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课文下列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渥。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 牧羊人不抽烟。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间的环境的?
(2)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有什么样的品质?
(3)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
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答案】(1)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2)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3)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解析】【分析】1、描写环境主要是从一些自然物象的描绘进行的,只要选择出描写了哪些物象即可。
所以答案是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2、从环境里体会人物的品质,主要抓住环境营造出的感觉进行体会,然后用合适的词语进行概括即可。
本文中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这句可以感到牧羊人勤劳,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看出他认真的做事态度。
3、对句子的赏析要求在描写方法上进行品析。
看句子是写人,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有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和心理五种方法,此处为人物的动作刻画。
而且是很细微的可以是动作的细节描写。
作用需要结合全文进行感受。
此处还有挑选种子后来橡树成林的铺垫。
所以答案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需要结合课文来进行理解。
本文中牧羊人的挑拣橡子的动作描写说
明他怕我挑不好,以致后来的树长不好。
所以答案是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点评】1、解答时抓住主要描写的对象进行寻找即可。
2、解答时根据环境特点联系人物相关的品质进行概括即可。
3、解答时扣住方法,联系文章内容分析作用即可。
4、解答时通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多揣摩体会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想铁生
陈村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
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
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
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
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着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
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
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
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
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
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
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
《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
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
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
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
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
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
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这样的作
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请分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字词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3)文章第⑦段中说“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 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 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 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5)探究课文中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效果,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案】(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对史铁生的评价来分析,摘取原文或自行概括皆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入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
联系史铁生的人格品质来理解,史铁生具有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他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对文章的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
D项表述错误,不是“简述”,是详述;没有“感激”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作用的分析能力。
联系全文来分析,“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
(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得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幺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
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
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荼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明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
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捅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那年中考,我也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1)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2)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3)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
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②“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
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2)示例一: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出徐老师看“我”写的小说时的专注和着迷,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示例二: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栀子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3)用“建筑师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剑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
(4)从耐心看“我”写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投稿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
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②“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
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2)A认真阅读句子,“ 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是对徐老师看我的小说时的动作描写,“ 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是对徐老师看我的小说时的神情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徐老师看“我”写的小说时的专注和着迷,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笑”字把校园里的栀子树上的花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赋予栀子花人的情态,其实是侧面烘托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3)结合语境分析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的用意,“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于是徐老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分析徐老师这个人物形象,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
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故答案为:⑴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
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②“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
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⑵示例一: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出徐老师看“我”写的小说时的专注和着迷,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示例二: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栀子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⑶用“建筑师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剑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
⑷从耐心看“我”写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投稿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
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⑶本题考查理解安排材料意图的能力。
材料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分析材料意图就是分析材料如何表现中心的。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4.阅读课文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选文第1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句中,“这点”指什么?为什么说“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4)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完这篇文章后,你该如何来反驳这种观点?
【答案】(1)对比论证。
将白求恩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一班人”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的精神,点出学习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这点”指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因为有这点精神就会在工作中想着他人,尽自己所能为他人谋幸福,就是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3)表达了作者对与白求恩同志见面次数之少的遗憾之情。
(4)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人类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社会,为了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少一些为己,多一些为人、为社会。
推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理念,将会恶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削弱社会的凝聚力。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将白求恩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一班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突出了白求恩的精神,点出学习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阅读第二段可知:“这点”指的是“指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
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只”表达了作者对与白求恩同志见面次数之少的遗憾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然后结合“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来陈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1)对比论证。
将白求恩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一班人”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的精神,点出学习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这点”指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因为有这点精神就会在工作中想着他人,尽自己所能为他人谋幸福,就是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3)表达了作者对与白求恩同志见面次数之少的遗憾之情;(4)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人类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社会,为了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少一些为己,多一些为人、为社会。
推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理念,将会恶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削弱社会的凝聚力。
【点评】现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重要的词语、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能够分析文章的标题和写作思路…因此,平时学习要围绕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做相关练习,弄懂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纳出一些。