PPP 模式、协同发展、企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高 质 量 发 展 等 为
高热度关键词,表明特色小镇研究中政府角色定位、政府与企业的界限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责任的划分等受
到广泛关注。熊正贤通过探讨镇村联动 发 展 和 空 间 重 构 的 关 系,提 出 政 府 在 资 源 整 合 过 程 中 要 促 进 “他 组
揭示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首批创建的 35 个 特 色 小 镇 中 的 8 个 典 型 案 例 为 样
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 统 编 码 并 构 建 出 乡 村 振 兴 背 景 下 特 色 小 镇 的 要 素 耦 合 与 发
展路径。结果发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 展 至 少 需 要 两 种 以 上 的 要 素 耦 合,其 中 “产 业 丛 ”“文 化 源 ”是 必 备 要 素,
地理集中的群体,而是通过一系列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 [25],对产业链进行逐渐
完善,对资源进行共享,通过产业之间协同发展产生合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极 大 地 提 高 生 产 效 率,实 现 区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74
第 23 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3 卷第 3 期
2023 年 5 月
J
ou
r
na
lo
fNo
r
t
hwe
s
tA&F Un
i
ve
r
s
i
t
So
c
i
a
lSc
i
enc
eEd
i
t
i
on)
y(
Vo
l.
23 No.
3
May 2023
城乡协同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产业、功能、机 制、形 态 等 要 素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彼此影响甚至联合,发挥“特而强”“聚而合”“新而活”“精而美”等耦合效应。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和特色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域竞争优势,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专业性、网络性、集聚性、独立性的产业 集 群。这 一 理 论 得 到 学 术 界 的 广
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 学 及 竞 争 经 济 学 等 领 域 中
得到广泛运用。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立命 之 本”,已 有 研 究 和 实 践 表 明,特 色 小 镇 建 设 的 基 础 在 于 构 筑 良 好 的
新,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 [23]。王 坤 等 运 用 统 计 分 析 和 空 间 分 析 方 法 发 现 特 色 小 镇 对 推 动 城 乡 融 合 的 重 要
意义 [24]。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于城镇建设的研究较为丰富,目前围绕特色小镇的研究侧重于产业政策、指标体系、
主体治理模式等宏观层面,特色小镇的类型定位多偏向旅游类小镇。案例研究则 主 要 聚 焦 于 对 某 地 区 或 某
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契合西安市特色小镇特色化发展的突围 之 路,从 而 为 西 安 市、陕 西 省
乃至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等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收稿日期:
2022
11
02
DOI:
10.
13968/
cnk
i.
1009
9107.
2023.
03.
08
j.
镇的特征,本文提出图 1 所示的理论分析框架。
图 1 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析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多案例研究应该选择典型的
案例样本 [28],其适用于过程和机理类问题 的 研 究。 一 个 新 的 整 合 研 究 框 架 的 提 出 属 于 探 索 性 研 究 的 范 畴,
控规、引领、考核市场,促进市场发挥活力,促进小镇高质量发展 [21]。郑胜华等发现特色小镇通过整合企业、
金融机构、孵化中 心 和 高 校 等 中 介 服 务 和 研 究 机 构 来 集 聚 产 业、促 进 就 业 创 业、加 速 地 区 经 济 高 质 量 发
展 [22]。沈纲等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 技 术 的 运 用 可 以 提 升 特 色 小 镇 服 务 质 量,促 进 特 色 镇 进 行 创
制 [2]、运营模式 [3]、经验借鉴 [4]、存在问题 [5]和发展路径 [6]等方面。例如,王大为等提出特色小镇在提振乡村
经济、协调城乡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还存在着“房地产化”、特色 不 彰、资 金 缺 乏、理 解 偏 差 等 问 题 [7]。李 艳
芹在对黑龙江省区域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建立评价体系与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 特 色 小 镇 发 展 路 径 的
治理的主要推动力 [13]。随着政府在城镇治 理 中 的 职 能 逐 步 向 基 层 转 移,公 共 政 策 的 执 行 主 力 向 政 府、社 会
组织、公众等核心行为者转变,使城镇政治经济发展与政策方向更加协调 [14]。
国内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 从 理 论 层 面 探 讨 我 国 小 城 镇 治
着力点 [8]。然而,目前学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缺 乏 对 普 遍 现 象 的 深 入 挖 掘 和 总 结,
尚未系统分析特色小镇发展与其要素耦合之间的作用关系。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
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提高要素之间的耦合度是优化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
理,掀起学界的研究热潮。特别是在 2014 年“特色小镇”概念提出后,特色小镇 的 创 建 成 为 地 方 政 府 推 进 城
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关于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以 特 色 小 镇 要 素 为 核 心,特 色 产
业、城乡融合、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关键词交叉分布。研究表明,我国的特色小镇以“特色兴镇”“产业建镇”
自 2016 年下半年开始,特色小镇这一名词进入了西安人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破壳而出,他们既借鉴
了浙江经验,又体现了自身特色,逐渐成为“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以及当
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 发 现,国 内 对 特 色 小 镇 的 研 究 主 要 聚 焦 于 特 色 小 镇 的 概 念 内 涵 [1]、形 成 和 治 理 机
兴战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
鉴于此,本文采取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市首批 35 个特色 小 镇 中 的 8 个 典 型 案 例 进 行 分
析,在总结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进而探 讨 其 发 展 中 的 优 势 和 制 约
因素。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客观分析特色小镇发展与要素耦 合 的 必 然 联 系,丰 富 特 色 小 镇
改革的有力抓手 [16]。肖辉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入手,探索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的路径和对
策,提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17]。邹德玲等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
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区域经济、政府行为、文化背景以及生态环境对特色 小 镇 数 量 创 建 及 发 展 影 响
外相关研究中与其有着类似概念的是特色城镇建设,这一概念归属于城镇化建 设 范 畴,因 此,主 要 围 绕 政 府
指导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的政府治理路径展开研究。部分学者提出城镇的 发 展 需 要 政 府 积 极 引 导,通
过引入资金支持等对农业进行升级 [9],进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城乡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模式 [10],同 时,
“产业生态位”[26],其关键是要形成一定的特 色 产 业 集 群,这 对 乡 村 新 产 业 空 间 的 形 成 与 空 间 重 构 起 到 巨 大
作用 [27]。产业集群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以“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为代表的乡镇企
业集聚模式,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代表的区域产业集群模式。同样地,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特
“政府助镇”为指导,从而发挥特色小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覃毅基于雄安新区的建设战略,发现引入特色小镇
可以在现有产业分类的基础上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政府高效治理有助于特色小镇 建 设 中 传 统 产 业 的 转 型
和升级 [15]。蒋丽等认为特色小镇是乡村振 兴 的 有 效 载 体,是 有 效 推 动 乡 村 产 业 发 展、城 乡 融 合 和 农 业 农 村
类特色小镇的个案研究,但对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间的比较分析不足,尤其缺乏对特色小镇的共性经验
以及发展不足教训的总结。
(二)理论分析框架
产业集群理论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由权威的经济学家麦克尔·波 特 提 出,是 指 在 一 定 区 域 范 围 内,由
一个主导产业和与它紧密联系的产业,聚集共存形成的具有竞争力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不是简单的产业
色产业发展平台是在原有传统产业集群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升级,是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产业集聚的新模式。
特色小镇产业集群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集创新、生产、销售、服务
于一体,通过要素集聚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能力,进而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挖掘文化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动
能,融合优化产业、创新、服务、要素等提升内外环境,发挥正向外部效应,通 过 增 强 有 效 供 给 能 力、完 善 产 业
作者简介:段永彪,男,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期
段永彪,等:出众还是出局: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
73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特色小镇相关研究回顾
“特色小镇”这一概念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提法,是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在国
“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因此必须聚焦特色和优 势,加 快 推 进 一 体 化 协 同,坚 持 走 高 质 量
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此外,缺乏核心产业、特色不彰、急于求 成、变 形 走 样、缺 乏 管 理 和 机 制 不 活 等
问题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寻求帮助,谋求高质量发展。
出众还是出局 :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
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
———基于西安市特色小镇的多案例研究
段永彪1,杨
青2
(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2.
西北工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72)
1.
摘
要: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 大 多 基 于 个 案 进 行 分 析,尚 未 系 统
织”向“自组织”转变、注重空间重构和保 持 开 放 性 等 治 理 路 径 [19]。 郭 峰 等 认 为 特 色 小 镇 竞 争 力 的 提 升 应 当
建立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在建立多影响因素协同机制之中寻求路径,包括多资 源 主 体 的 协 同 治 理、多 资 源
产业链塑造等 [20]。张如林等认为特色小镇 的 发 展 应 该 走 政 府 结 合 市 场 的 道 路,政 府 通 过 制 定 政 策 去 设 计、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小镇建设模式还与旅游城镇、传统城镇、工业城镇、绿洲城 镇、金 融 城 镇 等 模 式 交 叉 联 系,
小镇的建设多以旅游业为 支 柱,通 过 政 府 有 效 引 导 促 进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和 辐 射 带 动 作 用 [11]。 进 一 步 研 究 表
明,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主体合作可以有 效 地 促 进 小 镇 发 展 [12],且 多 数 地 方 政 府 将 特 色 传 统 文 化 作 为 当 地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要素耦合;发展路径;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0.
1;
F32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107(
2023)
03
0072
10
特色小镇起源于浙江,为当地经济社 会 发 展 注 入 了 新 动 能,随 后 全 国 多 个 省 份 提 出 特 色 小 镇 创 建 计 划。
深远 [18]。
另一方面,以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为核心,
PPP 模式、协同发展、企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高 质 量 发 展 等 为
高热度关键词,表明特色小镇研究中政府角色定位、政府与企业的界限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责任的划分等受
到广泛关注。熊正贤通过探讨镇村联动 发 展 和 空 间 重 构 的 关 系,提 出 政 府 在 资 源 整 合 过 程 中 要 促 进 “他 组
揭示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首批创建的 35 个 特 色 小 镇 中 的 8 个 典 型 案 例 为 样
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 统 编 码 并 构 建 出 乡 村 振 兴 背 景 下 特 色 小 镇 的 要 素 耦 合 与 发
展路径。结果发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 展 至 少 需 要 两 种 以 上 的 要 素 耦 合,其 中 “产 业 丛 ”“文 化 源 ”是 必 备 要 素,
地理集中的群体,而是通过一系列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 [25],对产业链进行逐渐
完善,对资源进行共享,通过产业之间协同发展产生合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极 大 地 提 高 生 产 效 率,实 现 区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74
第 23 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3 卷第 3 期
2023 年 5 月
J
ou
r
na
lo
fNo
r
t
hwe
s
tA&F Un
i
ve
r
s
i
t
So
c
i
a
lSc
i
enc
eEd
i
t
i
on)
y(
Vo
l.
23 No.
3
Ma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